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6篇
农学   13篇
基础科学   1篇
  51篇
综合类   42篇
农作物   9篇
园艺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优质小麦品种郑麦9023品质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郑麦9023是河南省优质小麦生产的主导品种。为了建立郑麦9023的优质高效生产技术体系,对该品种品质特性在河南省的地域性变化以及土壤养分、氮磷钾肥料、杀菌剂对该品种品质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郑麦9023的品质特性在河南省的北部地区可稳定达到优质强筋小麦国家1级标准,在中部地区总体上接近优质强筋小麦国家1级标准,在南部地区可以达到优质强筋小麦国家2级标准;(2)抽穗期土壤速效N的含量是决定郑麦9023品质水平的关键栽培因素,此时土壤速效N含量60mg/kg、80mg/kg和160mg/kg分别为郑麦9023品质达到亚强筋、强筋、超强筋的土壤N素临界值;(3)K肥对强筋品质特性具有正效应,而P肥对强筋品质特性具有负效应;(4)杀菌剂粉锈宁对强筋特性具有劣化作用,而多菌灵无此负作用。  相似文献   
22.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碱性土有效磷对磷盈亏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磷素易于在土壤中固定,碱性土壤更甚,影响着磷肥的肥效和利用效率。研究长期施用磷肥对我国北方碱性土有效磷与磷盈亏的影响,为碱性土地区合理施用磷肥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本研究是基于河北、北京、山东、天津、河南和山西的6个冬小麦?夏玉米轮作长期定位施肥试验,试验周期为1991—2011年。所有定位施肥试验均设有不施磷肥 (P0)、单施化学磷肥 (P)、化肥配施秸秆 (P+S)、单施有机肥 (M)、化肥配施有机肥 (P+M) 5个处理,施磷方式和施磷量不同。分析了土壤有效磷、作物产量、有机质、pH随时间的变化特征,计算了土壤有效磷含量与作物产量、土壤磷盈亏、磷肥利用率的关系,用冗余分析得出每100 kg/hm2磷盈余下土壤有效磷变量 (有效磷效率) 的主要影响因素。   【结果】   P0处理土壤磷亏缺为?357.73~?28.21 kg/hm2,有效磷含量随种植时间延长下降,下降速率为0.14 mg/(kg·year),此处理下作物产量较低,小麦低于 2000 kg/hm2,玉米低于4000 kg/hm2。4个施磷肥处理 (P, P+S, M, P+M) 土壤磷表现为盈余,21年连续施肥磷总盈余为23.65~860.93 kg/hm2,磷盈余量顺序为P+M > P > P+S > M。土壤有效磷含量随种植时间延长上升,年平均上升速率为 P+M [4.85 mg/(kg·year)] > M [1.87 mg/(kg·year)] > P+S [0.65 mg/(kg·year)] > P [0.63 mg/(kg·year)]。施用磷肥的小麦产量为3399~7880 kg/hm2,4个施磷肥处理间差异不明显;玉米产量为 4186~9176 kg/hm2,以P+M处理玉米产量最高,P处理最低。土壤有效磷含量与作物产量的关系可以用Mitscherlich方程模拟 (P < 0.01),小麦和玉米产量随土壤有效磷含量升高而增加,在土壤有效磷含量分别达到22.47和20.68 mg/kg后不再增加。小麦P+S处理的磷肥利用率最高,21年均值为16.17%;玉米以M处理的磷肥利用率最高,21年均值为16.45%。小麦和玉米磷肥利用率均随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升高而上升,以P+S处理上升最快,P+M处理上升最慢。5个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与磷盈亏均呈现极显著 (P < 0.01) 正相关关系。土壤每亏缺P 100 kg/hm2,土壤有效磷下降0.90 mg/kg;每盈余P 100 kg/hm2,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增量为M (22.10 mg/kg) > P+M (10.60 mg/kg) > P+S (3.90 mg/kg) >P (2.60 mg/kg)。通过冗余分析发现,土壤有机质能解释土壤有效磷效率变异的85.0%,是土壤有效磷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   【结论】   碱性土壤上小麦和玉米的磷肥利用率随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增加而提高,长期化肥配施秸秆提高作物磷肥利用率的效果最佳。土壤有机质是提升土壤累积磷有效性的最主要因素,因此,长期单施有机肥或者化肥配施有机肥的土壤有效磷效率较高。长期化肥配施有机肥的潮土有效磷含量较高,容易造成磷在土壤中的淋洗和固定,需减少磷肥总施用量并适当提高有机肥的比例,从而达到农学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相似文献   
23.
