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4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31篇
农学   23篇
基础科学   17篇
  56篇
综合类   253篇
农作物   46篇
水产渔业   14篇
畜牧兽医   89篇
园艺   37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81.
服务在经济中的重要性与日剧增,服务质量理论的核心概念——顾客感知质量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试图从顾客感知质量模型及差距模型入手,分析了提高服务质量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82.
铁氧化物是土壤团聚体重要的胶结物质,其主要存在于土壤黏粒中。为探索紫云英还田并配施化肥下土壤团聚体中铁氧化物的变化规律及其在不同粒级黏粒组分中的富集特点,以湖南省南县长期紫云英还田的水稻土为研究对象,选择单施紫云英(MV)、单施化肥(F100)、紫云英配施全量化肥(MV+F100)和紫云英配施80%化肥(MV+F80)4个处理,通过湿筛和离心分离土壤团聚体(>250、53~250 和2~53 μm)和黏粒(<2 μm),测定不同处理土壤团聚体及其黏粒中铁氧化物的含量,并分析它们与团聚体稳定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与MV和F100相比,紫云英与全量化肥配施增加了>250 μm粒级团聚体的含量,降低了53~250 μm粒级团聚体含量,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分别提高了8.2%~20.5%和4.1%~8.5%。(2)与MV相比,紫云英与化肥配施显著提高了各粒级团聚体、2~53 μm团聚体黏粒和自由态黏粒非晶质铁的含量(12.7%~55.6%,52.4%~54.9%和45.9%~48.6%),降低了>250和53~250 μm团聚体非晶质铁的富集率(32.8%~36.8%和17.2%~28.4%)。而与F100相比,2~53 μm团聚体和团聚体黏粒非晶质铁的含量以及富集率均显著降低(3.5%~21.3%、29.2%~30.4%和10.9%~26.9%)。(3)>250 μm团聚体含量与团聚体黏粒的非晶质铁含量、铁的活化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团聚体黏粒的游离铁含量、非晶质铁的富集率呈显著正相关。团聚体的MWD和GMD与>250μm团聚体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2 μm团聚体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250、2~53 μm团聚体黏粒和自由态黏粒的游离铁是团聚体MWD和GMD最重要的影响因子。紫云英与化肥配施,能够提高团聚体黏粒铁氧化物的含量,促进>250 μm团聚体的形成,从而增强团聚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3.
改良剂对冷浸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集冷泉烂泥型和冷浸烂泥型冷浸田土壤,设置不添加任何物质和分别添加白云石粉、生物炭、粉煤灰、聚丙烯酰胺和混合改良剂等6个处理,在持续淹水和干湿交替2种水分管理下进行室内模拟培养试验。测定培养后第30、90、180和360天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水稳性。结果表明:在干湿交替条件下,改良剂对冷泉烂泥型和冷浸烂泥型冷浸田土壤团聚体的形成有促进作用,并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强,达到180d时基本稳定;在持续淹水条件下,改良剂对2种类型冷浸田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具有短暂促进作用,且不稳定。在几种改良剂中,粉煤灰和混合改良剂(粉煤灰+生物炭+聚丙烯酰胺)对2种类型冷浸田土壤大团聚体形成均表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4.
以乐清湾西门岛海域相同高程断面中国移植最北界的人工红树林(秋茄林)、光滩和互花米草带土壤为样品,比较分析了2种植被带和光滩土壤有机质、速效钾、碱解氮、速效磷、全钾、全氮、全磷含量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在冬季和夏季,植被带土壤有机质含量均高于光滩。(2)在冬季,光滩土壤有机质、速效钾、碱解氮、速效磷、全钾、全氮、全磷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而互花米草带除土壤速效钾、碱解氮、全氮、全磷含量变化与光滩相似外,土壤有机质、全钾和速效磷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在夏季,光滩和互花米草带土壤各营养元素含量存在极为复杂的变化。(3)在冬季和夏季,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随秋茄树龄增加而增加,而其他土壤营养元素含量却并未因树龄、季节不同而出现较强性规律变化。(4)从土壤有机质与营养元素间的关系来看,土壤有机质与速效磷、速效钾、全氮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植被能增强湿地土壤营养,其中50年代秋茄林较其他移植年代更具有规律性。  相似文献   
85.
堆肥对重金属污染土壤上茼蒿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堆肥施入重金属Cu、Cd污染土壤后对蔬菜品质和产量的影响,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堆肥用量下茼蒿品质、产量和重金属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堆肥用量的增加,茼蒿产量、粗蛋白、Vc、P和K含量先显著增加后降低,而茼篙可溶性糖含量呈先显著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堆肥量的增加显著降低茼蒿中Cu含量,比对照最多降低35.5%.茼蒿地上部Cd、根部Cu和Cd含量呈先显著降低又上升的趋势.茼蒿地上部Cd含量在堆肥用量为20 g·kg1时达最低,根部cu、Cd含量与对照相比最多分别降低20.1%和39.5%.对于污染地区的茼蒿种植,试验堆肥的适量施用是切实呵行的.  相似文献   
86.
