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32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试验旨在研究蛋鸡舍水线添加微酸性电解水对饮水水质、蛋鸡生产性能和鸡蛋品质的影响。试验选取1 200只161日龄海兰褐商品蛋鸡,随机分成2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0只。对照组饮用自来水,试验组饮用有效氯浓度为0.3 mg/L的微酸性电解水,试验周期为10周。结果显示:水线中添加有效氯浓度为0.3 mg/L微酸性电解水能显著降低饮水中菌落总数(P<0.05),添加72 h后菌落总数达到《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与对照组相比,饮用微酸性电解水能够显著降低蛋鸡的死淘率(P<0.05),蛋鸡饮用微酸性电解水能够显著增加蛋壳厚度(P<0.05),但对鸡蛋平均蛋重、蛋壳强度、蛋形指数、蛋黄重量、哈氏单位、鸡蛋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综上所述,蛋鸡水线中添加有效氯浓度为0.3 mg/L微酸性电解水能显著降低饮水中菌落总数,添加72 h菌落总数达到国家饮用水水质标准要求,对蛋鸡生产性能无不良影响,且显著降低死淘率,增加蛋壳厚度。  相似文献   
22.
依据三年调查和试验,系统阐明了肥城桃桃奴发生习性和外源激素的效应。指出种性、晚期花及外源GA的决定作用。认为应从晚花性器官及受精特性和子房各部分内源GA产生方面深入研究,以阐明机制。  相似文献   
23.
水分胁迫对苹果蒸腾强度和气孔扩散阻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6年用盆栽三年生长富—2苹果作试材,研究了水分胁迫对叶片气孔扩散阻力(Rs)以及蒸腾强度(Tr)的影响,证明用LI—1600型恒态气孔计测定Rs、Tr是一种快速、灵敏、生产可行的鉴定植株缺水的方法。水分胁迫对植株的影响包括两个因素,一是缺水程度,二是缺水持续时间。一般在缺水后第二天,Rs就会显著提高,Tr显著下降,如果及时供水,一天后,Rs、Tr便迅速恢复;若继续缺水(持续四天),叶片在中午发生了萎蔫,这时补救较为困难,需要近一周才能恢复;若缺水持续10天,叶片在早上都见萎蔫,Rs、Tr在一周以上尚不恢复,有可能造成永久危害。恢复过程中的植株,对外界尤为敏感,轻微的逆境,气孔会迅速作出关闭反应。土壤含水量与Rs呈负相关、与Tr呈正相关,回归曲线均为变形双曲线,当土壤含水量在10%以下时,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Rs迅速下降,Tr迅速提高,当土壤含水量在10%以上时,Rs下降和Tr上升幅度都比较缓慢。  相似文献   
24.
类黄酮是一种重要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查耳酮异构酶(CHI)是类黄酮生物合成早期阶段的一个关键酶,在种皮发育和颜色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为深入研究CHI基因在种皮发育和颜色形成中的作用及生物学功能。以16份三大类型黄、褐籽油菜为试验材料,采用同源克隆法克隆得到CHI基因的序列,并进行分子进化分析。将克隆得到的序列利用NCBI在线软件预测ORF Finder分析该基因的开发阅读框(ORF),结果发现,CHI基因ORF长度为756 bp或759 bp,编码251个或252个氨基酸。利用DNAMAN(v5.0)软件进行序列同源比对分析结果表明,CHI基因在三大类型油菜中的同源率为96.41%;利用NCBI在线软件CDD预测其保守结构域,发现它们都具有查尔酮超家族保守结构域。利用MEGA 5.2软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CHI基因在白菜型油菜与甘蓝型油菜中亲缘关系较近,与芥菜型油菜亲缘关系较远,并发现油菜与萝卜、拟南芥的CHI亲缘关系较近。比较三大类型油菜中黄籽油菜与褐籽油菜中CHI基因序列,结果发现,该基因在第202(C/A)位核苷酸处存在差异,可导致第68位氨基酸(P/T)的差异,这可能与油菜种皮的颜色的变化有关。该研究揭示了CHI基因的特征,为阐明CHI基因在油菜种皮颜色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及其功能特征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5.
盐胁迫对3大类型油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白菜型、甘蓝型和芥菜型油菜的耐盐性,为油菜耐盐性育种提供参考。【方法】分别用5种质量浓度(0.75,1.7,2.7,3.7,5.0g/L)的NaCl溶液,对上述3大类型油菜的30份种子材料(每个类型10份)处理后进行发芽比较试验。应用砂培法培养经过3.7g/LNaCl溶液处理的3大类型油菜幼苗,观测盐胁迫对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种子发芽率随着NaCl质量浓度的升高而降低,白菜型油菜的种子萌发率最高,甘蓝型油菜次之,芥菜型油菜最差。甘蓝型油菜的苗长、根长、鲜质量、叶绿素含量均大于白菜型和芥菜型油菜,但是在苗长、鲜质量、叶绿素含量上甘蓝型油菜受盐胁迫程度最大,其耐盐性较白菜型油菜和芥菜型油菜差。比较发现,1021、821、X6-W94分别在白菜型油菜、甘蓝型油菜、芥菜型油菜中耐盐性最好。【结论】白菜型油菜1021、甘蓝型油菜821和芥菜型油菜X6-W94是耐盐性较好的材料,可用于油菜的耐盐性育种及耐盐分子机理研究。  相似文献   
26.