长期定位施肥对潮土磷素形态和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研究长期定位施肥对潮土各形态磷含量变化及磷有效性的影响,为潮土合理施用磷肥提供理论依据。长期定位施肥试验开始于1990年,设CK(不施肥)、N2(单施尿素)、N2P(不施钾肥)、N2K(不施磷肥)、N1PK(低量氮肥和磷钾肥)、N2PK(平衡施肥)、N3PK(中高量施肥)、N4PK(高量氮肥和磷钾肥)、N2PKM(化肥和有机肥)、N2PKS(化肥和玉米秸秆还田)10个处理;采用Tiessen-Moir磷素分级法测定各施肥处理土壤不同形态磷含量,用常规方法测定有效磷、全磷含量,分析不同形态磷含量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经过28年定位施肥处理,N2PKM处理土壤各形态磷含量为盐酸态磷(HCl-P)> 残留态磷(Residual-P)> 氢氧化钠无机磷(NaOH-Pi)> 氢氧化钠有机磷(NaOH-Po)> 碳酸氢钠无机磷(NaHCO3-Pi)> 水溶性磷(Resin-Pi)> 碳酸氢钠有机磷(NaHCO3-Po)。在各施肥处理间,N2P、N1PK、N2PK、N3PK、N4PK、N2PKM、N2PKS处理土壤Resin-Pi、NaHCO3-Pi和NaOH-Pi含量显著高于CK、N2、N2K处理,而处理间NaHCO3-Po、NaOH-Po、HCl-P和Residual-P含量差异不显著。除NaOH-Po外,其它形态磷含量与供试土壤有效磷、全磷含量呈极显著相关,其中Resin-Pi对有效磷贡献最大,说明Resin-Pi是最有效的磷源。供试土壤条件下,合理配施化肥有机肥,可以激发磷素后效,使积累磷素向有效态转化,施用有机肥料能显著提高土壤中各磷组分含量,其中有机无机配施处理(N2PKM)提高程度高于单施化肥(N2PK),施用秸秆处理的各磷组分含量同样显著高于不施肥和化肥处理,且施用有机肥和秸秆处理(N2PKS)的中活性和中等活性磷均与土壤速效磷、全磷呈显著正相关,可在潮土上施用有机肥或秸秆处理,从而保持高比例的土壤有效磷库。  相似文献   
24.
【目的】长期施用磷肥致使潮土中累积了大量的磷,为精确管控和合理利用累积磷素,我们研究了小麦–玉米连续种植下,停止使用磷肥后磷库的组成和消耗转化特征。【方法】本研究依托位于河南新乡的“国家潮土肥力与肥料效益长期定位试验基地”进行,连续26年施用不同量磷肥,处理间土壤磷积累量差异很大。利用单个处理或两个处理耕层土壤混合的方法,制备Olsen-P含量分别为6.7、14.3、27.6、55.4、72.3 mg/kg的土壤(分别记为L1、L2、L3、L4、L5),用于进行微区耗竭试验,种植制度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在耗竭试验的5年间,测定了土壤全磷、Olsen-P和各磷库组分含量。【结果】潮土磷库中无机磷占比超过90%,L5处理土壤中的有效磷库组分Resin-P、NaHCO3-Pt、NaOH-Pt含量分别为L1的5.0、3.5、2.8倍。L1处理(缺磷土壤)的有效磷组分在全磷中的比例仅为10.4%,而难利用磷组分(C.HCl-Pt, Residual-P)的比例高达24.0%;L5处理(高磷土壤)有效磷组分比例高达20.6%,难利用组分比例低至14.3%。缓效磷组分(D.H...  相似文献   
25.
