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2篇
农学   1篇
  13篇
综合类   7篇
农作物   4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41.
“鼠茅草+有机肥+茶树专用肥”高效施用技术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园种植绿肥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理化性质。研究表明,鼠茅草是一种理想的绿肥,在浙江茶园化肥减施增效技术模式中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与"有机肥+茶树专用肥"高效施肥技术模式相比,此模式平均增产2.3%,新梢养分利用率提高5.5个百分点,绿茶品质明显提升,具有明显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42.
根据名优绿茶机械化采摘的条件及要求,提出了名优绿茶机械化采摘茶园树冠控制技术,阐述了不同类型茶园的机械化采摘树冠保持技术要点及注意事项,为我国名优绿茶机械化采摘技术的推进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3.
我国茶叶氟含量状况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测定了2000—2001年我国主要产茶省份的262家单位的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和黑茶共计577只茶样的水溶性氟含量,结果表明,不同茶类水溶性氟含量不同,以绿茶最低,平均含量为67.53±69.49μg·g-1;黑茶最高,平均含量为296.14±246.07μg·g-1;红茶类、乌龙茶类及花茶类含量居中,分别为177.01±121.49μg·g-1、167.68±112.28μg·g-1和140.97±150.51μg·g-1。名优茶水溶性氟含量比大宗茶低。茶园附近的环境条件对茶叶氟含量有较大影响。茶叶中氟的浸出率随着冲泡时间的延长和水温的增加而增加,一般在45min和90℃时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44.
2002年对浙江省部分茶园土壤钼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浙江省茶园土壤全钼含量较高,在0~20cm土层为12.81±10.76mg/kg,在20~40cm土层为11.26±9.06mg/kg,但有效钼含量低,缺钼茶园占到了50%以上,其中严重缺钼茶园在45%以上(且有效钼含量只占到全钼含量的3%~12%)。统计分析显示,土壤有效钼(x)与全钼(y)之间有着极显著线性正相关,y=4.5679x 5.8135(n=63,r=0.816**)。从上下土层看,表现出0~20cm土层钼含量要比20~40cm土层高。茶园土壤有效钼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45.
中国典型茶区养分投入与施肥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典型茶区浙江杭州市西湖区、浙江新昌和福建安溪茶园调查 1998~ 1999年的养分投入状况 ,表明氮、磷、钾养分的平均总投入量 (N P2 O5 K2 O)分别为 737.7、712 .0和694 .0 kg/ hm2 ,产值水平高的茶园施肥量也较高 ,主要表现为磷、钾肥的用量明显增加。养分表观平衡计算表明 ,各类茶园氮相对赢余 ,在新昌 35 .3%的茶园磷素处于亏缺状态 ,而在杭州这一比例为 60 .1% ;钾亏缺的比例在上述二地分别高达 67.2 %和 74 .8% ,年平均分别亏缺 12 .9和 2 2 .2 kg/ hm2 。土壤分析表明浙江杭州、新昌和福建安溪缺钾的土样比例分别为 95 %、63%和75 %。表明上述地区的一些茶园偏施氮肥现象比较普遍 ,磷、钾的投入相对不足 ,特别是缺钾现象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46.
茶树控释氮肥的施用效果与合理施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控释氮肥不同施用量和施用次数条件下土壤养分释放动态,以及对茶树养分吸收、叶片叶绿素含量,茶叶产量和品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控释氮肥能明显延长氮在土壤中的留存时间,与普通尿素相比,NH4+-N浓度明显提高并能持续较长时间;而NO3--N变化不大,使NO3--N占总无机态氮含量的比例降低。控释氮肥在土壤中的这种动态变化与茶树对氮素的吸收规律基本同步,这不仅明显促进了茶树对氮素的吸收,而且对钾和锌等矿质元素的吸收也有所增强;茶树叶片叶绿素含量提高。与普通尿素相比,控释氮肥可减少30%氮肥用量而不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相同的施肥量和施肥次数或施肥次数减少一次,茶叶仍增产6.6%~24.1%,平均12.9%;茶叶品质成分,特别是游离氨基酸含量也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47.
