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8篇
农学   22篇
基础科学   12篇
  39篇
综合类   38篇
农作物   7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16篇
园艺   26篇
植物保护   1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21.
红肉猕猴桃是猕猴桃中的特色类群。红肉猕猴桃品种在消费市场需求旺盛,商业价值突出,商业栽培面积快速增加,但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问题也日益突出。本文就红肉猕猴桃产业发展的基本环境和现状、果园生产的技术问题及解决方案等做一概述,以期为红肉猕猴桃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22.
以卷丹(Lilium lancifolium Thunb.)无菌小鳞片为试材,通过切片处理、优化农杆菌侵染浓度与时间以及重悬液和共培养基成分,构建农杆菌介导的高效遗传转化体系。结果表明,MS + 1.5 mg ? L-1 6-BA + 0.5 mg ? L-1 NAA + 30 g ? L-1蔗糖是切片芽分化的最佳培养基,添加100 mg ? L-1抗坏血酸能有效抑制褐化并促进不定芽增殖。MS + 2.0 mg ? L-1 NAA + 30 g ? L-1蔗糖是生根诱导的最佳培养基。抗生素敏感性测试发现,培养基中添加Kan 100 mg ? L-1或Hyg 75 mg ? L-1 结合Cef 400 mg ? L-1适宜抗性筛选。GUS染色分析表明,以去除大量元素的改良MS + 100 μmol ? L-1 AS和去除大量元素的改良MS + 1.0 mg ? L-1 6-BA + 1.0 mg ? L-1 NAA + 100 μmol ? L-1 AS为重悬液和共培养基,将切片在农杆菌菌液浓度OD600为0.4,侵染15 min,获得81.72% 瞬时转化率和25.2% 稳定遗传转化率。将岷江百合LrCCoAOMT转化卷丹,分子检测和GUS染色分析表明已获得转基因阳性株系。  相似文献   
23.
为揭示木薯抗朱砂叶螨机理,以2个木薯品种‘新选048’和‘桂热4号’为材料,在朱砂叶螨发生危害时期,观察不同木薯品种受害程度并对其抗螨性进行鉴定,测定叶片单宁、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及叶绿素的含量,分析各生理指标与朱砂叶螨危害程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新选048’对朱砂叶螨的抗性优于‘桂热4号’。不同木薯品种,叶片单宁、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及叶绿素含量不同;‘新选048’叶片单宁及叶绿素含量均高于‘桂热4号’,而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含量则反之;螨害指数与单宁含量、叶绿素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木薯抗螨性与叶片中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单宁、叶绿素含量密切相关,这些指标可作为木薯对朱砂叶螨抗性评价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24.
为山区鲟鱼的高效养殖提供参考,在流水池塘养殖模式下,研究不同投喂频率(1次/d、2次/d、3次/d、4次/d和5次/d)对杂交鲟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投喂频率对流水池养殖模式下杂交鲟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显著;高频投喂(4次/d和5次/d)鲟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脏体比和肥满度均显著高于低频率投喂处理(1次/d、2次/d、3次/d);3次/d和4次/d的饲料效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在流水池养殖模式下,杂交鲟幼鱼日投喂频率以4次/d为宜。  相似文献   
25.
红肉猕猴桃中果皮和内果皮在果实发育不同时期色泽变化模式有显著差异,但目前对于其内在的分子调控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中,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红肉猕猴桃(‘红实2号’)中果皮与内果皮4个不同发育时期(开花后0 d, 28 d, 75 d, 157 d,分别标注为T1时期, T2时期, T3时期, T4时期)的样本进行转录组测序。经去除低质量数据后,得到Clean reads数目为2 192~4 331万,检测到的基因数目为24 607~29 170个。在(log2 Ratio)≥1和FDR<0.05阈值下,中果皮和内果皮在T2、T3、T4时期检测到的差异基因数目分别为1 880个、4 799个、7 346个和4 31个、1 493个、7 700个。KEGG分析显示这些差异表达基因被富集到68个代谢途径,包括DNA复制、RNA转运、蛋白质输出、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类黄酮生物合成、花青素合成、淀粉与蔗糖的代谢等。此外我们还鉴定到13个花青素合成相关基因差异表达,大部分基因的表达量随果实的发育呈现下降趋势,这一结果与花青素含量变化模式相吻合。本研究不仅深化了对猕猴桃果实成色差异机理的认识,还对今后的彩色猕猴桃选育种工作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26.
[Objectives]To optimize the water extraction process of Chinese Herbal Compound Man Gan Ning and establish a method for its extraction and content determination...  相似文献   
27.