“莲味宝”有机复合肥在小麦上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莲味宝”复合肥是由莲味集团生产味精的副产品经科学配方并添加一定的化肥研制成的一种有机复合肥。为了评价其在冬小麦上的施用效果,为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于1998年10月在河南省农科院“国家潮土肥力监测基地”(郑州)进行了田间小区肥效试验。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土壤状况供试土壤为中壤质潮土,肥力中等,前茬为玉米。基础土壤养分状况见表1。供试小麦品种为豫麦47号。表1 试验地基础土壤养分状况耕层(cm)pH有机质(g/kg)全氮(g/kg)速效磷(mg/kg)速效钾(mg/kg)0~208…  相似文献   
26.
冬小麦地上部器官氮磷钾的积累分配和运转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对潮土肥力定位试验地有关施肥处理采样测定 ,结果表明 ,有机、无机肥配合可提高冬小麦吸收N、P、K数量和延续吸收时间到灌浆期 (乳熟中期 ) .扬花期是吸收P、K高峰期 ,之后茎秆叶鞘中K开始向其他器官转移或被再利用 ,灌浆期至成熟期有、无机肥配施及N、P、K处理茎秆叶中K显著减少 1 / 3到1 / 2 .生产实践中重施底肥 ,提倡拔节追施N肥和后期根外追肥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27.
为明确不同氮效率小麦品种的籽粒灌浆特性及其与产量和氮效率的关系,于2019—2021年选取高产氮高效(HH)、高产氮低效(HL)和低产氮低效(LL)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利用Logistics模型在大田生产条件下模拟籽粒灌浆进程,分析产量构成参数,探究不同氮效率小麦的籽粒灌浆特性差异及其与氮利用效率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品种间的籽粒灌浆特性均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品种的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均表现为HH>HL>LL,达到最大灌浆速率时的籽粒质量则表现为HL>HH>LL,HH与HL之间差异不明显。灌浆活跃期和有效灌浆时间均表现为HH相似文献   
28.
为明确增值磷肥(磷酸二铵添加增效剂)在小麦-花生轮作体系中的施用效果,采用2年盆栽试验,研究了磷酸二铵(DAP)添加不同增效剂(腐殖酸HA、氨基酸aa和海藻寡糖AOS)对作物产量和磷肥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DAP单施处理相比,DAP添加增效剂处理的小麦平均产量显著增加(8.22%~ 16.57%),DAP+aa和DAP+AOS处理的小麦磷累积量显著增加(14.12%和10.59%),但DAP+AOS处理的花生平均产量和磷累积量均显著下降(14.82%和10.59%)。DAP添加增效剂处理的小麦平均磷素农学效率显著增加(24.26%~48.88%),磷素累积利用率也有不同程度增加,但DAP+AOS处理的花生磷素平均农学效率和累积利用率均显著下降(42.45%和4.91%)。2年小麦-花生轮作后,不施磷土壤中的磷素累积亏缺和有效磷含量分别为0.99 g·pot-1和1.59 mg·kg-1;DAP处理分别为3.05 g·pot-1和3.06 mg·kg-1,DAP+aa和DAP+AOS处理土壤的有效磷含量较DAP处理下降14.34%和11.82%,但土壤磷盈余量无显著变化。施磷后平均每1 g·pot-1的磷盈余可使土壤有效磷含量提高0.328 7 mg·kg-1。本试验条件下,两种作物对DAP添加增效剂后的响应存在明显差异,和DAP单施处理相比,DAP添加增效剂处理均可提高小麦的产量和磷肥利用效率,但DAP+AOS处理的花生产量、磷累积量、磷素平均农学效率和累积利用效率均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29.
