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970篇
  免费   1168篇
  国内免费   2607篇
林业   2847篇
农学   3516篇
基础科学   1935篇
  4110篇
综合类   6475篇
农作物   1291篇
水产渔业   871篇
畜牧兽医   3313篇
园艺   703篇
植物保护   1684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205篇
  2022年   495篇
  2021年   851篇
  2020年   782篇
  2019年   676篇
  2018年   534篇
  2017年   765篇
  2016年   735篇
  2015年   1003篇
  2014年   918篇
  2013年   1186篇
  2012年   1403篇
  2011年   1453篇
  2010年   1430篇
  2009年   1359篇
  2008年   1276篇
  2007年   1392篇
  2006年   1297篇
  2005年   1108篇
  2004年   543篇
  2003年   498篇
  2002年   408篇
  2001年   430篇
  2000年   544篇
  1999年   692篇
  1998年   619篇
  1997年   532篇
  1996年   520篇
  1995年   508篇
  1994年   468篇
  1993年   418篇
  1992年   388篇
  1991年   305篇
  1990年   247篇
  1989年   210篇
  1988年   165篇
  1987年   90篇
  1986年   63篇
  1985年   32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34篇
  1982年   18篇
  1981年   23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7篇
  1974年   9篇
  1965年   6篇
  1964年   6篇
  1963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汽车变速器的关键部件齿轮因其加工和装配质量的影响,工作时容易引起振动噪声大及承载能力降低等问题,而齿轮修形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且成本较低。针对某款汽车变速器,利用Romax对齿轮进行修形分析。结果表明,修形后减小了齿轮的传动误差和最大接触应力,齿面载荷分布更加合理。有效改善了齿轮的传动性能,增加了齿轮寿命。  相似文献   
22.
尿苷二磷酸糖基转移酶(uridine diphosphate glycosyltransferases,UGTs)催化糖基转移反应,与植物次生代谢密切相关。本研究根据甜叶菊(Stevia rebaudiana)转录组数据库,克隆到一个催化莱鲍迪D苷(rebaudioside D,RD)合成的新型糖基转移酶候选基因,对其开展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开放阅读框长1380 bp,编码459个氨基酸,等电点(pI)预测为5.54,理论分子量约49.66 kD,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该基因与向日葵中的UGT89A2同源,故将其命名为SrUGT89A2。构建pET28a-SrUGT89A2原核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诱导表达得到重组蛋白,HPLC检测表明粗酶液能催化甜叶菊提取液形成一个新的色谱峰,该峰保留时间与莱鲍迪D苷一致。经进一步纯化UGT89A2蛋白,添加不同甜菊糖苷标准品为催化底物,但未鉴定出该蛋白催化的具体糖苷。该潜在催化甜菊糖RD苷合成的新型糖基转移酶基因SrUGT89A2的发现,为RD苷的生物合成和甜菊糖苷的生物途径研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3.
为评价氟铃脲在韭菜中使用的安全性,开展氟铃脲在韭菜中的残留量及残留降解研究。进行1年4地田间试验。消解动态试验按氟铃脲11250 g/ha(562.5 g a.i/ha,推荐最高剂量的1.5倍)施药;最终残留试验按氟铃脲11250 g/ha(562.5 g a.i/ha,推荐最高剂量的1.5倍)和7500 g/ha(375 g a.i/ha,推荐最高剂量)施药,施药1~2次,施药间隔7d,1次施药按照药后间隔10、14、21d采集韭菜样品;2次施药按照末次药后间隔7、10、14d采集韭菜样品。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氟铃脲进行定量分析。田间消解动态试验表明:氟铃脲在韭菜中消解较快,在山东保护地和安徽露地半衰期分别为7.7和11.5d。膳食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氟铃脲在韭菜中的残留风险处于安全水平。建议使用5%氟铃脲乳油防治韭蛆,用药量7500~11250 g/ha,韭菜收割后2~3d,根部喷淋,最多施药2次,施药间隔7d,安全间隔期为14 d。  相似文献   
24.
浅谈陆地棉杂种二代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杂种优势利用是提高棉花产量主要途径之一。研究表明,一些陆地棉F2仍具有明显的产量杂种优势,种子成本低廉的F2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陆地棉F2杂种优势遗传基础、优势表现以及目前生产上出现的问题,并从育种层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5.
棉花“保险+期货”模式助力南疆主产棉区脱贫攻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解析棉花“保险+期货”模式的运行机制、优势及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发展优质棉“订单生产+保险+期货”模式和引入银行、基金等信贷机构的建议,期望对南疆主产棉区贫困棉农增收致富、助力脱贫攻坚提供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26.
