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4篇
农学   2篇
  36篇
综合类   29篇
畜牧兽医   6篇
园艺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21.
以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为供试菌,对12种植物甲醇提取物进行离体抑菌活性测定,发现霸王鞭和佛甲草的甲醇提取物抑菌活性最好。分别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抑菌圈法测定了佛甲草甲醇提取物对6种植物病原细菌和12种病原菌物的抑制作用,发现该提取物对5种供试细菌有抑制作用,其中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抑菌活性最强,抑菌圈直径达到21.67mm;对8种病原菌物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4种病原菌物菌丝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以浓度为300mg/mL的佛甲草甲醇提取物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进行离体和盆栽防治试验,先喷药后接种,离体和盆栽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5.19%和66.67%;先接种后喷药,离体和盆栽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9.63%和57.65%。研究结果初步证实,佛甲草中含有强烈抑制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抑菌物质。  相似文献   
22.
铅锌银尾矿区土壤微生物活性及其群落功能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49,自引:13,他引:4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浙江省天台铅锌银尾矿区土壤微生物活性指标以及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研究 ,结果表明 ,尾矿污染区土壤几种重金属含量比非矿区土壤有明显的增加。尾矿区土壤微生物特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微生物生物量和可培养细菌数量显著降低 ,但土壤基础呼吸和微生物代谢商 (qCO2 )值却明显升高。Bi olog测试结果显示 ,随着重金属污染程度的加剧其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了相应变化 ,尾矿区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剖面 (AWCD)及群落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显著低于非矿区土壤 ,且供试土壤间均达极显著水平差异 (p <0 .0 1) ,表明尾矿区重金属污染引起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下降 ,减少了能利用有关碳源底物的微生物数量、降低了微生物对单一碳源底物的利用能力  相似文献   
23.
不同相伴阴离子对镉污染红壤的微生物活性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滕应  黄昌勇  姚槐应  龙健 《土壤学报》2003,40(5):738-744
通过外加醋酸镉和氯化镉的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相伴阴离子对镉污染红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相同镉浓度下相伴OAc- 对镉污染红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碳、基础呼吸和代谢商以及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大于相伴Cl- ,统计分析显示 ,镉相伴OAc- 与Cl- 除对红黄泥的代谢商未达明显影响外 ,对供试红壤的其它微生物活性指标均达到显著差异 (p <0 0 5 )。用醋酸镉处理的土壤有效态镉含量明显高于氯化镉处理。钾盐试验结果表明 ,相伴OAc- 与Cl- 对土壤微生物活性没有产生明显抑制作用 ,OAc- 甚至还存在一定的刺激效应。可见 ,相伴OAc- 对镉污染红壤的微生物毒害作用大于相伴Cl- ,其直接原因可能是用醋酸镉处理的生物有效性镉明显高于氯化镉处理所致。  相似文献   
24.
大力发展立体种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充分合理地利用现有自然资源,努力提高农田单位面积产量和经济效益,是农业生产上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为此,几年来,我们结合我市气候特点和地少、人多、山丘多的实际情况在立体种植方面,进行了大胆  相似文献   
25.
参与式是目前扶贫项目采用的方法,参与主体的范围是项目成功的关键,也是参与式发展的主要内容。本探讨了中药材种植培训以及农村生活剧两个扶贫项目,作认为,在参与主体的范围里,除了人的因素以外还要包括项目点当地的历史、化、经济现况等客观因素。这些客观存在的因素是当地贫困的根本原因所在,其中也孕藏中扶贫项目的有效切入口。  相似文献   
26.
