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2篇
农学   2篇
  29篇
综合类   61篇
畜牧兽医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以我国某典型工业区为研究对象,研究其污染特征和产生原因.[方法]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检测方法调查工业区内水体和土壤中铬(Cr)、铅(Pb)、砷(As)和镉(Cd)的浓度水平,并采用单项污染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法进一步对污染状况进行影响评价.[结果]水体中Cr质量浓度水平相对较高(最高质量浓度为303 μg/L);土壤样品中Pb、As和Cd污染极其严重(最高质量浓度分别为2 719.7 mg/kg、91.8 mg/kg和19.6 mg/kg).根据我国地表水Ⅲ类标准和土壤二级标准值计算,水体中Cr最高浓度超过评价标准5.06倍;土壤中Pb、As和Cd最高浓度分别超过评价标准8.07倍、2.67倍和64.27倍.水体(/土壤)中Cr、Pb、As和Cd单项污染指数平均值分别为:4.53(/0.08)、0.05(/0.83)、0.43(/1.14)和0.08(/7.08);从综合污染指数来看,90.9%(10/11个)的水样和70.4%(19/27个)的土壤样品的综合污染指数大于1,表明研究区域水体和土壤中4种物质复合污染相对严重.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中Pb和Cd具有显著相关性(R2 =0.81),表明两者可能为复合污染,有相同或者相近的污染源.[结论]来源解析表明,工矿业生产中用到的原材料及排放的废弃物是污染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42.
目的:分析膈肌损伤的原因及早期诊断的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膈肌损伤52例的早期诊断资料。52例中穿透性损伤28例,闭合性损伤24例,合并其它脏器损伤43例。结果:术前早期确诊37例,确诊率为71.2%。结论:术前对膈肌损伤的高度重视及认真检查是早期诊断的关键,胸部X线检查是首要的诊断方法,CT、MRI及床旁B超是可靠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43.
参与式教学包括课堂参与式和课外参与式两种。根据课程特点灵活采用各种参与式教学方法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44.
农田土壤有机碳动态模拟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6  
 假定施入土壤的有机物料由易分解与难分解两组分组成 ,这部分外源有机碳与土壤原有有机碳的分解遵循一级动力学反应 ,相应的一级动力学速率常数受土壤环境影响函数的修正 ,导出各组分有机碳分解模型的微分形式 :d Ci/ dt=Ki × f T× f W× f S× Ci ( i =1,2 ,S)。式中 Ci 为第 i种有机碳组分 t时刻的数量 ,i =1,2 ,S分别表示外源有机碳中易分解与难分解组分以及土壤原有有机碳组分 ,Ki 为相应的一级动力学速率常数。f T、f W 及 f S分别为土壤温度、水分及质地对有机碳分解的影响函数 ,它们通过对不同有机物料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的培养测定结果得以确定。由有机碳分解模型的微分形式导出相应的积分形式 :Cit=Cio× EXP( Ki × f T × f W× f S× t)。运用非线性技术 ,求得一级动力学参数 K1 、K2 及 KS分别为 0 .0 2 5、0 .0 80× 10 - 2和 0 .0 65× 10 - 3( d- 1 ) ,小麦秸秆、小麦根系、水稻秸秆及水稻根系的易分解比例分别为 0 .5 0、0 .2 5、0 .4 0和 0 .2 0 ,该数值与物料的碳氮比及木质素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45.
基于模型和GIS的江苏省农田土壤有机碳变化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沈雨  黄耀  宗良纲  张稳  徐茂  刘林旺 《中国农业科学》2003,36(11):1312-1317
 以土壤基本性状、气候条件、作物产量和耕作措施等为基本输入数据 ,将土壤有机碳分解模型与GIS技术耦合 ,模拟江苏省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的现状及未来变化趋势。对典型农区土壤有机碳测定数据的验证表明 ,所采用的模型能较好地描述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变化。模拟结果指出 ,自第二次土壤普查以来 ,全省 77%的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所增加。至 2 0 0 0年 ,苏北和沿海地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量为 1.0~ 3.0g·kg-1,苏南太湖地区增加量为 3.5~ 5 .0g·kg-1。但苏中的江淮平原和宁镇丘陵区略有下降 ,仅增加约 0 .5~ 1.5g·kg-1。预测 2 0 10年在不同秸秆还田量条件下 ,江苏省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将继续增加 ,且有较大的接纳外源有机碳的能力  相似文献   
46.
