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93篇
  免费   449篇
  国内免费   552篇
林业   606篇
农学   355篇
基础科学   236篇
  568篇
综合类   3507篇
农作物   547篇
水产渔业   314篇
畜牧兽医   1285篇
园艺   636篇
植物保护   240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126篇
  2022年   329篇
  2021年   286篇
  2020年   313篇
  2019年   286篇
  2018年   216篇
  2017年   370篇
  2016年   236篇
  2015年   370篇
  2014年   399篇
  2013年   430篇
  2012年   610篇
  2011年   631篇
  2010年   597篇
  2009年   545篇
  2008年   514篇
  2007年   490篇
  2006年   385篇
  2005年   347篇
  2004年   187篇
  2003年   119篇
  2002年   131篇
  2001年   146篇
  2000年   119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5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11.
莫桑比克鳗鲡养殖生物学主要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莫桑比克鳗鲡(Anguillamor morata)玻璃鳗经形态学鉴定品种后,开展了主要养殖生物学特性研究。耐受高温和低温分别为39℃和7℃,适宜生存水温15℃~33℃;耐受盐度与水温相关,水温30℃致死盐度2.9%,适宜盐度小于1.1%,20℃致死盐度2.7%,适宜盐度小于1.8%,10℃致死盐度2.1%,适宜盐度小于2.0%;耐受pH值与水温相关,30℃致死pH值分别为3.5和11.0,适宜pH值6.0—7.0,20℃致死pH值分别为4.0和11.0,适宜pH值6.0~8.0,10℃致死pH值分别为3.5和10.5,适宜pH值5.5—8.5。常用药物S高聚碘、二氧化氯、三氯异氰尿酸、苯扎溴铵、溴氯海因、甲醛、敌百虫的安全浓度高于或接近常用浓度,硫酸铜、溴氰菊脂乳油、氯氰菊脂、甲苯咪唑的安全浓度低于常用浓度。水体中非离子态氨的安全浓度为2.51mg/L,亚硝酸氮的安全浓度为55.12mg/L。  相似文献   
112.
为探究培养条件对坛紫菜叶状体生长和单性生殖发生的影响,研究了不同光强、温度和N/P比下坛紫菜叶状体的生长及单性生殖发生的特点。结果显示,当光强为10~40μmol/(m2·s)时,藻体生长缓慢、成熟晚、单性生殖发生晚;光强增至60~80μmol/(m2·s)时,藻体生长加快,成熟和单性生殖发生同时提前。温度为17~20°C时,藻体生长慢、成熟晚、单性生殖发生推迟;23°C时藻体生长最快;而29°C组的藻体虽然生长受到抑制,但藻体成熟和单性生殖发生得到促进。N/P比为16∶1处理组的叶状体比其他处理组(1∶1、4∶1、32∶1和64∶1)均生长变快,N/P比为64∶1时叶状体生长最慢,但易成熟、易发生单性生殖。因此,在高光强、高温和高N/P比下,藻体成熟和单性生殖发生均提早,说明这些因素对坛紫菜叶状体单性生殖的发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3.
以乌苏里拟鲿、瓦氏黄颡鱼为亲本,建立了杂交(正交)乌♀×瓦♂、(反交)乌♂×瓦♀及乌苏里拟鲿和瓦氏黄颡鱼自交4个试验组合,鱼苗在水泥池培育51d,放入土池网箱养殖,在412、710d分别测定了相应的生长参数。试验结果表明,(1)51、412、710d3个生长阶段比较,正交组合(乌♀×瓦♂)全长、体质量均大于反交(乌♂×瓦♀)和自交组合。整个试验期间4个群体质量绝对增加率随养殖时间的增加而增大,特定生长率则下降。质量增加率以正交组最高,412、710d时,杂交组高于自交组,正交组与自交组差异显著(P<0.05),反交组与瓦氏黄颡鱼自交组差异不显著(P>0.05)。(2)3个生长阶段子代群体肥满度,以瓦氏黄颡鱼自交组最大。(3)杂交组在3个生长阶段均有超亲优势,分别相差1.005倍、1.472倍、1.818倍。(4)证明乌苏里拟鲿与瓦氏黄颡鱼属间杂交及育苗生产可行。  相似文献   
114.
