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639篇
  免费   2513篇
  国内免费   4432篇
林业   7803篇
农学   6168篇
基础科学   3423篇
  8479篇
综合类   18052篇
农作物   4803篇
水产渔业   3717篇
畜牧兽医   7425篇
园艺   3256篇
植物保护   4458篇
  2024年   212篇
  2023年   678篇
  2022年   1618篇
  2021年   1917篇
  2020年   1800篇
  2019年   1803篇
  2018年   3886篇
  2017年   4647篇
  2016年   2703篇
  2015年   2321篇
  2014年   2322篇
  2013年   2658篇
  2012年   4276篇
  2011年   5947篇
  2010年   5580篇
  2009年   4304篇
  2008年   4256篇
  2007年   4290篇
  2006年   2259篇
  2005年   1806篇
  2004年   1083篇
  2003年   984篇
  2002年   944篇
  2001年   875篇
  2000年   792篇
  1999年   618篇
  1998年   464篇
  1997年   374篇
  1996年   329篇
  1995年   308篇
  1994年   270篇
  1993年   256篇
  1992年   189篇
  1991年   181篇
  1990年   165篇
  1989年   159篇
  1988年   108篇
  1987年   51篇
  1986年   31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16篇
  1979年   6篇
  1977年   6篇
  1968年   4篇
  1962年   5篇
  1956年   6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91.
本实验采用穗离体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培养温度对小麦蛋白质及其组分和小麦产量性状的影响.试验表明:在扬花前3天至乳熟期间,温度对小麦籽粒总蛋白质的含量影响不大,但对蛋白质组分影响较大,低温有利于清蛋白的形成,高温有利于醇溶蛋白和谷蛋白的形成;同时试验还表明低温条件下小麦茎杆总蛋白含量高于高温培养下的茎杆含量;不同培养温度对小麦结实率和粒重也有影响,小麦1.2小花和整穗可见花结实率随温度增高而上升,到20℃时达到最大,分别为96.36%和72.11%,百粒重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呈线性相关,相关系数为0.974013.另外本试验还对受温度影响的13个指标进行了因子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3个指标可以压缩为3个因子,因子1可以命名为产量因子,决定总变异的48.045 4%,因子2和因子3可合称为蛋白质组分和粒重因子决定总变异的51.9546%.  相似文献   
992.
大豆新品种合丰47产量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AMMI模型对大豆新品种合丰47号参加黑龙江省大豆区域试验第二积温带三江平原西南温和半湿润区(5区)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合丰47号产量在所有参试品种中列第1位;(Di)值在参试品种中列第2位,小于对照品种合丰35号的(Di)值,表明合丰47号的适应性好于对照品种合丰35号;从品种与试验点的交互作用可以看出,合丰47号适于在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三江平原两南温和半湿润区的汤原、桦南、富锦、友谊、笔架山、依兰等地区推广.采用逐步回归法获得合丰47号的产量回归方程为Y=4056.6248-39.1945X1+14.4335X4+38.9511X6+37.42421X7.表明有效分枝对合丰47号的产量影响最大,其次是平方米株数和百粒重.  相似文献   
993.
不同基因型抗虫棉的光合生产与叶源特征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10  
以33B为对照,对早发型常规Bt棉鲁棉研17、鲁棉研21,晚发型Bt棉鲁棉研22,杂交Bt棉鲁棉研15、鲁棉研20进行了2年的种植和比较。早发型品种中前期干物质积累和叶面积增长快,但后期干物质积累慢、叶面积下降快,表现出明显的早发早熟和干旱年份易早衰的特点;晚发型品种前期干物质积累和叶面积增长慢,但后期增长快,表现出明显的晚发甚至贪青晚熟的特点。两个杂交棉品种表现出与早发型品种基本相同的生育规律,但中前期叶面积系数和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其它供试品种。盛铃期以前,未见品种间功能叶光合速率的显著差异,但在干旱年份,早发型品种在始絮期功能叶的光合速率显著低于晚发型品种。早发型品种中后期的根冠比和功能叶含K量显著低于晚发型品种,而叶面积载荷量却显著高于晚发型品种。不同品种干物质产量和熟相的差异可能分别与叶面积系数大小和库源比例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994.
