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6篇
  1篇
综合类   71篇
农作物   6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20篇
植物保护   2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1.
[目的]为了解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的致病性及其群体结构,[方法]研究了2014-2015年采自福建省7个地区的247个菌株侵染不同细胞质玉米品种C103T、C103C、C103S和C103后叶片的病斑型,[结果]结果表明,所有供试菌株均可引起4个玉米品种发病,其病斑长度平均值分别介于1.15 mm-5.40 mm、1.06 mm-4.70 mm、1.09 mm-4.84 mm和1.15 mm-5.21 mm之间。根据病斑长度将病斑分为I和II型,其菌株出现频率分别为80.26%和19.74%。依据各菌株依次在4个不同品种玉米上的病斑型,供试菌株群体被划分出15个致病型,其中致病型CHP15(病斑反应型I-I-I-I)为优势型,致病型CHP11(病斑反应型II-I-I-I)为亚优势型,优势型和亚优势型分别占供试总菌株数的57.49%和9.72%。[结论]不同地区菌株之间的致病型组成及其出现频率存在多样性。此外,其中的235个O小种菌株也出现了14个致病型,菌株间的致病力存在明显的分化。  相似文献   
92.
柑桔溃疡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杀菌剂的药效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柑桔溃疡病菌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5—40℃,最适为25—30℃;在氮源中以对牛肉浸膏、硝酸钾和尿素利用效果较好;在碳源中以对甘油、蔗糖利用效果较好,而葡萄糖和乳糖不能被该菌所利用,病菌不能生长。500万单位的链霉素WP对病菌抑菌效果最好,其50mg/L剂量能明显抑制病菌生长。在田间使用剂量0.60kg/hm^2 500万单位的链雷素WP防治柑桔溃疡病效果为90.7%。  相似文献   
93.
为明确香蕉品种对香蕉枯萎病菌感病性与对病菌粗毒素敏感性之间的相关性,采用根部病菌孢子接种测定了36份香蕉品种苗对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的感病性,以及采用植株根部和叶片毒素处理测定了5份香蕉品种苗对病菌粗毒素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天宝角蕉(AAA)、柴蕉(AAA)、广粉1号(AAB)和贡蕉(AA)表现抗病,哥斯达黎加蕉(AAA)和抗枯5号(AAA)表现中抗;感病品种对毒素的敏感性高于抗病品种。通过香蕉不同品种的病情指数、萎蔫指数和叶片损伤面积的差别分析,发现香蕉苗期对枯萎病菌感病性与对病菌粗毒素敏感性之间存在正相关性,60d龄期的假植苗病情指数与其叶片损伤面积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因而叶片毒素处理法测量香蕉假植苗中部叶片损伤面积可作为一种快速区别香蕉抗病能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4.
氮肥对水稻苗POD、SOD活性及稻瘟病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明确氮肥处理下3个不同抗性水平的水稻品种特优627(抗)、D奇宝优527(中抗)和汕优63(感)的抗瘟性变化及其生化机制,使用不同剂量碳酸氢铵(纯氮17.1%)作为水稻苗期氮肥不同处理水平,测定了3个品种水稻苗的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温室人工接菌条件下的苗瘟、叶瘟和穗瘟病情指数,并分析了...  相似文献   
95.
香蕉内生枯草芽孢杆菌EBT1对香蕉生长和抗枯萎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香蕉内生枯草芽孢杆菌EBT1对香蕉生长和抗病性的诱导作用,研究了EBT1培养液对台蕉2号(AAA)丛生芽增殖及再生苗生长的影响,并测定香蕉苗对枯萎病4号生理小种孢子及其毒素的抗性。结果表明,培养基中添加10%(v/v)EBT1培养液能明显提高丛生芽的增殖、苗株重、假茎高、抗毒素和抗病能力,并增加香蕉苗保护酶SOD、PAL、POD、PPO和CAT活性。在EBT1培养液全程诱导、增殖诱导和生根诱导中,全程诱导对香蕉苗生长及其抗性的诱导效果最好,增殖诱导次之,毒素处理1~7天后,源于EBT1培养液全程诱导处理的香蕉苗酶活水平较高,其5种保护酶活性峰值分别为对照的3.82、1.18、1.50、2.70和1.52倍。  相似文献   
96.