原子吸收光谱法是目前茶叶中重金属元素检测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对分析茶叶中的Pb、Cd、Zn、Cu等重金属元素都有较高的灵敏度。该方法出现于本世纪50年代中期,是基于气态的被测元素基态原子外层电子对紫外光和可见光的吸收为基础进行元素定量分析的方法。它在地质、冶金、机械、化工、农业、食品、轻工、生物医药、环境保护、材料科学等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目前原子吸收光谱法是我国国家标准所规定的用于检测食品中铅(GB/T5009.12—2003)、铜(GB/T5009.13—2003)、锌(GB/T5009.14—2003)、镉(GB/T5009.15—2003)等元素的推荐方法。  相似文献   
48.
第二讲:茶叶重金属元素检测中样品采集及其前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完整的样品分析过程大致可以分为样品采集、样品前处理、分析测定、数据处理与报告结果4个步骤。其中样品的前处理是分析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步骤,其所需时间最长,约占整个分析时间的三分之二。在茶叶重金属元素检测中,样品前处理过程的先进与否,直接关系到分析方法的优劣。茶叶样品的准确采集与合理前处理是保证样品检测结果准确与能有效反映茶叶实际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49.
第六讲:茶叶中重金属元素的其他测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除了前几讲介绍的几种最常见的方法以外,茶叶中重金属元素的测定方法还有很多,如分光光度法、电化学法、离子色谱法等。 一、分光光度法 分光光度法主要是通过在样品处理溶液中加入能够使样品溶液中某种待测成分反应并显色的物质,显色后,根据显色剂显色程度的不同与待测成分标准系列进行比较,从而得到定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50.
我国茶园施肥现状与减施潜力分析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目的】茶树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合理施肥是保证茶叶高产优质的重要措施,受茶树品种、采摘模式、栽培水平的影响,我国不同地区茶园间施肥量存在较大的差异。厘清我国茶园施肥现状,分析不同茶区施肥水平的差异,寻求差异化的减肥途径,对实现我国茶园化肥减施增效,促进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依托国家茶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本研究于2010—2014年期间在我国主要茶区调查了5000多个茶树种植单元,约占我国茶园总面积的5%。调查内容包括氮磷钾肥料品种、用量、施用时间、施用方式以及茶园面积、茶树品种、施肥成本等信息。根据肥料养分含量计算不同种植单元的氮磷钾养分投入量,有机养分替代比例,并以现行的茶园推荐施肥标准作为施肥评价依据,对不同区域茶园的施肥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我国茶园的养分投入总量 (N + P2O5 + K2O) 为796 kg/hm2,施用有机肥的茶园样本比例为46%,按纯养分计,茶园有机养分投入量平均占总养分投入量的15%。各省茶区年均养分投入量为N 281~745 kg/hm2、P2O5 72~485 kg/hm2、K2O 76~961 kg/hm2。参照目前的推荐肥料用量,我国有30%左右茶园存在化肥过量施用问题,其中山东、湖北、湖南、江西、四川、福建等地过量施肥问题较为突出。复合肥已成为茶园的重要肥料品种,80%的茶园施用的是等养分比例的复合肥,茶园中磷肥或者钾肥过量施用现象开始凸显,福建、江西、湖南等地过半茶园磷、钾养分投入过量。根据过量施肥茶园的现有施肥水平,通过总量控制和增加有机肥比例等途径,大约可削减30%~40%的化肥用量。【结论】我国30%的茶园化肥过量施用,80%的茶园施用的化肥氮磷钾比例不完全符合茶叶养分需求,有机肥养分所占比例偏低,只有15%。依据不同茶区养分具体管理方式、茶叶栽培特点以及土壤条件,因地制宜采取差异化的茶园化肥减施策略,大约可削减30%~40%的化肥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