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6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123篇
林业   78篇
农学   50篇
基础科学   41篇
  146篇
综合类   687篇
农作物   104篇
水产渔业   25篇
畜牧兽医   461篇
园艺   97篇
植物保护   6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98篇
  2012年   136篇
  2011年   133篇
  2010年   162篇
  2009年   167篇
  2008年   147篇
  2007年   124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1篇
  198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51.
以郑单958为材料,在大田试验中设置0(S0)、40(S1)、80(S2)、120(S3)、160 kg/hm2(S4)5个施硫(硫磺)水平,研究不同施硫量对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抽雄吐丝期至灌浆期,S2、S3处理玉米一直保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LAI)和叶绿素含量(SPAD)。施硫量为S2处理时,玉米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均表现为最大值,分别较S0处理提高19.08%、76.7%,且达到显著水平。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_i)、蒸腾速率(T_r)分别在S3、S4处理时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S0处理。施用硫肥能够显著降低玉米气孔限制值(L_s),且施硫量为S2时达最小值,与S0处理达到差异显著水平。施用硫肥能显著提高PSⅡ的潜在活性(F_v/F_o)、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_v/F_m)、PSⅡ有效光化学量子产量(F_v’/F_m’)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显著降低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施用硫肥能够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增产幅度为7.0%~18.1%。施硫量为S2时,玉米产量最高,为12 978.3 kg/hm~2。  相似文献   
52.
安徽省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充分利用秸秆养分资源对于农田养分投入的合理分配具有重要意义。评估全省主要农作物秸秆还田当季有效养分替代化肥潜力,可为安徽省减肥增效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安徽种植面积较大的主要农作物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花生和油菜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安徽省统计数据和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对2017年安徽省主要农作物秸秆数量、秸秆还田率以及还田当季养分利用率进行估算,明晰了全省化肥减施潜力。结果表明:2017年安徽省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量为4 699.9万t,秸秆资源分布上呈北部和中部较多、南部最少的特征。秸秆养分资源总量为124.8万t,N、P_2O_5和K_2O分别为38.1万t、11.4万t和75.3万t,分别占全省主要农作物养分需求的40.1%、32.1%和68.9%。理论上,秸秆全量还田,且养分充分利用的情况下,秸秆养分替代化肥潜力大。但秸秆养分N、P_2O_5和K_2O当季利用率分别为38.9%、52.3%和69.9%,实际秸秆N、P_2O_5和K_2O养分还田量仅占主要农作物养分需求的15.6%、16.8%和48.2%,分别占农田养分总投入量的8.6%、6.4%和41.4%。通过秸秆还田,全省可减施化肥63.3万t,减施比例为19.8%, N、P_2O_5和K_2O减施比例分别为11.4%、17.2%、40.7%。进一步提高秸秆还田率和当季养分释放率,是推进全省化肥减施增效的有利手段。  相似文献   
53.
  【目的】  水稻秸秆和紫云英是稻田系统重要的原位有机肥源,明确长期连续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后水稻增产趋势、养分积累和土壤肥力变化特征,以便对秸秆和绿肥资源进行综合利用。  【方法】  本试验为3年连续大田试验 (2016―2018年),以双季稻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处理:1)早、晚稻秸秆不还田,冬季不种植紫云英 (CK);2)早、晚稻秸秆全量还田,冬季不种植紫云英,即秸秆单独还田 (T1);3)早、晚稻秸秆全量还田,冬季种植紫云英,即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 (T2)。各处理均施用等量化肥。  【结果】  相对于对照,连续秸秆单独还田和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周年轮作下水稻产量分别增加1.93%~9.15%和1.34%~12.48%,且连续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周年增产效果随着试验年份的增加而增加。不同年份间水稻产量变异系数和可持续性指数分析表明,连续秸秆单独还田和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均有利于双季稻持续性高产稳产,其中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效果优于秸秆单独还田。连续3年6季还田后,秸秆单独还田和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对水稻产量的贡献率分别为6.92%和11.10%,其中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处理比秸秆单独还田处理高76.47%。与产量变化趋势一致,连续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不仅有利于早稻氮、磷、钾养分积累,对晚稻养分积累也有一定的后效作用。与试验初始土壤养分含量相比,2018年晚稻收获后,对照土壤有机碳、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降低了9.03%、11.11%、3.87%和10.57%。而相对于对照,连续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处理土壤有机碳、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了20.51%、25.00%、24.16%和20.37%;相对于秸秆单独还田处理有机碳、全氮和有效磷含量分别增加了2.73%、7.14%和14.19%。  【结论】  在双季稻轮作系统中,连续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有利于早稻和晚稻获得高产和稳产,同时增加早稻氮、磷、钾养分积累,提高土壤有机碳、全氮和有效磷含量,是综合利用秸秆和绿肥资源较好的方式。  相似文献   
54.