通过设置常规混合+风干态泡沫砂(CK)、常规混合+水浸态泡沫砂(1T)、常规混合+泥浆态泡沫砂(2T)、分层混合+风干态泡沫砂(3T)和分层混合+水浸态泡沫砂(4T) 5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混合方式对泡沫砂和土壤混合均匀性的影响,并采用容重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表征混合均匀性。结果表明:泡沫砂形态显著影响了混合均匀性。采用常规混合时,水浸态泡沫砂显著增加了0~10 cm和0~20cm土层混合均匀性,容重的标准差比风干态泡沫砂分别降低了188%和105%,容重的变异系数分别降低了62.1%和50.1%;与风干态泡沫砂相比,泥浆态泡沫砂不仅显著降低了不同土层的混合均匀性,还显著降低了混合物内部的混合均匀性,0~10 cm土层容重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分别比10~20 cm土层显著增加68.1%和50.8%。单变量分析表明,混合方式对混合均匀性无显著性影响,混合方式和泡沫砂形态之间无交互效应,泡沫砂形态是影响泡沫砂和土壤混合均匀性的主要因素。采用水浸态泡沫砂在常规混合方式下与土壤混合,不仅提高了混合物整体以及不同土层的混合均匀性,而且还降低了不同层次之间混合均匀性的差异。因此,建议采用常规混合+水浸态泡沫砂的方式混合土壤和泡沫砂。  相似文献   
28.
太湖流域典型设施蔬菜地土壤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设施蔬菜产业迅速发展,研究设施蔬菜地土壤结构演变特征,对强烈人为作用下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太湖地区水稻田、露天菜地和设施菜地为研究对象,采集表层和犁底层土壤进行理化分析,以土壤大孔隙(>50μ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表征土壤结构,通过与当地传统的水稻田和露天蔬菜地两种土地利用方式对比,研究设施菜地土壤结构的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设施蔬菜种植显著增加了土壤大孔隙,并提高了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大孔隙方面主要增加了耕层(0-15cm)50-500μm和>500μm部分的孔隙度,其孔隙度与水田相比分别提高了133%和141%,与露天菜地相比分别提高了120%和50.4%;土壤团聚体表现为小团聚体减少,大团聚体增加,相比于水稻田和露天菜地,耕层水稳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提高了72.3%和26.6%,团聚体破坏率(PAD)降低了46.5%和37.8%;犁底层MWD分别提高83.9%和78.1%,PAD降低42.9%和44.8%。有机质和土壤质地与土壤传输孔隙和团聚体稳定性具有显著相关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结构参数与有机质含量和砂粒粉粒含量显著相关,研究区土壤质地为粉砂壤土,质地轻,设施菜种植中有机肥施用量倍增,有机质含量显著提高,有利于增加设施蔬菜土壤的大孔隙,增加大团聚体含量,提高团聚体稳定性。轻质粉砂壤土进行设施蔬菜种植后每茬施用有机肥11.3t/ha,能改善土壤结构,有效避免集约化种植后土壤板结现象。  相似文献   
29.
低场核磁探测水稻田改蔬菜地土壤水分的相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了解水稻土转变为设施蔬菜地后土壤水分的相态变化,该研究在田间土壤调查的基础上,结合低场核磁测氢技术,评价了田间状态的水稻土和不同转化年限设施蔬菜地土壤水分的相态分布情况。结果表明:随着转化时间的延长,耕层土壤大孔隙吸持的自由水比重下降,土壤小孔隙吸持的束缚水比重上升,犁底层土壤水分的相态分布却无明显变化,土壤水分吸持性能在转化时间序列上呈现下降的趋势,但长期施用有机肥可以优化耕层质量,提升土壤大孔隙吸持自由水的能力,改善土壤水分供释性能;水稻土转化为设施蔬菜地土壤2 a后,出现新犁底层,使得原有的耕层土壤变薄,土壤水分吸持性能下降。核磁共振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可以实现实时、快速、准确地检测土壤水分的相态变化,可为设施农业的可持续管理提供新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0.
This study evaluates the use of visible and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for rapid prediction of total carbon, total nitrogen, and total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s in field crop samples. Two multivariate models (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 and support vector machine regression) were compared. In addition, four spectral variable selection algorithms (competitive adaptive reweighted sampling, genetic algorithm, uninformative variable elimination, and variable importance for projection) were applied with support vector machine regression to determine the most accurate predictio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upport vector machine regression performed better than 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 for predicting the three chemical compositions. The combination of competitive adaptive reweighted sampling and support vector machine regression outperformed the other models for the predictions of total carbon and total nitrogen with high coefficients of determination of 0.91 and 0.90, respectively.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otal phosphorus, the prediction accuracy of competitive adaptive reweighted sampling was comparable with the best result obtained from genetic algorithm with the coefficients of determination of 0.73 and 0.77, respectively. In conclusion, the support vector machine regression combined with competitive adaptive reweighted sampling has great potential to accurately determine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field crops using the visible and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