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3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300篇
综合类   35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6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不同措施对提高沙地造林成活率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固体水、保水剂和覆膜措施,对提高造林成活率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这些措施明显提高了土壤含水量,从而不同程度提高了沙区造林成活率。其中覆膜措施效果最佳,其次为保水剂,最后是固体水措施。  相似文献   
72.
环境中二噁英类化合物的生态和健康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卜元卿  骆永明  滕应  李振高 《土壤》2007,39(2):164-172
二噁英类化合物是一类对生态和人类健康构成极大威胁的持久性有毒污染物。二噁英类化合物广泛分布在大气、土壤、水体、沉积物和生物体中,并可在生物体中富集放大,最后通过食物链作用于人体,对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危害。本文介绍了最近10年来二噁英类化合物的生态和健康风险方面的研究工作,并提出了加强我国二噁英类化合物的生态/健康风险评估研究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3.
铅在土壤-青菜系统中迁移分配及对微生物生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宁静  骆永明 《土壤》2006,38(5):571-577
通过温室盆栽试验,研究了长江三角洲地区3种典型土壤类型中Pb在土壤-青菜系统中的转运及Pb污染对青菜Pb含量、土壤硝化细菌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b在土壤-青菜系统中的转运是非线性的。青菜地上部Pb含量与0.43mol/LHNO3和0.05mol/LEDTA提取态Pb显著相关,青菜Pb含量与0.01mol/LCaCl2提取态Pb相关性不显著。研究认为,0.43mol/LHNO3和0.05mol/LEDTA提取态Pb可成为土壤Pb植物有效性的评价指标。青紫泥和滩潮土中添加Pb浓度为125~625mg/kg,对土壤硝化细菌数量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不明显。以基于人体健康风险、国家食品卫生标准和植物毒性为依据,计算得出的总Pb临界浓度分别为:黄泥砂土140、59和12263mg/kg,青紫泥790、292和13902mg/kg,滩潮土1266、418和30422mg/kg。  相似文献   
74.
通过查阅国内现有镉污染农田土壤和作物中镉含量的相关资料,包括近30年来公开发表文献、国家"七五"科技攻关环保项目"土壤环境容量研究"等科研成果,结合本实验室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典型地区污染农田调查数据,经筛选后从88组研究中共收集到镉污染农田土壤和作物中镉含量对应数据509对。根据镉盐来源,将收集的数据分为污染农田调查数据和添加镉盐试验数据;根据作物不同,分为水稻、小麦、茎/叶类蔬菜、根菜和果菜地调查数据。采用富集系数和一元回归模型的方法基于土壤镉含量预测作物可食部分镉含量;采用多元回归模型的方法基于土壤镉含量和土壤pH预测作物可食部分镉含量。结果表明,回归模型对作物可食部分镉含量的预测效果明显优于富集系数中位值;回归模型95%预测上限对作物可食部分镉含量的保守预测优于富集系数90分位值。土壤pH显著影响作物对镉的吸收。影响模型回归效果和预测能力的主要因素是数据分布不均和数据量不足。模型对比后选用多元回归模型的95%预测上限推导稻田和茎/叶类蔬菜用地基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土壤镉含量环境基准。  相似文献   
75.
污染土壤中苯并[a]芘的微生物共代谢修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多环芳烃(PAHs)是一类普遍存在于环境中的优先具毒有机污染物,具有致突变、致癌特征,美国EPA已将16种PAHs列入优先控制有机污染物黑名单中[1],苯并[a]芘(B[a]P)是PAHs的典型代表种类之一。PAHs因疏水性、辛醇水分配系数高,而易于从水生态系统向沉积层迁移,最终造成沉积层土壤的污染。目前普遍认为PAHs在土壤中是一类难降解有机物,具有较高的稳定性,生物可降解性随着苯环数和苯环密集程度增加而降低,尤其是四环以上的PAHs常以共代谢方式进行[2-3]。共代谢(Co-metabo-lism)是指某些有机物在环境中不能作为微生物的唯一碳源与能源,必须有另外的化合物存在提供碳源与能源时  相似文献   
76.
光照强度对伴矿景天生长和锌镉吸收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伴矿景天(Sedum plumbizincicola)是生长于浙江铅锌矿地区的一种景天科植物新种,具有超富集锌和镉的特性,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无性繁殖为主,与其他修复植物相比具有生长速率快、生物量较大的特点[1-2],可用来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3]。但对伴矿景天的生长习性鲜有研究,限制了其大规模的推广应用。因此,本文以Zn、Cd超积累植物伴矿景天为对象,探讨光照强度对其生物量与Zn、Cd浓度的影响,及可能的光合作用响应机制,旨在探明伴矿景天生长的适宜光照环境,为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农艺调控提供依据。1材料与方法1·1供试材料供试伴矿景天苗采自浙江淳安,将野外植株移至温室生长繁殖,通过株芽  相似文献   
77.