苏北浅滩生态监控区大型底栖生物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首次报道了江苏省苏北浅滩生态监控区邻近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以及数量分布规律,调查结果表明,苏北浅滩生态监控区共鉴定出大型底栖生物105种,其中软体动物、甲壳动物和鱼类是构成该区域大型底栖生物的主要类群,三者约占总种数的93.33%.底栖生物年平均生物量为0.3285 g·m -2,夏季高于春季;平均栖息密度0.5460 ind·m -2,也是夏季高于春季,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组成均以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占优势,北部海域生物量高于南部海域.按照生态特征调查海域的底栖生物可以分为5个群落,各群落有自己的优势种.  相似文献   
115.
为考察扇贝新品系"紫海墨"的生产性能,为新品系选育效果提供依据,在同一海域养殖、相同管理模式和相同养殖周期下,对新品系"紫海墨"F4与墨西哥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 concentricus)养殖群体的壳长、壳高、壳宽、体质量、闭壳肌质量和壳质量等7个性状及各阶段成活率进行生长特征和生产性能分析。结果表明,新品系"紫海墨"F4从10月13日养殖至翌年4月28日,壳长从1~1.5 mm长至50~60 mm的成品时,累积成活率为51.32%,显著大于墨西哥湾扇贝的29.18%(P<0.01);养殖周期内,两个养殖群体同一时期的壳长、壳高、壳宽和体质量也有极显著差异(P<0.01),新品系"紫海墨"F4的生长速度高于墨西哥湾扇贝;经过6.5个月的养殖,新品系"紫海墨"F4的壳长、壳高、壳宽、体质量和闭壳肌质量分别比墨西哥湾扇贝提高了19.50%、19.84%、16.23%、56.30%和20.20%。  相似文献   
116.
黑莓鲈胚胎发育观察及温度对胚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黑莓鲈(Pomoxis nigromaculatus)的胚胎发育进行了连续跟踪观察,并探讨了水温对其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温(24±1)℃时,孵化时间为40.23 h;胚胎发育的温度系数Q10值为2.01,适宜胚胎发育的温度范围为22℃ ~24℃;孵化温度与孵化时间呈负相关关系;温度与孵化率的回归方程式为:y=25.899x-0.5 407x2-216.92 (R2 =0.9217);温度与畸形率之间的回归方程式为:y=0.5496x2-22.857x +236.44 (R2=0.9422);胚胎发育生物学零度为10.22℃,有效积温为(545.14±22.60)~(554.42±22.74)℃·h.  相似文献   
117.
真蛸为福建省近年来新兴的海水养殖优良种类,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商品价值和产业化养殖前景。本文报道了福建省水产研究所2008年-2011年真蛸人工繁殖及受精卵孵化结果:127头雌亲蛸经强化培育,共有77头产卵,获卵194×10^4粒,孵出143.4×10^4头浮游幼体。雌亲蛸获产率46.2%~86.7%,卵子受精率75.6%-91.8%,受精卵孵化率77.9%~95.0%。在20.0~22.5℃水温条件下,真蛸受精卵经21~36d开始孵出,孵出后4~6d为孵出高峰,每窝卵开始孵出至孵化结束维持10—16d。  相似文献   
118.