农田生态系统土壤CO2释放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采用静态箱和气相色谱法,对不同施肥条件(CK,NP,秸秆+NP)下的土壤呼吸进行了连续1年的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土娄土农田土壤的呼吸速率呈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以7月上旬最大,冬季最小;土壤温度是影响土壤呼吸速率的主要因素,二者间存在极显著的幂函数相关关系(P<0.01);长时期夏季干旱造成的土壤水分胁迫也明显影响土壤呼吸速率;CK,NP和秸秆+NP3种培肥措施下,土壤CO2年排放量估计值分别为1353,1604和1769g/m2;不同培肥措施长期实施对土壤呼吸速率和CO2释放量有明显影响,其大小顺序为秸秆+NP>NP>CK。  相似文献   
47.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动态模拟研究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李东  黄耀  吴琴  明珠  靳代樱 《草业学报》2010,19(2):160-168
利用高寒草甸区植被、土壤和气候等资料,借助Century模型研究了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的动态。以2003年7月-2005年7月逐月气象观测资料为输入变量,模拟了自然条件下高寒矮嵩草草甸0~20cm土壤微生物呼吸CO2-C通量季节变化。模拟值与观测值进行的回归分析显示,二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R2=0.89,P<0.05)。土壤有机碳动态模拟表明:1)自然条件下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在经历了一个快速积累过程后,积累速率逐渐趋于缓和,最终达到并接近稳定状态。稳定状态下0~20cm土壤总有机碳库约7597.50~7694.10gC/m2。其中活性、缓性和惰性土壤有机碳组分占土壤总有机碳储量的2.80%,58.50%和38.70%。2)过去45年(1960-2005)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呈振幅较为稳定的波动变化,但这种变化主要是土壤有机碳各组分波动变化的结果。气候波动对土壤有机碳影响主要与温度变化引起的惰性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有关,二者呈显著负相关(r=-0.548,P<0.01)。降水量对土壤有机碳及有机碳各组分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48.
2007年深圳市龙岗区多个犬场发生以精神沉郁、食欲不振、体温升高,3个月以内的幼犬发病率高,常在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出现后数小时内死亡,1岁以上的成犬症状较轻。病程稍长的病例可见到特征性症状:眼睛上出现角膜水肿、混浊、角膜变蓝,俗称"蓝眼病",经相关部门鉴定,  相似文献   
49.
中国稻田甲烷排放及其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魏海苹  孙文娟  黄耀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17):3531-3540
【目的】阐明中国不同稻作类型CH4排放的区域特征以及稻田CH4排放与环境因子和水肥管理的定量关系。【方法】通过文献调研,获得1987-2011年中国稻田CH4排放观测的有效文献111篇,含生长季CH4排放总量或平均排放通量的有效观测数据495组,涵盖67个观测点。采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方法对上述观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中国单季稻、双季早稻和晚稻田的CH4季节排放总量(均值±标准误差)分别为(383.5±31.1)、(234.3±16.8)和(361.8±25.0)kg•hm-2。西南单季稻区CH4排放分别是华北、华中和东北单季稻区的2.3、2.2和4.3倍;华中早、晚稻区的CH4排放分别是两广早、晚稻区的2.6和1.9倍。稻田CH4排放与有机肥施用量呈正相关,与化肥氮施用量及土壤pH呈负相关;单季稻区CH4排放随纬度升高和经度增加而降低,双季稻区CH4排放则随纬度升高而增加;单季稻区CH4排放随土壤全氮含量的增加而降低,但晚稻区则反之。综合影响中国单季稻田CH4排放的因子为纬度、土壤C/N比、砂粒含量、水分管理方式、有机肥和化肥氮施用量,这6个因子的变化可解释CH4排放空间变异的72%;早稻田CH4排放空间变异的35%可由土壤C/N比、砂粒含量、移栽-抽穗期平均温度、水分管理和有机肥施用量等5个因子的变化得以解释;纬度、土壤C/N比、黏粒含量、pH值、全生育期平均温度和有机肥施用量等6个因子可解释中国晚稻田CH4排放空间变异的47%。【结论】中国稻田单位面积CH4排放量总体为单季稻>晚稻>早稻,但单季稻与晚稻田的CH4排放无显著差异。西南单季稻区的CH4排放显著高于其它单季稻区,华中双季稻区的CH4排放显著高于两广稻区。由环境和水肥管理因子决定的多元统计模型能较好地解释中国稻田CH4排放的空间变异,单季稻CH4排放模型的可解释性优于双季稻。  相似文献   
50.
太湖地区表层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赵莉敏  史学正  黄耀  徐茂  于东升  王洪杰  张黎明  张勇 《土壤》2008,40(6):1008-1012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分析了太湖地区表层(0~15cm)土壤养分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太湖平原地区全N、全P、全K和速效P含量均较高;而低山丘陵地区全P、速效P及速效K含量均较低,属于缺P、缺K水平。土壤类型对太湖地区土壤全N、速效K空间变异的影响要大于母质和地形;地形影响全P和速效P空间变异较母质和土壤类型更为明显;而母质是影响全K的主导因素,对其空间变异的影响比土壤类型和地形大。三者引起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从而证实了土壤调查采样时按成土母质、土壤类型或地形布设样点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