两种土壤改良剂对3种牧草生长及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兴艳  张雷一  刘方  姚斌  龙健 《草业科学》2015,(11):1887-1891
在盆栽试验条件下种植雀稗(Paspalum thunbergii)、黑麦草(Lolium perenne)、拉巴豆(Dolichos lablab),研究土壤改良剂对喀斯特不同品种牧草生长及土壤含水量的影响。在相同的土壤条件及水分管理状态下,3种牧草的生物量存在明显的差异,尤其是秸秆炭处理的3种牧草平均值分别为1.57、0.25、7.70 g·株-1,具体表现为拉巴豆雀稗黑麦草;但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存在显著差异(P0.05),种植雀稗的平均土壤含水量最高分别比黑麦草和拉巴豆高15.4%和31.1%,雀稗的土壤持水能力明显高于拉巴豆。土壤添加5%秸秆炭后,在连续10 d不降雨的条件下,雀稗、黑麦草和拉巴豆的平均土壤含水量分别比对照高17.9%、17.4%和19.8%。本研究显示,施用秸秆炭对牧草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尤其是雀稗在秸秆炭处理下的生物量分别比对照和秸秆提高了9.5%和30.6%,种植雀稗有利于提高喀斯特土壤含水量,秸秆炭添加后其提高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27.
通过选取喀斯特山区火龙果园、草丛、花椒林、乔木林和灌草丛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团聚有机碳和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分布与积累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团聚体组成均以>0.5 mm团聚体为主,其含量可占团聚体总量的82.57%-94.79%;各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含量均以乔木林最高,花椒林和火龙果园相对居中,而以草丛和灌草丛较低,随土壤团聚体粒径降低,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峰值基本出现在<0.25 mm粒级团聚体,但该粒径对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贡献率却不足6%和4%;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累积均受5-1 mm团聚体中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增加的影响,该粒级团聚体对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贡献率也分别达28.70%-49.47%和34.13%-47.47%,可将5-1 mm粒径团聚体作为喀斯特山区的土壤有机碳固定的特征团聚体;土壤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团聚体总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O.8768),表明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可以作为衡量喀斯特山区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动态的一个敏感性指标.  相似文献   
28.
为探究西南喀斯特干热河谷地区土壤碳(C)、氮(N)、磷(P)含量及酶活性沿海拔梯度的垂直分布特征及驱动机制,选取贵州省花江石漠化治理示范区4个海拔梯度(500,700,900,1100 m)的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碳氮磷储量以及酶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SOC)、总磷(TP)含量随海拔升...  相似文献   
29.
盐酸左氧氟沙星对玉米种子萌发及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自然条件模拟实验,研究了盐酸左氧氟沙星(OFLX)对玉米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和种内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种子的萌发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随OFLX处理浓度的升高逐渐降低.随着OFLX浓度的增加,种子活力指数、株高、根长、根数、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呈先升后降趋势.这表明,在逆境环境因子作用下,玉米通过自身的酶机制可对不良环境作出保护性反应;OFLX对玉米的损伤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机理可能与OFLX使植物叶绿体、抗氧化酶系统的功能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30.
张明江  龙健  李娟  廖洪凯  刘灵飞  赵畅  华健 《土壤》2018,50(2):333-340
以贵州茂兰喀斯特国家自然保护区原始森林中的优势种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凋落物(L)和对应的森林土壤(S)为研究对象,在两种不同温度(400 ℃、600 ℃)下将凋落物制成生物炭(BC400、BC600),添加到土壤中进行室内培养。通过对培养过程中土壤呼吸、土壤有机碳、碳氮比、pH等进行动态监测,分析青冈凋落物与其生物炭特性对森林土壤呼吸和有机碳含量等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添加量为12.5 g/kg的条件下,25 ℃培养180 d后,与对照组相比,3组添加不同物质的处理S+L、S+BC400、S+BC600中碳的净释放量分别增加了34.98 %、42.45 %、9.83 %,青冈凋落物与其生物炭的添加均对土壤呼吸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p < 0.05);对培养前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对比发现,低温生物炭(BC400)的添加促进了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碳的转化,而高温生物炭(BC600)作用相反,从短期来看,具有一定的固碳作用,为生物炭在喀斯特森林土壤碳固定应用方面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