桤叶唐棣属于蔷薇科唐棣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为北美洲的著名经济树种。其果实为浆果,每100 g鲜果含钙88 m g,为百果之首;并含有多种营养成分。详细介绍了桤叶唐棣的形态学特征、生物学特性;重点介绍了桤叶唐棣种子处理、营养钵基质的配制、播种、苗期管理等育苗技术、丰产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55.
含水率差值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概述了国内外确定湿润锋面处的有效基质吸力的方法.根据实验数据得知,饱和含水率和初始含水率的差值与湿润锋面处的有效基质吸力S f为成正比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求解S f值的新方法,即含水率差值法,由实验数据拟合得到二者的关系式.列出了3种土质的含水率差值法关系式,相关系数均接近于1.表明含水率差值法是目前求解Green-Ampt模型入渗湿润锋面处的有效基质吸力简单和准确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56.
在农业领域中,农业知识问答系统以其能接受自然语言检索和直接返回精确答案而成为一种新的信息检索技术。针对农业领域,提出了一种多重信息融合的句子相似度算法。该算法结合了句子的结构信息、词法信息和语义信息,同时考虑农业知识问答系统中问句的特征,使其更适合应用在农业特定领域中,并通过实验验证了算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57.
在小试好氧上流式污泥床(AUSB)反应器中,实现了由厌氧颗粒污泥到好氧硝化污泥再到亚硝化颗粒污泥的转化,AUSB反应器的亚硝化率稳定在90%以上.利用FISH、荧光实时定量PCR等技术,考察了AUSB反应器中好氧颗粒污泥中硝化菌群的生态分布.结果表明:好氧亚硝化颗粒污泥呈层状结构,氨氧化细菌(AOB)主要分布在颗粒污泥表层,亚硝酸盐氧化细菌(NOB)多分布在内层,颗粒内核则无活性细胞;随反应器氨氮负荷逐渐提高,颗粒污泥中AOB的相对含量逐渐升高,当NH3-N负荷分别为0、0.4、1、  相似文献   
58.
印楝提取物对光肩星天牛成虫生物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寻求防治光肩星天牛有效的生物农药,本研究测定了不同浓度的印楝素对光肩星天牛成虫生物活性的影响。光肩星天牛取食含印楝素浓度为10、50、100、150和200μg/mL的印楝提取物处理的垂柳枝条,结果表明:印楝提取物对光肩星天牛有不同程度的拒食作用,并且抑制其产卵及卵孵化。提取物的浓度越高,效果越明显。当印楝素浓度为150和200μg/mL时,选择性取食效果均大于100%;每对天牛12 d的产卵量分别为6.11和4.17粒,对照为24.50粒,各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的产卵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孵化率分别为14.63%和0,对照组卵孵化率为98%,各处理组卵孵化率和对照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且处理组卵孵化期较对照组延长了5 d。  相似文献   
59.
研究日粮中添加纳豆芽孢杆菌对断奶后犊牛瘤胃及肠道中主要的纤维分解菌琥珀酸丝状杆菌(Fibrobacter succinogenes)、黄色瘤胃球菌(Ruminococcus flave faciens)、白色瘤胃球菌(Ruminobacter albus)、溶纤维丁酸弧菌(Butyrivibrio fibrisolvens)和脂解厌氧孤杆菌(Anaerovibrio lipolytica)数量的影响.选取8头断奶犊牛,处理组犊牛日粮中添加含菌量为1010 CFU的纳豆枯草芽孢杆菌菌液.采集犊牛瘤胃食糜提取总DNA,利用种属特异性引物和实时荧光定量PCR计算菌群数量变化.结果表明,脂解厌氧弧杆菌是对照组犊牛消化道中的优势纤维分解菌;琥珀酸丝状杆菌、白色瘤胃球菌、溶纤维丁酸弧菌存在于除十二指肠之外的其他肠道中.与对照相比,在处理组瘤胃、空肠和回肠中都检测到了黄色瘤胃球菌,犊牛其他肠道部位的纤维分解菌的数量均有增加,回肠中琥珀酸丝状杆菌、白色瘤胃球菌及溶纤维丁酸弧菌的数量分别比对照组增加了69.3%、86.2%和76.5%.本研究表明纳豆芽孢杆菌促进了以上几种纤维分解功能菌群在断奶后犊牛消化道中的定植和生长.  相似文献   
60.
试验选择24头经产泌乳末期荷斯坦奶牛,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奶牛饲喂裹包全混合日粮,对照组采用常规精粗分开饲喂方式进行饲喂,旨在研究裹包TMR对泌乳末期奶牛生产性能及消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组奶牛的产奶量、4%标准乳、饲料效率、乳蛋白和乳糖产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干物质采食量、乳成分含量和体细胞计数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日粮中粗蛋白和粗脂肪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他日粮养分的表观消化率在两处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采用裹包TMR饲喂奶牛,与精粗分开饲喂方式相比,可提高奶牛的产奶性能和日粮养分表观消化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