混配杀虫剂防治甘薯小象虫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甘薯小象虫是福建甘薯沿海产区一种重要害虫,在害虫抗药性日趋严重和缺乏防治新技术的情况下,应用混配杀虫剂田间防治甘薯小象虫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和经济效益.试验结果表明筛选的两种混配杀虫剂即毒死蜱+甲基异硫磷和呋喃丹+杀虫双防治甘薯小象虫效果均比单一杀虫剂高,防治效果均在80%以上;防治区比对照区每公顷平均增产甘薯7845.0kg,平均增加效益3270.0元,投入产出比为1∶5.01.  相似文献   
97.
为明确大豆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对苯醚甲环唑的抗性风险及其抗性机制,采用药剂驯化法诱导获得其抗性突变体,并测定抗性突变体的适合度和交互抗性,同时分析抗性突变体和敏感菌株cyp51A和cyp51B基因的cDNA序列、启动区序列及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从大豆胶孢炭疽菌2株敏感菌株中筛选获得7株低抗苯醚甲环唑的突变体,突变频率为1.75×10-4,其抗药性可以稳定遗传。抗性突变体与亲本敏感菌株在对温度的敏感性、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和致病力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苯醚甲环唑与丙环唑之间存在中等交互抗性(相关系数为0.80,P<0.05),苯醚甲环唑与咪鲜胺锰盐、多菌灵、氟啶胺和吡唑醚菌酯之间无交互抗性。抗性突变体cyp51A和cyp51B基因的cDNA序列未发生核苷酸突变,cyp51A和cyp51B基因的启动区无插入片段。经苯醚甲环唑处理后,4株抗性突变体lq27-7-1、lq27-7-2、lq30-2-1和lq30-2-2的cyp51A基因相对表达量被诱导上调倍数显著高于亲本敏感菌株;3株抗性突变体lq27-7-2、lq...  相似文献   
98.
叶斑病胁迫对枇杷叶片活性氧代谢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枇杷叶片受拟盘多毛孢菌侵染后活性氧代谢、叶绿素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枇杷叶斑病胁迫下,活性氧H2O2和MDA的含量分别提高了8.90%和29.66%,POD、CAT和SOD3种保护酶活性分别降低了30.90%、6.22%和19.73%,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含量分别下降了11.18%和21.04%,而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提高了39.17%。其中H2O2、MDA、POD、CAT和可溶性蛋白质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99.
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对丙环唑、烯唑醇和咪鲜胺的敏感性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为明确玉米小斑病菌对丙环唑、烯唑醇和咪鲜胺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自福建省15个市、县分离的185株玉米小斑病菌对3种药剂的敏感性。结果显示:供试菌株对丙环唑、烯唑醇和咪鲜胺的EC50值分别在0.0186~7.779、0.0416~22.32和0.0053~7.930μg/mL之间。敏感性频率分布图显示,玉米小斑病菌群体中已出现对丙环唑、烯唑醇和咪鲜胺敏感性降低的亚群体。以连续单峰频次分布的大多数菌株群体的EC50平均值(0.5199±0.0284)、(0.4079±0.0204)和(0.3818±0.0202)μg/mL分别作为玉米小斑病菌对丙环唑、烯唑醇和咪鲜胺的相对敏感基线,发现各有15.14%、20.00%和17.30%的菌株对丙环唑、烯唑醇和咪鲜胺产生了抗性,抗性倍数最高分别为14.96、54.71和20.77。玉米小斑病菌对3种杀菌剂之间具有显著的交互抗性,而丙环唑和烯唑醇之间的交互抗性相关系数最高,为0.8662。本研究结果可为田间玉米小斑病防控杀菌剂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0.
于2011~2012年对福州地区设施茄科蔬菜灰霉病发生规律和危害性进行调查,结果表明:2012年2月下旬至5月底是灰霉病发病高峰期;不同茄科作物发病程度存在差异,番茄和茄子发病较重,辣椒发病较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