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1篇
农学   3篇
  8篇
综合类   44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31.
小麦品种(系)抗白粉病基因推导及分子标记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基因推导法和分子标记对我国主要麦区的小麦品种(系)进行了抗白粉病基因的鉴定。结果表明,南30-10等15个品种(系)含有Pm8,新麦2号等9个品种(系)含有Pm4,中植4号等9个品种(系)含有Pm21,郑麦113含有Pm4b+5b,杨09-111和新紫1号含有Pm2+mld。研究发现,基因推导和分子标记相结合,可大大提高小麦品种(系)抗白粉病基因鉴定结果的准确性,鉴定结果可为抗病育种和品种布局及白粉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2.
新疆荒漠绿洲区甜菜田杂草组成及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新疆甜菜种植区域的杂草种类及群落特征,采用五点取样法对新疆7个主要甜菜种植区域的97块甜菜田杂草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新疆甜菜田杂草共有36种,隶属于14科31属,其中菊科、禾本科、蓼科和豆科在杂草种类中所占比例最高。稗草和灰藜为新疆甜菜种植区域的优势杂草,区域性优势杂草为反枝苋,狗尾草、龙葵为常见杂草,其余为一般性杂草,有31种。从不同区域杂草群落结构来看,新源巩留的甜菜田杂草种类最多,物种丰富度指数达3.40;群落多样性最高的为昌吉,Shannon-Wiener指数为2.29,Simpson指数最低(0.13);奎屯的杂草种类最少,Shannon-Wiener和Pielou指数最低,Simpson指数最高(0.59)。群落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新疆甜菜田杂草群落可划分为4组,昭苏特克斯与新源巩留划分为一组,额敏和奇台为一组,昌吉的杂草群落单独划为一组,奎屯和霍城察县的杂草群落为一组。  相似文献   
33.
霍林河下游洪泛区湿地土壤中铵态氮水平运移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二百方子洪泛区湿地作为典型研究区,以NH4Cl为示踪剂,模拟研究了铵态氮在洪泛区湿地不同土层中的水平运移过程.结果表明,沼泽湿地土壤中铵态氮的运移通量随运移距离的增加呈一阶衰减指数变化;0~10 cm土层中铵态氮的运移通量最小,20~60 cm土层次之,10~20 cm土层具有最高的铵态氮通量.各层土壤运移通量在0~6cm内最大,而后迅速下降,到18 cm时3层土壤中铵态氮的运移通量相近并趋近于零.各层土壤中铵态氮的运移通量与土壤水扩散率及土壤含水量都呈一阶指数增长变化;在土壤水扩散率或土壤含水量达到一定数值前,铵态氮运移通量增长缓慢,之后则开始骤然增加.  相似文献   
34.
目的】 研究新疆荒漠绿洲区甘薯田杂草组成及群落特征,为科学防控甘薯田杂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倒置W法9点取样,对新疆荒漠绿洲区甘薯田杂草进行系统的调查。【结果】 新疆荒漠绿洲区甘薯田杂草有46种,隶属于19科42属,其中禾本科10种、菊科8种、藜科5种、豆科3种、蓼科3种,其它科1~2种。相对多度大于1的杂草有20种,其中优势杂草有7种,分别为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田旋花Convolvulus arvensis、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藜Chenopodium album、无芒稗Echinochloa crusgalli var. mitis,常见杂草有13种,分别为龙葵Solanum nigrum、野西瓜苗Hibiscus trionum、牛筋草Eleusine indica、小画眉草Eragrostis minor、狗尾草Setaria viridis、苣荬菜Sonchus arvensis、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苦苣菜Sonchus arvensis、曼陀罗Datura stramonium、大蓟Cirsium japonicum、虎尾草Chloris virgata、节节草Equisetum ramosissimum和艾蒿Artemisia argyi,还分布有一般性杂草26种。【结论】 优势杂草中危害最重的杂草是马唐、马齿苋和稗草,其相对多度分别为16.29、13.27和11.36。核桃-甘薯间作甘薯田杂草群落优势集中性指数为0.18,高于甘薯单作田,而杂草群落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为2.25和0.60,低于甘薯单作田。  相似文献   
35.
