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822篇
  免费   3026篇
  国内免费   4640篇
林业   3529篇
农学   2375篇
基础科学   2146篇
  4972篇
综合类   23100篇
农作物   3652篇
水产渔业   2540篇
畜牧兽医   7297篇
园艺   3803篇
植物保护   2074篇
  2024年   309篇
  2023年   999篇
  2022年   2247篇
  2021年   2189篇
  2020年   1981篇
  2019年   1984篇
  2018年   1503篇
  2017年   2463篇
  2016年   1559篇
  2015年   2317篇
  2014年   2492篇
  2013年   2778篇
  2012年   4004篇
  2011年   4194篇
  2010年   4086篇
  2009年   3473篇
  2008年   3595篇
  2007年   3269篇
  2006年   2684篇
  2005年   2108篇
  2004年   1396篇
  2003年   895篇
  2002年   870篇
  2001年   843篇
  2000年   744篇
  1999年   265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1篇
  1966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9篇
  1956年   20篇
  195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东海带鱼生殖和补充特征的变动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汉祥 《水产学报》2003,27(4):322-327
根据1986—2000年对东海和南黄海渔获带鱼的生物学基础调查,利用世代分析方法计算了东海带鱼的资源数量,分析了东海带鱼生殖和补充特征的变动状况,同时研究了环境与带鱼补充量变动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捕捞压力的增大,东海带鱼的最小成熟体长、产卵亲体的平均体长、平均体重组成进一步缩小,个体繁殖力提高而卵径变小;实行伏季休渔后,东海带鱼的补充群体数量大幅度增加,单位亲体的补充量比伏休前增加45%~60%,证明了伏季休渔的生态效益;带鱼补充群体数量与亲体数量、海中温度、伏休时间成正比。目前东海带鱼的亲体数量仍显不足,应进一步减少对带鱼的捕捞强度。  相似文献   
992.
对南海北部海域5个多齿蛇鲻地理群体(北海、湛江、茂名、东莞、汕尾)共78个个体的线粒体控制区基因序列进行了扩增测序。在78个个体的568bp序列中共检测到48个单倍型,39个变异位点。经分子变异等级分析(AMOVA)得出5个地理群体内遗传变异度为98.82%,群体间遗传变异度仅为1.18%,各群体间成对遗传变异固定指数FST值在0.00024~0.03008;78个个体间的遗传距离在0~0.025。通过对基于序列片段构建的NJ树和基于序列单倍型利用中介网络法构建的群体间关系网的分析发现,5个群体间有明显的基因交流,遗传分化差异不大;再结合种群、种及属的界定标准,判定5个多齿蛇鲻群体归属于同一种群;而且,在经历快速增长、变异和瓶颈期之后,多齿蛇鲻种群就以小群体模式继续快速增长,形成地理群体。  相似文献   
993.
实验利用一种气升式光生物反应器进行了绿色巴夫藻的半连续培养研究,详细探讨了更新率、更新周期等因素与藻细胞的生长、采收量、产率及氮、磷营养盐的利用之间的关系。实验发现,更新率、更新周期和起始更新时间均是半连续培养的重要参数。半连续培养间的生长速率随更新率的上升而增大,随更新周期的延长而减小。采收量和更新率间呈一抛物线关系,更新率为30%最大,为1.70g/d;产率随更新率的增大而减小,在10%时达到0.58g/L·d,而50%时仅为0.26g/L·d;在30%的更新率下,随着更新周期的延长,采收的藻细胞密度增大。但24d的更新培养期内总采收量随周期的延长而下降,1d组为33.68g,而4d组只有17.66g。对于采收藻液的PO4P和NO3N平均含量,随更新率的增大而上升,更新率为10%时二者分别为0.350mg/L、0.064mg/L,而50%时分别上升至0.796mg/L和1.956mg/L;PO4P平均含量随更新周期的延长而下降,1d组和4d组分别为0.353mg/L和0.185mg/L,而NO3N平均含量在各更新周期间无显著变化,稳定在0.060mg/L左右。综合考虑各指标,以30%的更新率和1d为更新周期是绿色巴夫藻光生物反应器半连续培养的一个较佳模式。  相似文献   
994.
对长江口、太湖和洪泽湖3个不同区域的中华鳖野生群体的16项生物形态特征进行测量,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形态多样性差异的比较研究。聚类结果显示,长江口群体和太湖群体首先聚类,再与洪泽湖群体聚合;主成分分析中,共得到了3个主成分,其贡献率分别为56.208%、10.894%和7.165%,累积贡献率为74.267%,其种间形态差异主要取决于头部的一些形态特征;判别分析中,洪泽湖群体、太湖群体和长江口群体的判别准确率分别为100%、100%和93.3%,平均为97.8%。试验结果表明,在3个中华鳖群体中,长江口群体与洪泽湖群体之间分类水平已经达到亚种以上,而长江口群体和太湖群体还未达到亚种水平,说明采用形态差异多元分析进行中华鳖种间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可行性,同时也为种质保护和遗传育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95.