新型氮肥对潮土冬小麦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研究不同施氮量下,新型氮肥与普通氮肥对潮土大田冬小麦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地上部吸氮量、氮肥利用率和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用以探明华北潮土区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下科学合理施氮及适宜氮肥品种。从2016年6月开始在河南省现代农业研究开发基地-轻壤质潮土上设置了3种氮肥(控失尿素、腐植酸尿素和普通尿素)和6个施氮水平(0、100、150、200、250、300 kg·hm~(-2))的长期试验,以不施氮为对照,共16个处理。小麦收获期测产,并统计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氮肥类型和施氮量及两者交互作用对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地上部吸氮量和氮肥利用率都有显著影响。3种氮肥,冬小麦产量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各施氮处理与不施氮相比,分别增产29.0%~66.2%、27.7%~79.7%、13.9%~59.4%。其中,控失尿素的增产效果显著,与腐植酸尿素和普通尿素相比,在施氮量为300 kg·hm~(-2)时,达到最大产量7 970 kg·hm~(-2),比普通尿素和腐植酸尿素分别提高了8.1%和12.7%。3种氮肥和施氮量对小麦产量构成因素也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小麦每公顷穗数随着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并且控失尿素和腐植酸尿素小麦平均每公顷穗数分别比普通尿素提高了12.8%和17.3%。其中,腐植酸尿素处理小麦穗粒数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施氮量为300 kg·hm~(-2)时,最大穗粒数达到34.6粒·穗~(-1),比普通尿素增加了23.1%。对于3种施氮肥处理,小麦地上部吸氮量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与小麦产量表现一致的趋势。其中以控失尿素的小麦地上部平均吸氮量最大,为161.3 kg·hm~(-2);其次是腐植酸尿素,为154.7kg·hm~(-2),分别比普通尿素提高了9.6%和5.1%。与普通尿素相比,控失尿素平均氮肥利用率提高了9.6个百分点,施用控失尿素能够提高小麦氮肥利用率、偏生产力和农学效率。其中腐植酸尿素处理,小麦氮肥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新型氮肥(控失尿素和腐植酸尿素)通过提高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小麦产量、小麦氮素吸收量,从而提高小麦氮肥利用率。本试验条件下,从提高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方面考虑,控失尿素的增产效果优于腐植酸尿素,在施氮量为300 kg·hm~(-2)时,达到最大产量。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索不同轮作方式和不同气候下,长期施钾对土壤钾素固定的影响。【方法】采用室内模拟法和X射线衍射分析技术研究了中国3种典型农田土壤,即灰漠土、潮土和紫色土在长期施钾条件下对外源钾固定能力的变化,并分析了影响土壤钾素固定的主要因素。【结果】在外源钾加入浓度0.4~4.0 g•L-1的范围内,长期施钾与不施钾相比,水云母含量较低的紫色土对外源钾的固定量和固定率显著降低,分别降低了91~559 mg•kg-1和14%~23%;水云母含量较丰富的潮土固钾量和固钾率略有降低,分别降低了35~274 mg•kg-1和6%~8%;而水云母含量丰富的灰漠土固钾能力没有发生明显变化。长期施钾对3种土壤SOC、CEC和<0.002 mm粘粒含量均无显著影响,而缓效钾和K+饱和度分别增加了11.3~349.9 mg•kg-1和11%~65%。【结论】长期施钾主要是通过影响土壤含钾矿物组成的变化,即水云母向云母-蒙脱石混层层间矿物的转化,而影响土壤钾素的固定,长期施钾延缓或阻止了这种转化,使土壤对外源钾的固定能力降低;土壤缓效钾含量和K+饱和度增加,也使土壤固钾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