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5篇
农学   18篇
  17篇
综合类   43篇
农作物   16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
湖南浓香型烤烟产区主要化学成分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集了湖南省江永县、衡南县、浏阳市、嘉禾县、隆回县等5个浓香型烤烟产区的B2F、C3F、X2F三个等级烤烟样本,分析了不同烟区烟叶的总糖、还原糖、烟碱、总氮、钾、氯的含量及钾氯比和糖碱比的差异。结果表明:江永烤烟的烟碱含量高,总氮、氯、钾、淀粉含量低;衡南烤烟的烟碱、淀粉含量高,糖含量低,糖碱比低;浏阳烤烟的总氮、氯、钾的含量高;嘉禾烤烟的糖含量高,烟碱含量低,糖碱比最高;隆回烤烟的糖、烟碱、钾、淀粉的含量较高。5个烟区之间总氮含量差异性不大,糖和氯的含量差异较大,其它化学成分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2.
南方根结线虫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在最低温度高于3℃的每个国家都有发现.它能侵染几乎所有农作物的根系因此成为最具破坏力的作物病原物.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000亿美元.尽管杀线虫化学药剂是控制南方根结线虫最有效的方法,但因其对人类和环境的毒性而逐渐被弃用.因此研究工作的重点转向研究南方根结线虫寄生相关基因及其产物上.这些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其成功寄生和突破植物免疫防御的机理.综述了南方根结线虫寄生相关基因及其产物的研究进展,并对使用RNAi技术防治南方根结线虫的策略进行了评估.  相似文献   
23.
南方根结线虫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在最低低温度高于3℃ 的每个国家都有发现。它能侵染几乎所有农作物的根系因此成为最具破坏力的作物病原物。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000亿美元[1]。尽管杀线虫化学药剂是控制南方根结线虫最有效的方法,但因其对人类和环境的毒性而逐渐被弃用。近年来对寄生相关基因的研究遍及南方根结线虫生活的诸多阶段,加之新兴RNA干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因此深入了解南方根结线虫成功寄生和突破植物免疫防御的机理,寻找新的防治策略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4.
生物炭对烤烟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究不同施用量的生物炭对烤烟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的影响,并明确适宜的生物炭用量。以云烟87为试验材料,设置了不施用生物炭的对照组(CK)和生物炭用量分别为3 000 kg/hm2(T1)、3 750 kg/hm2(T2)与4 500 kg/hm2(T3)的处理组,于烤烟旺长期采集土壤样品,运用Biolog-ECO微孔板技术分析烤烟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多样性。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能提高土壤微生物AWCD值与微生物多样性各项指数,能显著提高羧酸类和聚合物类碳源的利用能力,且T2处理在这两类碳源利用能力上较CK处理分别显著提高24.82%和70.71%。主成分分析表明,碳水化合物类、羧酸类和氨基酸类碳源是造成各处理土壤微生物碳代谢特征存在较大差异的相关碳源。综合来看,T2处理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能力最强,最适宜的生物炭施用量为3 750 kg/hm2。  相似文献   
25.
长期定位连续施用生物炭对植烟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改良土壤的物理性状,并探讨连续施用生物炭对植烟土壤物理性状的长期效应,以云烟87为试材,通过3年定位试验研究了连续施用生物炭对植烟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施用生物炭能明显影响土壤的物理性状。连续施用生物炭对2015年烤烟生育各时期内土壤含水率均有促进作用,土壤含水率升高了3.243~3.983个百分点,且差异极显著,而在2016,2017年时,连续施用生物炭后在烤烟生育各时期内土壤含水率与对照比较或高或低,但差异均不显著;连续施用生物炭在2015年移栽后30 d时,土壤容重升高0.083个百分点,土壤孔隙度降低3.113个百分点,但差异均不显著,其他年份各时期为连续施用生物炭后土壤容重降低0.010~0.144个百分点,土壤孔隙度升高0.500~5.537个百分点,且以2017年移栽后30 d时生物炭对土壤容重和孔隙度的影响作用显著;连续施用生物炭对2015,2016年各时期的土壤固相比影响较小,主要能显著降低2017年移栽后30 d时土壤固相比。连续施用生物炭能极显著增加2015年各时期土壤液相比,降低2015年移栽后30 d土壤气相比,但对其他年份各时期的土壤液相比和气相比影响较小。不同年份各时期土壤物理性状各参数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连续施用生物炭后的土壤物理性状与对照差异较大,有利于土壤物理性状的改善。  相似文献   
26.
