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0篇
农学   27篇
  10篇
综合类   62篇
农作物   30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小麦籽粒发育过程中多酚氧化酶同工酶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了19个冬小麦品种,分别在籽粒满仁期、灌浆中期和蜡熟期取样分析多酚氧化酶同工酶谱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满仁期多酚氧化酶同工酶谱带最多,随后,低分子量区多酚氧化酶同工酶谱带浓度不断下降,至蜡熟期,低分子量区同工酶谱带已很微弱,收获干燥后的籽粒未检测到同工酶谱带。在籽粒同一发育时期,品种间同工酶谱带非常相似。这些变化对研究成熟小麦籽粒中多酚氧化酶活性变异的原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2.
结缕草组织培养及农杆菌介导转化的主要因子优化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以破除休眠的结缕草种子为试材,对其愈伤组织的诱导、分化及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的主要因子作了研究.结果表明,结缕草种子愈伤组织的诱导以含2,4-D 1 mg/L NAA 3 mg/L、分化以含6-BA 3 mg/L KT 3.5 mg/L、生根以含NAA 0.3 mg/L的MS培养基为佳.GUS瞬间表达研究表明,以继代培养2周的愈伤组织为起始材料,采用负压处理和农杆菌感染10 min,尔后在光条件下共培养转化为佳.  相似文献   
83.
探索和鉴定调控小麦产量因子的基因位点有助于产量的遗传改良。以安农0711/烟农19 BC1F2回交群体(680个家系)为供试材料,单粒播种,于黄熟期测定单株有效穗数,收获后测定穗粒数、千粒重及单株产量。利用完备区间作图法对上述单株产量及其相关性状进行全基因组QTL定位。结果表明,控制千粒重的QTL有3个,主要分布在染色体1D(2个)和4B(1个)上,分别位于标记区间Xcfd27-Xwmc432,Xwmc432-Xcfd61和Xwmc89-Xwmc48;控制单株产量和单株有效穗数的QTL均各有2个,分别位于染色体1A和5D的相同区间Xwmc312-Xwmc120和Xgwm271-Xcfd18;没有检测到控制穗粒数的QTL位点。  相似文献   
84.
为探索我国小麦微核心种质及地方品种籽粒休眠的遗传基础,利用已报道的4个3AS上的SSR标记(Xbarc57、Xbarc294、Xbarc310和Xbarc321)和1个3BL上的Viviparous-1基因标记Vp1-b2对107份我国小麦微核心种质及31份地方品种进行籽粒休眠的分子标记鉴定。结果表明,5个分子标记在试验材料中表现出丰富的等位变异,具有5~6种等位类型,与籽粒萌芽指数(GI)密切相关。根据一般线性模型分析结果,各位点的等位变异显著影响籽粒休眠,其中Vp1-b2和Xbarc294对籽粒休眠作用较其他标记大,可分别解释65.8%和61.2%的表型变异;其次是Xbarc310(56.3%)和Xbarc57(55.8%),最小的是Xbarc321(53.3%)。而5个标记联合可解释95.9%的性状变异,其次是Vp1-b2和Xbarc294的组合(89.1%),解释变异最小的标记组合是Vp1-b2和Xbarc321(79.4%)。5个分子标记即可解释籽粒休眠的绝大部分表型变异,说明我国小麦微核心种质及地方品种籽粒休眠特性受3AS和3BL上的2个主效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85.
重离子辐照春麦稳定后代品质和贮藏蛋白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低能重离子辐照春麦定西 2 4,经过多年选择获得了稳定的两个后代 1 1 8和1 1 9。品质测定和种子贮藏蛋白分析表明 :1 )同定西 2 4相比 ,1 1 8的蛋白质含量提高了 1个百分点 ,1 1 8和 1 1 9的SDS沉降值都有所升高 ;2 )在和面仪曲线分析中 ,两个品质的和面时间和 7分钟带宽均有所下降 ,而峰高和 7分钟尾高 ,1 1 8增加 ,1 1 9降低 ;3 )辐照后代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类型没有改变 ,但其相对含量发生了很大变化 ;4)低分子量麦谷蛋白和醇溶蛋白区表现了新带产生和旧带消失的较大改变。品质性状及贮藏蛋白的变化为重离子辐照小麦材料实现高产、优质的结合提供了机会  相似文献   
86.
