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科学   1篇
  11篇
综合类   17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1.
高浓度CO_2地下泄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模拟高浓度CO_2在农田土壤中的地下泄漏,研究了不同浓度CO_2泄漏情景下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实验设置了400 g m~(-2) d~(-1)、800 g m~(-2) d~(-1)、1 200 g m~(-2) d~(-1)和2 000 g m~(-2) d~(-1)持续CO_2通气60 d共计4个处理,并与对照组、恢复组(2 000 g m~(-2) d~(-1)组停止通气60 d后)分期采集土壤样品,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闭蓄的气体浓度、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及主要类群变化规律。结果表明,4种处理均提高了土壤中CO_2浓度,分别为1.60%、4.80%、10.80%和19.60%。土壤微生物多样性Chao指数和Shannon指数随CO_2通入量增加而减少,降幅分别达17.00%~27.80%和6.10%~9.50%。相反,非度量多维尺度(NMDS)分析显示土壤微生物β多样性在中、低浓度升高,在高、极端浓度表现为降低。拟杆菌属(Bacteroidales)相对丰度随CO_2泄漏量增加从3.09%上升至21.20%,可作为高浓度CO_2泄漏生态安全性评估的敏感性指标。基于高通量序列相似度OTU分类的RDA分析表明土壤环境因子的变化能够较好地解释微生物多样性演替。研究结果为评估和监测地下CO_2泄漏对近地表生态系统环境风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模拟地下CO2泄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短期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地质封存CO_2泄漏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以徐州市褐潮土为研究对象,利用减压阀和可调节流量计控制CO_2的通入,模拟地质封存CO_2泄漏,测定CO_2通气处理前后的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以及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结果表明:土壤CO_2浓度的增加使土壤pH值降低,最大变化幅度为8.15降至7.29;硝态氮平均含量从通气前的1.01 mg·kg~(-1)上升至4.03 mg·kg~(-1),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变化明显。土壤CO_2浓度的增加抑制了FDA水解酶的活性,各组平均含量从22.69 mg·kg~(-1)·h~(-1)下降至11.25 mg·kg~(-1)·h~(-1),多酚氧化酶活性上升幅度达230%,脲酶活性也表现为上升趋势。土壤CO_2浓度的增加导致Alpha多样性降低,表现为Chao1指数减小,Shannon指数从7.35降低至6.23。在确定种类的微生物中,变形菌门丰度迅速增大,比例从29%增至64%,酸杆菌门比例从20%降至13.25%;在属水平上,Methylophilus、Methylobacillus、Methylovorus三属丰度增大,Gp4、Gp6、Gp7丰度减小,其余菌属变化不明显。CCA分析结果表明,在土壤CO_2浓度增加条件下,硝态氮、脲酶、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增加,FDA水解酶活性、全磷、有效磷的减少与变形菌门、酸杆菌门物种丰度变化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苏南农田土壤性状和水稻长势对土地整治的短期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土地整治作为一项增加耕地数量、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提高粮食产能的重要手段,全国已广泛开展。苏南平原农田整治中坑塘填埋、田块平整等十分普遍,这为土壤环境带来极大风险,但目前对农田整治中短期生态干扰仍缺乏关注。本研究借助遥感和田间调查,对土壤性状和水稻归一化植被指数开展了监测,研究土地整治对土壤及水稻生长的短期干扰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短期内平整造成表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有效锌含量显著下降,有效硅则相反,有效磷和速效钾变化不显著。不同平整类型区土壤养分差异明显,由高到底依次为未动工区、填方区、坑塘填埋区和挖方区;土地整治后,水稻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呈现明显的异质性,NDVI值由高到底依次为未动工区0.834、填方区0.808、坑塘填埋区0.763和挖方区0.747;土地整治区水稻NDVI值与有机质、全氮和有效锌含量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R2分别为0.656、0.617和0.625。土地平整引起的有机质、全氮和有效锌空间变异是导致水稻NDVI异质性的主要因素,土地整治对土壤和水稻长势造成了短期干扰,应当培肥土壤与强化管护,实现由数量、产能为主整治向生态型整治转变。  相似文献   
14.