通过查阅国内现有镉污染农田土壤和作物中镉含量的相关资料,包括近30年来公开发表文献、国家"七五"科技攻关环保项目"土壤环境容量研究"等科研成果,结合本实验室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典型地区污染农田调查数据,经筛选后从88组研究中共收集到镉污染农田土壤和作物中镉含量对应数据509对.根据镉盐来源,将收集的数据分为污染农田调查数据和添加镉盐试验数据;根据作物不同,分为水稻、小麦、茎/叶类蔬菜、根菜和果菜地调查数据.采用富集系数和一元回归模型的方法基于土壤镉含量预测作物可食部分镉含量;采用多元回归模型的方法基于土壤镉含量和土壤pH预测作物可食部分镉含量.结果表明,回归模型对作物可食部分镉含量的预测效果明显优于富集系数中位值;回归模型95%预测上限对作物可食部分镉含量的保守预测优于富集系数90分位值.土壤pH显著影响作物对镉的吸收.影响模型回归效果和预测能力的主要因素是数据分布不均和数据量不足.模型对比后选用多元回归模型的95%预测上限推导稻田和茎/叶类蔬菜用地基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土壤镉含量环境基准.  相似文献   
78.
科尔沁沙地70种植物繁殖体形状比较研究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0  
研究了科尔沁沙地70种植物的繁殖体(31种为种子,39种为果实)形状。用繁殖体三维(长、宽、高)的方差衡量繁殖体形状。方差越小,繁殖体越接近圆球形;方差越大,繁殖体越细长或扁平。研究结果表明,1)所量测的70种植物的繁殖体(种子或果实)形状差异很大,最小的方差不足0.03,最大的超过0.18。2)大部分一年生杂草的种子繁殖体近似于圆球形。3)黄蒿、马齿苋、碱地肤、狼尾花、灰绿藜、刺沙蓬、菟丝子、大籽蒿、狗尾草的繁殖体比较接近圆球形(方差小于0.09),它们可能具有持久种子库。4)萝摩科植物萝摩、杠柳、细叶白前繁殖体具绢毛;菊科植物女菀、飞廉、黄金菊、山莴苣、苣荬菜和夹竹桃科植物罗布麻有冠毛;石竹科植物石竹和鸢尾科植物野鸢尾有翅;香蒲科植物小香蒲有宿存花柱;可能这些植物都可被风传播。糙隐子草、披碱草、水稗草、牛鞭草、冠芒草具芒,它们可能具有固结自身的作用;苍耳、雾冰藜、鹤虱带钩或刺,易于被动物传播。5)草甸植物野豌豆、海滨天冬、小黄花菜作为传播体的种子较圆;草甸植物女菀、山莴苣、黄金菊、披碱草、野古草、牛鞭草、狼尾草作为传播体的果实扁平或细长;流沙上的先锋植物或沙生系列演替前期植物沙蓬、刺沙篷、乌丹蒿、差巴嘎蒿、狗尾草、雾冰藜、东北木蓼、山竹子等的繁殖体多数偏离圆球形程度较大。  相似文献   
79.
本文分析了翁牛特旗46年(1957-2002年)逐月降水量和平均气温。结果表明:气温呈非连续增暖趋势,其中年平均气温线性变化率为0.39℃.(10a)-1,年平均最高气温线性变化率为0.19℃.(10a)-1,年平均最低气温线性变化率为0.93℃.(10a)-1;最低气温上升速率是最高气温的1-4倍,气温日较差显著减小。上世纪60年代较50年代有所增暖,80年代后期开始明显升温,90年代是近50年来最暖的10年。1987年开始转暖,其后呈连续性增暖趋势,1998年为1957年以来的最暖年,年平均气温7.7℃,高于1957年2.9℃。降水以平均5-7年的周期变化,并从50年代到90年代呈连续性递减趋势,线性变化率为-11.7mm.(10a)-1,90年代较50年代年降水减少了39.4mm。  相似文献   
80.
为全面了解土壤胶体影响重金属行为方向的研究现状和前沿动态,基于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利用WoS自带分析工具、HistCite引文图谱分析软件、VOSviewer和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1990—2021年间土壤胶体影响重金属行为的文献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在世界范围内该方向的发文量逐年稳步增长,我国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但近些年呈现迅猛发展的势头。目前土壤胶体影响重金属行为研究发文量最多的国家和研究机构分别是美国和中国科学院,发文量最高的期刊为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主要研究学科为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的交叉学科。关键词聚类分析显示“土壤胶体颗粒粒径分级与重金属的形态分布”、“土壤胶体的释放、沉积及对重金属的吸附作用”和“土壤胶体颗粒的迁移机制与迁移模型研究”为主要的研究主题,人工纳米颗粒在土壤中的行为、迁移转化以及生物有效性是现阶段的研究热点。利用场流分离技术结合单粒子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等技术,探讨土壤胶体与人工纳米颗粒之间发生的复杂相互作用及其对人工纳米颗粒迁移归趋与环境命运的影响,是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