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7篇
  免费   140篇
  国内免费   148篇
林业   246篇
农学   243篇
基础科学   101篇
  322篇
综合类   577篇
农作物   75篇
水产渔业   106篇
畜牧兽医   379篇
园艺   139篇
植物保护   18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81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78篇
  2016年   75篇
  2015年   88篇
  2014年   94篇
  2013年   122篇
  2012年   148篇
  2011年   167篇
  2010年   108篇
  2009年   111篇
  2008年   125篇
  2007年   137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94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75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7年   1篇
  1965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通过对四川卧龙地区木本植物类群的详细调查资料和已有研究资料进行系统收集及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卧龙地区有木本植物83科、224属和684种(含种以下等级,不含栽培种);卧龙地区以温带成分为主,占总属数58.33%,热带成分占36.56%;卧龙地区稀有濒危植物、单种属、少种属、中国特有属均占较大比例,说明其历史起源的古老性;卧龙林区木本植物地理成分复杂。联系广泛,分布交错,特别是热带、亚热带科,属中耐  相似文献   
992.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环境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分析了农业机械化经营机制、农业发展环境、农村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探讨了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环境变化,并提出了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前景及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993.
旱坡地截流蓄水种植沟耕作技术及其水肥效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宁南山区的气候特点和生产现状,通过截流蓄水各植沟,保护垄(埂)和地膜覆盖为 ,采取耕作、栽培、轮作培肥、蓄水保墒管理,在坡耕地截流蓄水沟耕作技术下,以夏秋作物单种、套种等形式,建立了以旱坡耕地截流蓄水保墒,促进农田水分转化效率与大幅度提高农田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耕作技术体系。结果表明:该项耕作技术能有效地增蓄天然降水,控制水土流失,提高作物防旱抗旱能力,明显提高作物对有限降水的生产效率。粮油作物  相似文献   
994.
连云港市水土流失加剧的成因及其防治对策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随着连云港市东方桥头堡位置的确立,区域开发建设的速度愈来愈快。由于有关部门忽视城市水土保待工作及诸多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影响,造成水土流失状况加剧.不仅恶化了生态环境,而且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和灾难性的影响。为此我们在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95.
艾比湖流域年径流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艾比湖流域的博尔塔拉河(博河)和精河为例,基于1961-2008年的径流序列,运用累计距平法、小波分析法和滑动t检验等方法,分析了艾比湖流域年径流变化的趋势特征、周期特征和突变特征,揭示了流域径流的变化规律,得出以下结论:(1)从长时间尺度上来看,艾比湖流域博河和精河两条河流的年径流量均呈增加的趋势;从短的时间尺度上来看,流域内两条河流的径流量又表现出一定的波动性。(2)艾比湖流域河流的年径流均存在明显的周期性。(3)在20~25年的时间尺度上,两条河流均经历了一个丰枯交替;在10~20年的周期尺度上,博河和精河径流量经历了多次丰枯交替;在10年以下的周期尺度上,两条河流的周期性都比较复杂。(4)博河和精河年径流量变化趋势比较显著,两条河流均在1998年发生了一次由少到多的转折突变。  相似文献   
996.
养殖固体废弃物作碳源的海水养殖废水反硝化净化效果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由于养殖废水C/N低且溶解氧(DO)含量高,需要补充碳源并有效脱氧,才能保证高效反硝化。该文开展了以养殖固体废弃物作碳源,海水养殖废水水解、反硝化净化工艺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养殖废水(水解种污泥与养殖固体废弃物体积比为1︰1、水温20℃)经过10 h水解,水解液DO质量浓度降至0.2 mg/L,NH4+-N、NO3--N、总有机物(TCOD)和总固体(TS)的去除率分别为62.8%、43.5%、24.0%和13.6%。当水解种污泥与养殖固体废弃物体积比为1︰1.5~1︰2.5时,养殖废水在20℃条件下水解6 h,水解液中挥发性脂肪酸(VFA)质量浓度和溶解性有机物/总有机物(SCOD/TCOD) 分别增加32.0%~49.3%和3.5%~9.1%。利用厌氧活性污泥对养殖废水的水解液(体积比为1︰4、水温20℃)进行反硝化净化,NO3--N和TCOD的3 h去除率分别达99.6%和88.3%,而养殖废水直接反硝化10 h, NO3--N和TCOD的去除速率分别为36.5%和75.9%。这表明,在海水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利用养殖固体废弃物作碳源,养殖废水水解、反硝化工艺,能有效脱氧和补充有机碳源,养殖废水反硝化净化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97.