为了解新疆小麦白粉病菌群体多样性及其间关系,利用ISSR分子标记对2020年喀什、阿克苏、和田、昌吉、塔城共5个地区13个县市小麦白粉病菌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喀什、阿克苏、和田、昌吉、塔城小麦白粉病菌群体的遗传距离为0.031 7~0.094 5,塔城与阿克苏群体的遗传距离最近,和田与喀什的遗传距离最远;总体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257 1,群体Neis内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217 5,群体内的遗传变异占总体变异的84.60%,表明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群体间基因流Nm值为2.749 0,表明新疆不同区域群体存在一定的基因交流。Normalized Mantel Statistic分析表明,小麦白粉病菌群体间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相关性不大。  相似文献   
36.
几种旱生植物地上部生长的节律及其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物地上部的生长状况是它的生物生态学主要特性。生长速度的升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植物对所处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庞大的地上部分一枝叶,不仅为该物种第一性生产能力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它还占有一定的空间和覆盖面积,对改变小气候和改善生态环境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深入而系统地研究荒漠地区旱生植物地上部生长节律及其变化,  相似文献   
37.
【目的】筛选防治核桃黑斑蚜的田间药剂,为新疆核桃黑斑蚜的科学防控提供指导。【方法】采用随机区组的方法,定点调查各处理核桃黑斑蚜的发生数量。【结果】药后7 d,22%噻虫·高氯氟微囊悬浮-悬浮剂3 000倍液、4 000倍液、300 g·L~(-1)氯虫·噻虫嗪悬浮剂5 000倍液和20%啶虫脒可溶粉剂3 000倍液(对照药剂)对核桃黑斑蚜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9.91%、99.48%、97.09%和99.68%。各供试药剂在试验浓度下对核桃树安全,无药害。【结论】推荐22%噻虫·高氯氟微囊悬浮-悬浮剂、300 g·L~(-1)氯虫·噻虫嗪悬浮剂可用于大田防治核桃黑斑蚜。  相似文献   
38.
高海峰 《畜禽业》2015,(3):85-86
对猪的传染性胃炎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治疗措施和预防措施进行了总结,供临床兽医和养殖业进行参考。  相似文献   
39.
甜菜孢囊线虫Heterodera schachtii是严重危害甜菜生产的主要病原物,每年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该线虫是我国对外重要的检疫性有害生物。本研究通过对十字花科、茄科、葫芦科、锦葵科、豆科、苋科和禾本科等16种作物29个品种进行人工接种,对其主要的寄主范围和生活史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甜菜孢囊线虫2龄幼虫能够侵染除小麦和玉米以外的其他14种作物25个品种,在苋科的甜菜和菠菜、茄科的番茄及十字花科等16个品种的根系能够完成生活史,形成白雌虫和孢囊。生活史调查发现,甜菜孢囊线虫接种到甜菜和油菜15 d和12 d后即可发育形成白雌虫,30 d后形成孢囊;而接种到西瓜根系后,不能正常发育,一直保持2龄幼虫虫态,无法完成生活史。上述结果表明甜菜孢囊线虫能够在甜菜、菠菜、番茄和十字花科作物上寄生,但是在不同寄主上的生活史存在一定的差异,其结果将为非寄主轮作防控甜菜孢囊线虫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0.
为了筛选对小麦条锈病具有较好防效的杀菌剂,为新疆小麦条锈病的科学防治提供依据。通过田间药效试验,采用随机区组的方法,定点调查各处理小麦条锈病发生情况,评价供试药剂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40 g/L氯氟醚·吡唑酯SC、19%啶氧·丙环唑SC、23%醚菌·氟环唑SC和75%肟菌·戊唑醇WG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效果较好,防效最高达到82.64%、77.28%、71.36%和70.93%。40%腈菌唑WP、42%苯菌酮SC、430 g/L戊唑醇SC、43%氟嘧·戊唑醇SC和48%苯甲·嘧菌酯SC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效为61.11%~64.89%。建议在生产上推广240 g/L氯氟醚·吡唑酯SC、19%啶氧·丙环唑SC、23%醚菌·氟环唑SC、75%肟菌·戊唑醇WG、40%腈菌唑WP、42%苯菌酮SC、430 g/L戊唑醇SC、43%氟嘧·戊唑醇SC和48%苯甲·嘧菌酯SC的轮换使用,有效控制小麦条锈病危害,提高粮食生产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