为探究地西泮(Diazepam, DZP)在模拟养殖环境中的降解特点及累积特征,设置2个浓度胁迫组(A、C组),并在2个浓度下添加蜈蚣草(Pteris vittata)作对照组(B、D组),共4个试验组;分析水体、底泥和蜈蚣草中DZP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特点,探讨蜈蚣草和底泥对水体中DZP的累积特征。结果表明,给药后4组水体中DZP的初始质量浓度分别为A:(0.118±0.002)μg·L-1、B:(0.117±0.004)μg·L-1、C:(1.141±0.078)μg·L-1和D:(1.142±0.039)μg·L-1,给药后第768小时水体中DZP质量浓度下降了29.71%~40.17%;DZP降解半衰期介于65.29~139.11 d。4组底泥中DZP质量分数随时间变化逐渐上升,给药768 h后4组底泥中DZP质量分数分别达到初始质量分数的17.99倍(1.384μg·kg-1)、14.81倍(0.918μg·kg-1)、4.77倍(7.848μg·k...  相似文献   
87.
衡南县工联村地处湘中衡阳盆地,属紫色土丘冈地貌。1996-2005年,由湖南省科技厅立项,湖南省经济地理研究所主持的“湘中紫色土丘陵区综合治理农业生态工程试验与示范研究”项目在该村开展高效生态农业示范村建设,项目针对该村“坡耕地覆被低,水土流失严重”这个突出矛盾,定位以土地类型为单元而设置生态农业技术模式,实践了由单项技术突破向综合建设方面跨越。遵循生态原理,重点实施2个生态工程(农业生态工程和庭院生态工程);开发与建设并重,优选了3种生态农业模式[粮经结合模式、果-粮(肥)复合经营模式、农牧复合型生态模式];吸取传统农业精华,推广5项高效生态农业技术(等高耕作技术、秸秆还田及覆盖技术、配方施肥技术、乔灌草结合技术、病虫鼠统防统治技术),以期实现该村经济高产高效,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创建紫色土丘陵区生态村建设的典范。  相似文献   
88.
89.
李中宇  封毅  黄丽  王淼  滕建文 《中国畜牧兽医》2019,46(12):3617-3626
试验旨在探究陆川猪种群之间的遗传差异,对陆川猪种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为种质改良与创新提供参考。以29份陆川猪种及部分广西地方猪种样品为试验材料,采用了3条带型清晰、重复性好的ISSR引物,通过对PCR扩增及电泳得到的DNA片段条带进行聚类分析并构建聚类树状图,并对陆川猪种群进行遗传差异分析。结果显示,ISSR分子标记上共发现182条条带,其中84条多态性条带,3条ISSR引物扩增出来的总DNA片段条带与多态性DNA片段条带差异较大且分布不均匀,表明所选择的3个ISSR分子标记在陆川猪种群中具有丰富的多态性;陆川猪种群之间遗传相似系数变异范围为0.43~1.00,表明种群间的遗传差异变化较大,遗传背景丰富;UPGMA聚类分析表明,陆川猪与长陆二元杂猪、巴马香猪、环江香猪均可聚为一类,大陆二元杂猪、三元杂猪和龙宝猪聚为一类。本研究证实了所选的3条ISSR引物可作为有效的遗传标记用于陆川猪种群间的遗传差异分析,丰富了当前的陆川猪ISSR分子标记资源,同时也表明陆川猪种群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90.
目的为研究抑癌基因Pten在肝脏中的生物学功能,利用Cre/Loxp基因敲除技术建立肝脏特异性Pten基因敲除小鼠模型。方法将Ptenflox/flox小鼠与肝脏特异性表达Alb-Cre重组酶的小鼠进行交配,对F1代小鼠进行鉴定,筛选出基因型为Ptenflox/+/Alb-Cre的子代小鼠,将其与Ptenflox/flox小鼠进行交配,筛选出基因型为Ptenflox/flox/Alb-Cre的F2代小鼠,将Ptenflox/flox/Alb-Cre小鼠与Ptenflox/flox小鼠进行交配,获得F3代基因敲除小鼠,Ptenflox/flox/Alb-Cre小鼠为本实验所构建的肝脏特异性Pten基因敲除小鼠,Ptenflox/flox小鼠为对照小鼠。提取小鼠基因组DNA,通过PCR方法鉴定不同子代小鼠的基因型;提取小鼠肝脏、肺以及肾脏组织的总RNA和蛋白,利用Real-TimePCR和WesternBlot技术检测Pten基因在小鼠不同脏器中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结果获得敲除小鼠基因型为Ptenflox/flox/Alb-Cre,和对照小鼠相比,Ptenflox/flox/Alb-Cre小鼠在肺和肾脏中Pten基因的mRNA水平及蛋白水平无明显变化,仅在肝脏中Pten水平显著低于Ptenflox/flox型小鼠。结论本研究利用Cre/Loxp技术成功构建了肝脏特异性Pten基因敲除小鼠,为在体内进一步研究Pten基因的功能提供了重要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