水稻密穗型品种通过“扩库”使产量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其育成和推广在近20a来浙江省晚粳稻品种改良及增产中起了重要作用。分析了密穗型品种的形态学特征及其生理生态特性,从群体小气候环境、物质的生产和分配、产量结构、稻曲病的发生及稻米品质和灌浆特性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对密穗型水稻的研究作了展望,认为应继续加大形态类型创新和育种基础材料的创新,开展不同类型品种源库关系的研究,以及不同类型品种品质差异及其形成机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995.
利用RAMS(Randomamplifiedmicrosatellites)分子标记技术对河北省不同地区的3个西瓜枯萎病病株分离物Fon1、Fon2、Fon3各10个单孢菌株进行了基因组多态性分析。10个RAMS引物进行扩增,Fon1共扩增出39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9条;Fon2共扩增出40条带,多态性条带5条;Fon3共扩增出40条带,多态性条带4条。结果分析表明,同一病株分离物的不同单孢菌株之间在分子水平上存在遗传差异性。  相似文献   
996.
施肥对紫花苜蓿分枝期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3年生紫花苜蓿分枝期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等植物生理因子的影响。【方法】以加拿大进口紫花苜蓿品种——阿尔岗金为材料,采用美国LI-COR公司生产的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进行测定。【结果】施氮10kg/hm2光合速率极显著地高于不施氮处理,施氮比不施氮光合速率高出8.07 μmolCO2/m2·s (24.05%);施氮10kg/hm2对水分利用率的提高具有明显的作用,氮磷配施效果更好,以P40N10配施效果最好,P20N10次之;施磷20kg/hm2叶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都最高,分别达到了14.88mmolH2O /m2·s、1.01 cm/s和300μmol/mol【结论】苜蓿施氮10kg/hm2有助于提高分枝期叶片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在施氮10kg/hm2水平下,施磷20—40kg/hm2范围内,随施磷量的增加水分利用率提高。施磷20kg/hm2对提高叶片蒸腾速率效果显著,并且能明显提高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  相似文献   
997.
利用6个粳型不育系和6个恢复系,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法配制了36个杂交组合,对其8个数量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及亲本间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株高、穗长、穗总粒数、穗实粒数、稳秕粒数、千粒重这几个性状受亲本一般配合力的影响,单株粒重受特殊配合力的影响,单株稳数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作用相近。其中不育系552A的穗总粒数、稳实粒数、单株粒重等一般配合力的相对效应值较大,恢复系FR796、2002FR24的穗总粒数、穗实粒数、单株粒重的一般配合力的相对效应值较大。  相似文献   
998.
鹿蹄草素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鹿蹄草素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氢醌类物质,在植物界分布较广。鹿蹄草素在体内具有抗菌、抗病毒、清除羟自由基、抗氧化,以及在临床上具有治疗肺部、肠道和尿道感染等作用。介绍了鹿蹄草素的理化特性、生理功能、分离、合成和在工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99.
【研究目的】研究植物源类杀虫剂苦皮藤素乳油对茶尺蠖等害虫防治效果。【方法】应用0.2%苦皮藤素乳油,500倍、1000倍和1500倍3个浓度,分别处理茶鲜叶放入果酱瓶中,接上茶尺蠖二龄幼虫,进行室内防效评价实验;应用1500倍进行大田防效试验;应用500倍、1000倍和1500倍3个浓度进行防治茶小绿叶蝉的田间防效小区对比试验。【结果】应用500倍、1000倍和1500倍3个浓度的0.2%苦皮藤素其结果表明;室内:0.2%苦皮藤素500倍,药后3天死亡率98.67%,1000倍的死亡率85.33%,1500倍的死亡率73.33%;大田防效:0.2%苦皮藤素1500倍药后10天防治茶尺蠖,防效为88.13%~90.69%;0.2%苦皮藤素500倍药后8天防治小绿叶蝉,防效为63.66%~80.11%。【结论】试验显示了该药剂对茶尺蠖有较好的防效和持效期,可作为植物源类杀虫剂在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00.
氮肥用量对“绿旱一号”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氮肥用量对水稻新品种“绿旱一号”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用量对“绿旱一号”叶面积指数、分蘖数、叶绿素含量、产量因素及产量均有较大的影响,在2.3g/盆(纯氮、折合260kg/hm2)的氮用量范围内,产量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超过2.3g/盆尿素的氮肥用量,则产量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