王辉  马传喜等 《种子》1999,(6):12-13,15
本文选取了3种不同类型的小麦品种的干燥和湿润样品进不同温度处理,并测定了个处理的生活力、SDS-沉降值和面筋-乳酸溶液透光率。结果表明:70℃及以下温度处理对小麦品质没有影响;90℃及以上温度对小麦生活力有严重影响,对强面筋和中强面筋有不利影响,弱面筋小麦品质无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87.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变异与加工品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7,他引:13  
用扬麦158分别与强面筋品种安农9192和Karl组配成2个杂交组合,分析了其F4代93个株系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及有关品质性状,研究了不同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及亚基组合对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Glu-Al的等位变异(亚基1和N)Glu-dl的等位变异(亚基5+10和2+12)对SDS沉淀值、和面时间、耐揉性和GMP含量有显著影响,对蛋白质含量、和面图峰高的影响较小。亚基1和5+10与强  相似文献   
88.
为明确小麦茎秆基部第2节形态及结构特征与抗倒伏关系,发掘抗倒伏关键茎秆形态指标及数量性状基因座位点(QTL)。以120份RILs家系为研究材料,分别测定2020,2021年茎秆强度及基部第2节间长度、茎粗、壁厚、纤维素含量和木质素含量等指标,开展多元回归分析,并结合55K SNP芯片进行QTL定位分析。结果表明,茎秆强度与基部第2节间茎粗和壁厚呈显著或极显著(P<0.01)正相关(P<0.05),与基部第2节间纤维素含量和木质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基部第2节间纤维素含量是影响小麦茎秆强度的关键指标。基于55K芯片关联分析结果,在1A、1D、2B、2D、4D、5A、5B、5D和7B等染色体上共检测到19个与茎秆性状相关的QTLs,解释了7.67%~65.33%的表型变异。在1D染色体上,与标记AX-110771095和AX-109431570连锁的QTL位点同时控制基部第2节间长、壁厚及纤维素含量3个性状,解释了7.96%~10.76%的表型贡献率。  相似文献   
89.
 【目的】开发出小麦籽粒PPO活性的分子标记,并对新标记的应用进行研究,为面制食品外观品质的改良提供参考。【方法】根据一条由小麦2D染色体上PPO基因编码的mRNA序列(GenBank:AY515506)设计引物,对7个高PPO活性和7个低PPO活性小麦品种进行PCR扩增,筛选出有差异的引物,对130份小麦品种资源进行检测,验证不同带型与PPO活性的相关性,并利用一套中国春缺体、四体及双端体对STS标记进行染色体定位。在此基础上,结合一个位于小麦2A染色体上的PPO基因分子标记(PPO18),对新开发的标记在小麦低PPO活性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中的作用进行评价。【结果】在AY515506的不同位置共设计了8对引物,其中一对引物(STS01)在高、低PPO活性材料中表现出多态性。该引物在7个低PPO活性的材料中能扩增出560 bp的目标片段,在7个高PPO活性的材料中没有扩增出目标片段,利用中国春缺体、四体及双端体最终将该标记定位在2D染色体长臂上。利用该标记检测130份小麦品种,结果表明有75个品种可以扩增出560 bp的目标片段,其PPO活性均值为221.08 A475/(min•g•103);55个品种没有扩增出目标片段,PPO活性均值为309.98 A475/(min•g•103),方差分析表明两者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利用STS01和PPO18共同检测后发现,130份品种中,有37个品种的双标记扩增均表现出高活性带型(H1H2),这些品种PPO活性的均值为337.82 A475/(min•g•103),显著高于其它几种扩增带型品种的PPO活性均值(P<0.01)。32个双标记扩增均表现为低活性带型(L1L2)的小麦品种PPO活性值普遍较低,可作为改良面制食品外观品质的候选亲本。【结论】STS01是一个位于小麦2D染色体长臂上PPO基因分子标记,可以在小麦PPO活性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中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90.
周娜  马传喜  钱玉梅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7):7920-7921
简述了多酚氧化酶的概念、分布,介绍了其生理生化特性及功能,并指出影响小麦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