为了探讨陈年六堡茶的调脂保肝功效,比较分析了不同年代六堡茶的主要化学物质的差异,再以高脂高糖饮食建立高脂血症小鼠模型,并用选定的陈年六堡茶水提物灌胃小鼠,观察小鼠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及组织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陈化15年茶样被选为陈年六堡茶的代表,用于后续试验。与模型组相比,陈年六堡茶尤其中高剂量条件下能有效减轻高脂血症小鼠体重、肝重和降低肝系数,显著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降低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降低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力,改善大鼠肝脏氧化应激状态,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肝脏和脂肪组织病理切片显示,陈年六堡茶能明显减少肝细胞中脂滴的形成和抑制脂肪细胞膨大,呈剂量依赖关系。综上表明,陈年六堡茶在正常剂量条件下能有效改善因高脂高糖饮食所致的小鼠脂质代谢紊乱和肝脏损伤。  相似文献   
27.
28.
为了实现稻田消纳罗氏沼虾养殖尾水过程中水稻稳产及养分利用效率最大化,设置CK(空白对照)、BC(添加生物炭)、TG(添加土壤改良液)、BT(生物炭及土壤改良液分别减半)4个处理,依据养分运移状况及水稻生长指标的比较,筛选适宜材料类型。结果表明,BC、TG及BT的添加对表层土壤(0~10cm)TN累积、土壤(0~25cm)TP累积及养分损失,BC、TG对土壤(0~25cm)TN累积及养分损失均存在正面效应;TG显著促进表层土壤(0~10 cm)NO3 -累积(P<0.05);除BC外,其他材料的养分表聚作用均促使TN、TP向根部运移(P<0.05);BT处理中灌浆期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TG和CK(P<0.05),材料处理组在第一节间长度均显著低于CK(P<0.05),其余处理间的差异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各处理的理论和实际产量间的差异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综上所述,相较于其他材料,有效截留NO3 -为主氮素养分,提高养殖尾水养分利用率,降低淋洗污染风险;显著控制水稻底部节间生长,降低倒伏风险;且其对水稻生长及产量性状并无显著抑制作用,因而将其作为水稻消纳罗氏沼虾养殖尾水中养分利用效率提升材料具有一定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29.
为降低蔬菜采后体内多环芳烃(PAHs)对人体的危害风险,以豇豆为材料,利用不同浓度洗洁精、食盐、米酒、米醋、植物油及清水分别对豇豆豆荚进行浸洗,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豇豆采后体内PAHs的含量,并筛选出豇豆体内PAHs的最佳净化方法。结果表明,米酒和米醋处理对豇豆体内PAHs的去除效果基本一致,其中米酒处理组的∑PAHs(美国环保局公布的优先监测的16种多环芳烃的含量总和)降低68.92%,米醋处理组的∑PAHs降低73.88%,且对萘、二苯并(a,h)蒽和茚并(1,2,3-c,d)芘等均有明显的去除效果;清水浸洗可有效降低豇豆体内的茚并(1,2,3-c,d)芘含量,但会使菲的含量增加;食盐处理使∑PAHs增加了77.15%,主要表现在增加了2、3环PAHs在豇豆体内的积累;植物油处理可降低个别PAHs单体含量,但会引入其他PAHs单体,同时增加∑PAHs含量。毒性当量计算结果表明,米酒能有效降低豇豆体内的PAHs毒性,同时食盐处理也使豇豆体内的PAHs毒性当量降低。米酒和米醋能有效降低豇豆体内∑PAHs和二苯并(a,h)蒽的含量及其毒性当量。  相似文献   
30.
为探究体细胞克隆荷斯坦奶牛出生后死亡的原因,对新生后死亡的克隆荷斯坦公牛和自然繁殖的荷斯坦公犊的主要组织器官进行比较。通过解剖和石蜡切片-HE(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染色技术,对主要的组织器官结构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新生后死亡的克隆荷斯坦公牛肺部结构清晰;肝脏的肝细胞明显肿大,出现脂肪轻度变性;肾小管上皮细胞出现变性;心肌的肌纤维间空隙增大;骨骼肌纤维间隙明显,空泡变性,这可能导致该克隆牛犊肌肉无力并功能不全;淋巴结皮髓质界限不分明,淋巴小结细胞较稀疏,生发中心不明显,淋巴窦细胞较少;脾脏内红细胞较少,这说明该克隆牛的造血功能可能不完善;胸腺的皮质部分和髓质部分界限不明显,嗜酸性胸腺小体不易辨认,可能发育不全。该克隆公牛免疫器官出现不同程度的发育不全现象较严重,这有可能是其出生后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