采用样带网格调查方法和标准木解析法,研究了大兴安岭林区天然森林沼泽群落、演替森林沼泽群落和人工森林沼泽群落的树种组成结构、径级分布、蓄积量、生物量、生产力及其沿过渡带环境梯度的变化规律,定量评价了人工造林途径和自然演替途径的恢复效果,以探讨退化森林沼泽群落的有效恢复途径,为退化森林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演替群落与天然群落建群种沿森林沼泽过渡带环境梯度具有明显更替规律性,人工森林沼泽群落建群种却比较单一;演替群落与天然群落的径级分布均以较小径级林木占绝对优势,人工群落径级分布却以较大径级林木占优势地位;演替群落(6.006~1.316m3/hm2)与天然群落(6.690~2.137m3/hm2)的蓄积生产力沿沼泽至森林方向过渡带环境梯度呈递减趋势,人工群落蓄积生产力(4.350~6.991m3/hm2)则呈递增趋势;演替群落(453.7~113.0g·a-1·m-2)与天然群落(335.7~195.6g·a-1·m-2)的生产力沿沼泽至森林方向过渡带的环境梯度呈递减趋势,人工群落(198.8~334.0g·a-1·m-2)的生产力呈递增趋势。干扰森林沼泽群落生产力与天然沼泽林群落生产力有所不同,并与干扰后的恢复途径和森林沼泽过渡带的环境梯度存在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98.
巩文峰  岳海梅  旺姆  马青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3):2741-2744
在in vivo和in vitro条件下测试了酵母菌3SJ对青霉菌(Penicillium expansum)、友霉菌(Botrytis cinerea)和炭疽菌(Colletotrichum)3种苹果采后致病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在20℃下,酵母菌3SJ对青霉菌和灰霉菌抑制效果较好,对炭疽菌的防治效果稍差.在苹果伤口接种酵母菌孢子悬浮液能有效抑制苹果的腐烂,而上清过滤液和灭菌液不能抑制苹果的腐烂,说明酵母菌3SJ的作用机制主要是营养竞争.在4℃低温条件下,酵母菌3SJ可以在苹果伤口上存活30d以上,且数量增加,其耐低温性为酵母菌在果品低温冷藏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9.
叶面喷施微量元素和氨基酸对小白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叶面喷施不同微量元素及氨基酸对小白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Met(蛋氨酸)、Zn、Mo、B、Gly(甘氨酸)的处理能提高小白菜的产量,其中喷施Met、Zn、Mo的处理与对照相比达到了显著性差异;而各喷施处理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小白菜硝酸盐的含量,最高降幅达35.0%,其中喷施Mo、B、Zn、M...  相似文献   
1000.
试验以Ⅱ优602为材料,分析了不同施N量及配置方式下功能叶、叶鞘、茎秆倒3节全N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N素水平下功能叶的最高全N含量出现的时期不同,其中A3水平下以复水期最高.齐穗期、成熟期植株各部位的全N含量均表现为施肥处理>CK,功能叶>叶鞘>茎秆,而不同处理下,植株不同部位的全N含量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根据试验分析结果,研究认为Ⅱ1优602在成都平原种植,适宜的施N水平和配置方式为:N素165 kg/hm2,底肥∶追肥=6∶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