以刨花润楠(Machilus pauhoi)幼苗为试验材料,设置3种不同酸雨类型(硫酸型、硝酸型、混合型)及pH为2.5、4.0、5.6的3个梯度,研究不同酸雨对刨花润楠幼苗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的影响,以期为幼苗的栽培及耐酸胁迫机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T5(pH 2.5)、T6(pH 4.0)、T7(pH 5.6)等硝酸型酸雨对叶绿素a、叶绿素b及总叶绿素含量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中,T7的叶绿素a和总叶绿素含量均最高,T6的叶绿素b含量最高。CK的叶绿素a、叶绿素b及总叶绿素含量均最低。不同酸雨梯度间,叶绿素a含量有显著差异,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无显著差异。3种酸雨类型均能促进刨花润楠叶绿素含量的积累,酸性环境下对其叶绿素含量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7.
采用聚乙二醇(PEG 6000)模拟干旱胁迫,分析干旱胁迫下8份甘蓝型油菜芽期和苗期抗旱相关指标,鉴定芽期和苗期抗旱性,筛选抗旱评价指标。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种质芽期和苗期抗旱性强弱不同,芽期抗旱性鉴定的最适PEG 6000浓度为15%,成苗率可作为芽期抗旱性的鉴定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等方法分析苗期相关指标的变化,利用抗旱性综合度量值D值评价甘蓝型油菜苗期抗旱性,结果表明叶片相对含水量(r=0.907~(**))、可溶性蛋白(r=0.921~(**))与抗旱度量值D值呈极显著正相关,丙二醛含量(r=-0.837~(**))与D值呈极显著负相关,这些指标可作为甘蓝型油菜苗期抗旱性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28.
山东果树泡囊—丛枝(VA)菌根调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本省境内16个县市14种果树菌根的着生情况和分布特点作了调查。发现均有VA菌根分布且具普遍性。根际土中VA菌根真菌孢子的数量分布无明显的地理分布规律。土壤类型对根系侵染率、孢子量及真菌组成有重要影响。对树盤覆草的果树上VA菌根的发育状况作了观察和讨论。  相似文献   
29.
山东烟区土壤VA菌根真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山东烟区的不同类型的植烟土壤中 ,采集烟草根际土 ,经湿筛倾倒蔗糖浮选分离VA菌根真菌孢子 ,单孢接种烟苗在水培条件下 ,选出在烟草上能形成VA菌根的菌株进行分类研究。鉴定出烟草VA菌根真菌 2个属 11个种。属于球囊霉属Glomus的种 :苏格兰球囊霉G caledonium (Nicol &Gerd )Gerd &Trappe,近明球囊霉G claroideumSchenck&Smith ,缩球囊霉G constrictumTrappe ,德里球囊霉G delhienseMukerji,Bhattacharjee&Tewari,透光球囊霉G diaphanumMorton&Walker ,幼套球囊霉G etunicatumBecker&Gerdmann ,聚集球囊霉G glomerulatumSieverding ,根内球囊霉G intraradicesSchenck&Smith ,摩西球囊霉G mosseae (Nicol &Gerd )Gerd &Trappe ,网状球囊霉G reticulatumBhattacharjee&Mukerji;属于无梗孢囊霉属Acaulospora的种 :詹氏无梗孢囊霉A gerdemanniiSchenck&Nicolson。其中德里球囊霉、聚集球囊霉、网状球囊霉和詹氏无梗孢囊霉 4个种为我国新纪录种。对各个种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  相似文献   
30.
甘蓝型油菜开花时间的遗传分析及相关分子标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明确甘蓝型油菜开花时间的遗传规律,指导早熟品种选育。以晚开花甘蓝型油菜YG-1和早开花甘蓝型油菜72-27-1-2为亲本,杂交构建6世代遗传群体(P_1、P_2、F_1、B_1、B_2和F_2),分别种植于杨凌和三原两地,记录6世代群体单株开花时间,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进行遗传分析;借助SSR分子标记技术,利用F_2群体开发与开花时间相关的分子标记。结果表明:开花时间最适遗传模型在杨凌和三原分别为E-0(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和E-1(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杨凌和三原两地分离世代(B_1、B_2和F_2)开花时间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57.12%,79.44%,66.37%和54.51%,65.43%,43.21%,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33.80%,8.47%,25.62%和25.42%,4.70%,37.65%,环境引起变异为9.73%和23.03%。两地各分离世代(尤其B_2世代)主基因遗传率都明显大于相应多基因遗传率,表明甘蓝型油菜开花时间主要受2对主基因控制,在早期世代对理想开花时间选择有效,同时也要注意多基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获得7个与开花时间位点相关的SSR分子标记,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标记引物序列在甘蓝型油菜数据库进行比对,BrgMS351和BnGMS148位于A7上,cnu_m157a、BnGMS256-1、BnGMS256-2、BnGMS327和BnGMS370-2位于A9上。表明本研究中控制开花相关的位点可能位于A7和A9上,且可能由2个QTLs共同控制,与数量模型遗传分析开花时间由2对主基因控制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