为厘清耕地绿色利用状况,采用IPCC碳排放系数法测算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129个地级市耕地碳排放,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揭示耕地碳排放时空特征演化,运用LMDI模型分解各影响因素的贡献。结果表明,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耕地碳排放量在时间上呈下降趋势,呈“保持稳定—快速增长—缓慢增长—缓慢下降”四个阶段;在空间上呈中、东部高,西部低的态势,存在显著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局部高-高聚集区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低-高聚集区分布于中游地区,低-低聚集区则主要分布于上游地区;区域内农业碳排放的促进因素是农业经济水平,抑制因素主要是农业生产效率,其次是农业生产结构,最后是农业劳动力规模。为此,长江经济带耕地碳排放的时空差异显著,各地区应因地制宜制定碳减排策略和土地利用管制规划,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加强区域联动,推进低碳农业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 农桑并重是我国悠久的历史传统种桑养蚕是我们中国人最古老和最伟大的创造发明。蚕丝的发现和在纺织上的应用,堪称是一个奇迹,也是对全人类建树的丰功伟业。可以说,我们的先民们草服之后便是布帛。当西方人还在茹毛饮血的时候,这里已是曳缟拖缯的文明世界。在整个古代  相似文献   
16.
采煤矿区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遥感反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LandSat ETM+影像反演煤炭开采区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空间格局,对采样点各波段光谱反射率进行数学变换,并将所得结果与有机质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挑选出敏感波段,建立了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光谱预测模型.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与第5波段和第7波段反射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分别为-0.585和-0.543,P<0.001);对反射率进行数学变换可以改善其与有机质之间的相关性;用第1波段反射率对数的倒数和第5波段反射率的倒数建立二元回归方程(R2 =0.616 2,p<0.001)对研究区土壤有机质有很好的预测能力(R2 =0.616 2,RMSE=0.89);有机质含量在10~15g/kg范围的图斑面积最大,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0.44%;表层土壤有机质随开采沉陷坡度的增加呈减少的趋势;煤炭开采沉陷对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扰动属于失碳效应.  相似文献   
17.
CO2-EOR技术能提高油气采收率,但由于人为、地质等因素造成的泄漏风险给陆地生态系统带来潜在威胁,包括对农田生产、人体健康等的影响。对CO2驱油示范区进行植被生态调查有利于监测区域本底生态状况,主要指标包括农业特征、生态因子、植物群落等,监测方法包括遥感调查、地面实测、室内试验等。为验证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对G油田CO2驱油示范区实施了本底调查。结果表明,该指标体系与方法为示范区生态监测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耕地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评判及休耕空间权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耕地污染影响食品安全和公众健康,如何科学治理已刻不容缓。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对促进耕地休养生息、推进农田土壤治理修复和保障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一些地区已率先开展休耕试点,但“休多少”、“休哪里”、“怎么休”等重大管理问题并未得到解决。为此,构建了中国耕地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数据库,基于土壤重金属污染水平、土壤综合质量影响指数及其潜在生态风险,从国家尺度上依据休耕迫切性制定空间权衡规则,划分为急切必休区(I)、常规必休区(II)、严控轮休区(III)和一般轮休区(IV),并建议按等级实施差异化休耕模式。结果表明:(1)中国耕地表层土壤重金属浓度点位超标率呈现出Cd>As>Ni>Hg>Zn>Pb>Cu>Cr;(2)中国耕地土壤总体上处于未受影响状态,重度超标占1.71%,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属于极强生态风险仅为0.29%;(3)土壤重金属污染必须休耕的占全部耕地面积的15.58%,其中I、II和III级分别占0.77%、1.53%和3.26%,且相对集中于河南和湖南。本研究有助于精准把握全国耕地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及休耕的迫切性,为耕地污染治理及休耕时空配置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关中是我国古时候的蚕桑盛地关中区域之地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是即“黑水、西河惟雍州”。雍州因雍水(源于风翔流经岐山和扶风的渭河支流)得名,在地理上相当于周初西都宗周的京畿地,春秋时期为秦国内史的故治所,战国以降始称关中。可能因为地处东函谷、西散关、南武关和北萧关的四关之内,故名。自古就是一个“金城十里”和“四塞以为固”的形胜之地。古者,“秦据雍而强,周即豫而弱,高祖都西而泰”。亦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正是这里,养育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不断扩张、延伸,徐州市区以同心圆向四周迅速扩展到三环路以外,城市的版图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一个个自然行政村被新兴的建筑分割、包围,在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独特的"城中村"。又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城乡二元分割的管理体制,使得这些"城中村"阻碍了城市的整体发展,面临着必须治理的局面。对"城中村"治理思路的研究,其根本意义在于在城市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不仅是对"城中村"本身的治理,更重要的是止住源头,避免城市边缘和远郊区的村庄成为新的"城中村"。该文将探讨徐州市在"城中村"治理的过程中遇到的困境,综合分析各种治理模式并针对徐州市"城中村"的治理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