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024篇
  免费   3135篇
  国内免费   5081篇
林业   3306篇
农学   2788篇
基础科学   2730篇
  5287篇
综合类   25104篇
农作物   3576篇
水产渔业   1692篇
畜牧兽医   9160篇
园艺   3992篇
植物保护   2605篇
  2024年   378篇
  2023年   1169篇
  2022年   2675篇
  2021年   2455篇
  2020年   2281篇
  2019年   2321篇
  2018年   1690篇
  2017年   2604篇
  2016年   1693篇
  2015年   2622篇
  2014年   2738篇
  2013年   3175篇
  2012年   4491篇
  2011年   4534篇
  2010年   4390篇
  2009年   3886篇
  2008年   3975篇
  2007年   3443篇
  2006年   2699篇
  2005年   2082篇
  2004年   1402篇
  2003年   787篇
  2002年   835篇
  2001年   773篇
  2000年   742篇
  1999年   254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5篇
  1981年   6篇
  1962年   10篇
  1956年   25篇
  1955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鱼类免疫球蛋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免疫球蛋白在(Immunoglobulin)B淋巴细胞中合成,高特异性和高亲和性.动物的免疫系统在种系进化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环节动物蚯蚓(Pheretima)只有吞噬细胞的吞噬防御,硬骨鱼类和软骨鱼类以上才出现Ig(IgM)和细胞免疫,两栖类时开始出现IgG,哺乳动物(如兔)出现了IgM、IgG和IgA,至人类则有IgM、IgG、IgA、IgD和IgE五种不同的Ig.  相似文献   
992.
篮子鱼生物学与养殖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篮子鱼共有27种,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的印度洋-太平洋及地中海东部海域.篮子鱼具有食性杂、养殖周期短、营养价值高等优点,可摄食藻类,混养时能提高单位水体产量.近年来篮子鱼生物学研究不断深入,人工繁育逐渐开展,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综述了篮子鱼形态结构、生长特性、食性与营养需求等生物学特征,总结了篮子鱼池塘养殖与网箱养殖技术,并对人工养殖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前景进行了阐述,预计篮子鱼可以开发成为优良的杂食性养殖品种.  相似文献   
993.
以海带为原料提取海带粗提物,以褐藻酸钠制备古罗糖醛酸寡糖与甘露糖醛酸寡糖,研究比较海带粗提物、褐藻酸钠、古罗糖醛酸寡糖、甘露糖醛酸寡糖及岩藻聚糖硫酸酯的吸湿、保湿性及抗氧化性。试验结果表明,海带粗提物、褐藻酸钠、古罗糖醛酸寡糖及甘露糖醛酸寡糖具有较高的吸湿性与保湿性,且古罗糖醛酸寡糖、甘露糖醛酸寡糖、褐藻酸钠及岩藻聚糖硫酸酯对超氧阴离子和羟基自由基均有较强的清除作用。  相似文献   
994.
Cu2+对牙鲆肌肉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将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置于不同浓度的Cu2+溶液中10d,测定其肌肉中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结果表明:随着Cu2+浓度的增高,CAT、SOD、GSH-PX的活性均表现为低浓度诱导,高浓度抑制;当处于低浓度Cu2+溶液中时,牙鲆肌肉中的SOD较CAT和GSH-PX敏感,因此其可作为水生生态系统中Cu2+低浓度暴露的一种生物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995.
为防止渔网破损造成养殖鱼类逃逸,有必要对网衣进行破损检测。为了克服人工检测劳动强度大且效率低下的缺点,实现渔网的精准实时监测,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数字孪生的网衣破损检测方法,可利用传感器代替人工监测。该方法首先从渔网的数值仿真模型获取大量的仿真传感数据,然后将数据用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训练与测试,最后生成可进行网衣破损识别的数字孪生体。数字孪生体可根据传感器监测到的数据来判断网衣是否发生破损。在数值模拟中,考虑各种波浪条件以及网衣的破损情况。在训练人工神经网络中,将有效波高Hs、谱峰周期Tp以及横纲竖纲的拉力值作为输入变量,将网衣完整状态以及破损状态作为输出。经过测试分析,该识别模型根据传感器数据识别网衣是否破损的平均准确率为94.32%,由此可见,数字孪生技术能准确检测到渔网的损坏,可以作为网衣破损检测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996.