探讨了烤烟种植密度(19 500、18 000、16 500株/hm~2)与施氮水平(105.0、127.5 kg/hm~2)对烟田小气候以及烟株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烟株叶面温度较田间垄间温度平均高2.50℃,二者呈正相关关系(r=0.800),受种植密度影响较大;施氮量为127.5kg/hm~2时,种植密度每增加1500株/hm~2,烟株下、中、上部垄间温度分别降低1.35、1.65和1.95℃,叶面温度分别下降1.80、1.55和1.40℃;种植密度与施氮量对垄间相对湿度的影响存在负的显著交互效应,效应值为–0.538;种植密度影响烟株中下部有效光合辐射,高种植密度下增施氮肥,导致中下部叶片有效光合辐射分别减少39.46%和56.98%;种植密度与施氮量显著影响烟株光合速率、胞间CO_2浓度,并存在交互效应,但不影响叶片气孔导度与烟株蒸腾速率,减小种植密度,增施氮肥,可提高烟株光合速率,种植密度16 500株/hm~2、施氮127.5 kg/hm~2处理各部位烟叶平均光合速率较种植密度19 500株/hm~2、施氮105.0kg/hm~2高23.09%;施氮量是影响胞间CO_2浓度的主要因素,且存在部位差异。回归分析表明,叶片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和叶片蒸腾速率显著影响烟叶光合速率,有效光合辐射与垄间温度、叶面温度、田间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叶面温度与烟叶的蒸腾速率呈显著正相关,垄间相对湿度与叶片胞间CO_2浓度呈显著负相关。种植密度与氮肥施用,通过影响烟田垄间温度、叶面温度、田间相对湿度等烟田小气候,改变了烟株蒸腾速率,进而影响叶片胞间CO_2浓度,最终影响其光合速率。  相似文献   
27.
以水稻品种黄华占为试材,大棚盆栽水培水稻,添加耐镉内生细菌R3(Pantoea sp.)和R5(Stentrophomonas sp.)菌悬液(未施内生细菌菌悬液的为CK),研究外源耐镉菌对水稻植株Cd吸收和积累的影响,幵利用16S rDNA测序研究水稻植株内生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与CK相比,在水稻分蘖盛期,R5菌株和R3菌株处理均能显著降低水稻植株各部位的Cd含量;R5菌株和R3菌株处理后的水稻植株内生细菌群落结构均发生了显著变化,水稻地上部内生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增加,根部内生细菌群落的多样性降低,Escherichia/Shigella和Acinetobacter属在水稻植株内的相对丰度显著提高;R5菌株能够成功定殖到水稻的地上部。  相似文献   
28.
[目的]为探究湖南稻作烟区烟叶生产中秸秆腐熟有机肥+粉垄耕作的适宜用量和耕作效果,旨在改善湖南植烟土壤环境,为烤烟提质增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7个处理,分别为T1:不施用秸秆腐熟有机肥+常规耕作;T2:施用秸秆腐熟有机肥1150 kg/hm2+常规耕作;T3:施用秸秆腐熟有机肥2300 kg/h...  相似文献   
29.
湖南浓香型烤烟烟碱含量与物理性状的回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烤烟烟碱含量与物理性状的的定量关系,对湖南浓香型烟区烤烟样本的烟碱和物理性状进行检测鉴定,并对烟碱与各项物理性状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各项指标中变异系数从大到小排序为:烟碱单叶重=叶质重叶厚叶宽=开片度含梗率=平衡含水率叶长;单叶重、叶厚、叶质重与烟碱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开片度、平衡含水率与烟碱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叶长与烟碱含量可用二次函数y=-49.2917x2+1.5595x-49.2917来描述,且达显著水平;叶宽、含梗率对烟碱的影响较小。该研究结果为丰富烟质量评价理论及湖南浓香型优质烟叶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0.
MeLTI6A(Manihot esculenta low temperature inducible 6A)是木薯低温干旱诱导基因,本研究从MeLTI6A 的序列出发,利用电子克隆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的方法获得该基因的启动子,其序列共1 304 bp。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该启动子中具有真核生物典型的核心启动子区(TATA-box和CAAT-box),并利用α-互补,蓝白斑筛选原理验证了该启动子核心序列具有活性;该启动子具有与干旱胁迫相关的激素类(如脱落酸、乙烯)的响应元件和逆境胁迫(如低温、干旱胁迫)的响应元件;还具有与木薯组织特异表达相关的调控元件和其它光响应元件;并通过Real time PCR检测了低温胁迫(4 ℃)下的木薯组培苗中MeLTI6A的表达变化,说明了该启动子区的低温胁迫顺式作用响应元件可能调节MeLIT6A在低温胁迫下的表达。这些说明木薯的MeLIT6A基因可能是通过对干旱胁迫激素信号响应以及逆境胁迫响应起作用,使木薯获得一定的抗胁迫的能力,同时还可能参与了木薯相关组织发育过程的调控。本研究有利于对MeLTI6A基因抗逆境胁迫功能的理解,为探索木薯高效抗逆的分子机制作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