设计并研制了一种内、外圆环形刚性框架和柔性六角形网片组合而成的桁杆虾拖网选择性装置。所研制选择性装置在东海区近海桁杆虾拖网中,采用对比试验法开展了海上选择性试验,并针对试验期间主要渔获品种哈氏仿对虾,以Logistic曲线为选择性模型,对六角形网目水平缩结长度分别为D1=31.00 mm,D2=27.50 mm,D3=21.25 mm三种规格选择性装置的选择性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种规格选择性装置均具有选择性效果,其中安装六角形网目水平缩结长度为31.00 mm和27.50 mm的选择性装置的目标网囊内哈氏仿对虾的优势体长均为75~95 mm,相应非目标网囊内哈氏仿对虾的优势体长分别为25~45 mm和35~55 mm,具有较显著的差异性;而安装六角形网目水平缩结长度为21.25 mm的选择性装置的目标网囊内哈氏仿对虾的优势体长35~55 mm,相应非目标网囊内哈氏仿对虾的优势体长同为25~45 mm。六角形网目水平缩结长度31.00 mm的选择性装置对哈氏仿对虾的50%选择体长L50最大,为48.89 mm,而选择性范围SR最小,为16.75 mm,在试验规格范围内的选择性效果最显著。  相似文献   
996.
为研究复方中草药对鲁氏耶尔森菌(Yersinia ruckeri)感染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后其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在虹鳟饲料中分别添加两种复方中草药(复方1组、复方2组),持续投喂28 d。在第28天感染鲁氏耶尔森菌,检测感染后72 h的血清生化指标,并统计各组存活率。结果显示:复方中草药组对虹鳟增重无抑制作用。添加复方中草药可提高虹鳟感染鲁氏耶尔森菌后的存活率,其中复方2组的保护效果最好。感染72 h后,复方2组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高于对照组。复方2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低于对照组,乳酸脱氢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复方1组和复方2组尿酸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复方中草药组总胆红素、尿素氮、肌酐和血糖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添加复方中草药能提高鲁氏耶尔森菌感染后虹鳟的存活率,其中复方2组的保护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97.
于2014年和2015年秋季对济南地区23个采样点的鱼类群落结构和环境因子特征进行了野外调查。结果表明:两年调查中采集到鱼类分别为5目25种和6目28种,各采样点鱼类个体数量平均值为45.61尾和66.48尾,香农威纳指数分别为1.45和1.81,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72和0.74。典范对应分析表明,2014年影响鱼类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水温和总氮;2015年影响鱼类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总磷和总氮。  相似文献   
998.
通过实验室模拟培养的方法,采用6个不同Mn2+浓度(0、10、100、1000、10000、30000nmol/L)的培养处理,对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的生物量、叶绿素a含量、培养基中Ca2+、Mg2+离子的含量分别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Mn2+浓度对各指标均有显著影响,其中对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达极显著(P<0.01);低Mn2+浓度(0~1000nmol/L)促进四尾栅藻细胞生长和叶绿素a的合成,而高浓度Mn2+(30000nmol/L以上)抑制四尾栅藻细胞生长,导致生物量下降;叶绿素a含量显著降低(P<0.05);四尾栅藻细胞吸收的Ca2+、Mg2+与其生物量成正比。在所设置的浓度范围内,Mn2+并未表现出与Ca2+、Mg2+之间明显的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999.
1000.
虾夷扇贝体形性状对软体重和闭壳肌重的影响效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利用虾夷扇贝表型性状资料,分析性状间的相关关系及其相关程度,建立相应的回归方程,为扇贝的选择育种奠定基础。试验随机抽取126只体形规则的3龄大连獐子岛海区底播增殖的虾夷扇贝,其中雌雄各63只,测定其壳长(X1)、壳高(X2)、壳宽(X3)、活体重(Y)、软体重(Z)和闭壳肌重(W),分别计算相关系数,采用通径分析方法计算了以体形性状为自变量对软体重和闭壳肌重作依变量的通径系数、决定系数及相关指数,定量的分析了体形性状对虾夷扇贝解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虾夷扇贝壳长、壳宽、壳高与活体重、软体重和闭壳肌重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壳高、壳宽是影响雌性软体重的主要因素,壳长、壳宽是影响雄性软体重的主要因素,而混合组受3个壳尺性状的共同影响;影响虾夷扇贝闭壳肌重的主要因素是壳宽,壳长、壳高的作用不显著;决定系数分析结果与通径分析结果有一致的变化趋势;多元回归分析,剔除不显著因子,建立了壳长、壳高、壳宽对软体重、闭壳肌重的回归方程:1). 雌性 Z= -128.573 +1.355X2 +1.407 X3;W= -8.216 +0.869X3;2). 雄性 Z =138.493+1.082 X1+2.524 X3;W= -11.855 + 0.955 X3;3). 混合 Z = -133.939 +0.606 X1+0.679X2 + 1.709X3;W= -9.525+ 0.896 X3。通过性状间的相关分析对两性状间的关系进行明确的定量,有利于制定合理的多性状选择方案,为虾夷扇贝选育提供理想的测度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