采用热风干燥技术对鱿鱼胴体进行了2组不同工艺方法的试验研究,对2种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干燥工艺方法对鱿鱼干燥效果产生显著影响。采用第2组试验方案进行干燥,可以明显改善干燥中存在的干燥速度不一致、干燥不均匀问题;与第1组试验方案相比缩短干燥时间约2 h,制品的质量也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997.
通过向养殖水体中泼洒糖蜜构建生物絮团养殖模式,分析生物絮团营养组成,并探讨生物絮团对罗氏沼虾体组成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分对照组和试验组(生物絮团组),其中试验组在养殖过程中泼洒糖蜜。试验在室内水泥池内(2 m×2 m×0.6 m)进行,每个处理有3个重复,每个重复225尾虾(0.26 g±0.02 g),试验周期为90 d。养殖过程中不换水,糖蜜的泼洒量根据饲料投喂量进行计算(C/N为20)。结果显示:添加糖蜜能够显著促进生物絮团的形成,到第90天时,试验组的絮团体积达21.22 mL/L;而对照组为6.03 mL/L;试验组絮团粗蛋白含量为29.47%,粗脂肪含量为4.32%,二者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粗灰分含量为11.36%,显著低于对照组;泼洒糖蜜对罗氏沼虾体组成的影响不显著,对照组和试验组肌肉粗蛋白含量分别为21.09%和21.20%,粗脂肪含量分别为2.91%和3.06%;另外,向水体中泼洒糖蜜对罗氏沼虾消化酶活性影响显著。试验组罗氏沼虾肠脂肪酶活性、胃脂肪酶活性和胰脂肪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组罗氏沼虾糜蛋白酶活性、胰蛋白酶活性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但泼洒糖蜜对肠淀粉酶、胃蛋白酶、胃淀粉酶、胰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性没有显著影响。试验表明,生物絮团营养组成丰富,能够有效提高消化酶活性。  相似文献   
998.
为了解淡水贝类是否存在组织蛋白酶L的亚型及其亚型的免疫相关作用,本实验利用已构建的池蝶蚌血细胞全长c DNA文库,筛选获得与之同源的EST序列,结合RACE技术进一步克隆了池蝶蚌一个新的组织蛋白酶L基因的c DNA全长,命名为Hs Cts L1-like基因(Gen Bank登录号为KF015273)。该序列全长为1280 bp,5′-非翻译区(5′UTR)为31 bp,3′-非翻译区(3′UTR)为256 bp,开放阅读框区(ORF)为993 bp,编码330个氨基酸,预测蛋白相对分子量为36.86 ku,理论等电点为6.23。序列分析结果显示,Hs Cts L1-like与其他软体动物相对应序列具有共同结构特征,包含信号肽、前肽抑制域和成熟肽三部分,在其他物种中已鉴定的Cts L签名序列标签(ERF/WNIN、GNFD、GCXGG和QCHN等)在Hs Cts L1-like中均可找到。其氨基酸序列同缢蛏Cts L1(AGL33704.1)同源性最高,达67%;与报道的三角帆蚌Cts L(ADV03094)和池蝶蚌中另一个Cts L(AEX88474)仅均为52.91%;系统进化分析表明,Hs Cts L1-like与缢蛏、长牡蛎和合浦珠母贝的Cts L1聚为一分支,推测Hs Cts L1-like属于Cts L家族中的亚型1。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检测显示,Hs Cts L1-like m RNA在肝脏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卵巢和精巢。注射鳗弧菌后,血细胞和肝脏Hs Cts L1-like m RNA转录水平显著升高,暗示其是一个免疫有关的基因,参与了池蝶蚌的先天免疫应答反应。  相似文献   
999.
可发酵碳水化合物减少猪场臭气的机理和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发酵碳水化合物,添加在猪日粮中到达后肠作为微生物发酵的底物,通过改变猪肠道和粪便中的微生物及其发酵过程,改变粪尿的理化特性,来减少氨的挥发以及臭气的产生.本文对臭气和除臭方法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综述了通过在猪日粮中添加可发酵碳水化合物来控制猪场臭气的机理和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000.
对8岁新疆驴和关×新F1(关中驴×新疆驴)进行了产肉性能测定,结果表明,在相同的饲养环境条件下,关×新F1驴与新疆驴相比,F1公驴的体高、体重和胴体重分别提高了16.44%、35.02%和39.52%,杂交优势极显著(P<0.01);F1母驴体高、体重和胴体重分别提高了18.01%、30.44%和38.23%(P<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