深水张网是吕四渔场传统的作业方式,渔获量占江苏省海洋捕捞总量的比重较大。根据2004年4月~2005年11月吕四渔场深水张网渔业监测资料,结合渔业统计数据,分析了该渔业渔获物种类组成及其季节变化,以及主要经济鱼类渔获物种类组成和幼鱼比例。结果表明,各季节深水张网优势渔获物种类组成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春季主要以小黄鱼、黄鲫、焦氏舌鳎和葛氏长臂虾为主,夏季为小黄鱼、黄鲫、焦氏舌鳎和银鲳,秋季为小黄鱼、焦氏舌鳎、棘头梅童鱼、灰鲳和银鲳,冬季为小黄鱼、焦氏舌鳎、棘头梅童鱼和斑鰶;小黄鱼和焦氏舌鳎是深水张网渔业常年优势渔获物。主要经济鱼类小黄鱼以6月份平均网产最高,但主要以幼鱼为主,2004年和2005年的平均体重分别仅0.81 g/ind和1.04 g/ind,幼鱼渔获尾数分别占到99.1%和99.8%,累计损害幼鱼尾数分别达1.84×107ind和2.37×107ind;银鲳平均体重3.22 g/ind和3.8 g/ind,累计损害幼鱼尾数分别为4.84×105ind和4.41×105ind。建议对深水张网渔业加强管理,可对该渔业提前一个月休渔,提高网囊网目尺寸,并强化管理力度。  相似文献   
119.
氨氮是诱发鱼病的主要环境因子,以初始体质量(7.00 0.14)g的青鱼幼鱼为研究对象,研究氨氮胁迫对其鳃丝Na+/K+-ATP酶、组织结构及血清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实验设置低(对照组0 mg/L)、中(10 mg/L)和高(20 mg/L)3个氨氮浓度处理组,将暂养在自然淡水(对照)中的青鱼幼鱼分别放入各实验梯度中,进行0、6、12、24、48和96 h氨氮胁迫。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中、高氨氮组鳃丝Na+/K+-ATP酶活性分别在12 h和6 h降至最低,然后升高,48 h达最大值,96 h后与对照组水平相当。鳃组织光镜观察表明,中氨氮组鳃小片基部泌氯细胞数量12 h有所增加,24 h呼吸上皮细胞出现部分脱落,96 h泌氯细胞出现空泡化,部分鳃小片充血;而高氨氮组鳃小片基部泌氯细胞数量6 h呈增加趋势,12 h呼吸上皮细胞部分脱落,24 h大面积脱落,96 h鳃小片基部严重充血。血清皮质醇和血糖含量在胁迫12 h均升高至最大,含量与氨氮浓度呈正相关,48 h恢复至对照组水平。氨氮胁迫下,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6 h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中氨氮组12 h后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而高氨氮组96 h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过氧化氢酶(CAT)活力12 h内均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48 h均恢复至对照组水平。氨氮胁迫前期,血清总抗氧化力和谷胱甘肽均呈下降趋势,丙二醛和谷丙转氨酶活力呈升高趋势。谷胱甘肽和谷丙转氨酶活力在96 h恢复至对照组水平,而丙二醛96 h仍显著高于对照组,高氨氮组总抗氧化力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氨氮胁迫初期,鱼体抗氧化系统受到严重干扰。随着胁迫时间延长,鱼体进行适应性生理调节,但机体抗氧化能力下降,鳃组织已受到损伤。  相似文献   
120.
草鱼幼鱼的饲料苏氨酸需要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用初始体质量为(8.35±0.06)g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540尾,随机分成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分别饲喂苏氨酸水平为0.72%、1.02%、1.32%、1.62%、1.92%和2.22%(占饲料的质量分数)的6组等氮半精制饲料(蛋白质质量分数35%),经60 d生长实验确定草鱼幼鱼的苏氨酸需要量.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饲料苏氨酸水平增加,草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蛋白质沉积率、肌肉RNA/DNA比值和血氨水平显著升高(P<0.05),均在1.62%组达到最大值;饲料系数和肝脏谷氨酸脱氢酶活力显著降低(P<0.05),均在1.62%组达到最小值;随着饲料苏氨酸水平进一步提高,上述指标不再发生显著变化(P>0.05).随饲料中苏氨酸水平的增加,草鱼血清总蛋白浓度显著升高,1.32%、1.62%和1.92%3组显著高于0.72%和1.02% (P<0.05),2.22%组达最大值,并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血清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浓度在饲料苏氨酸水平为1.32%~2.22%的4组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0.72%组和1.02%组(P<0.05).饲料中苏氨酸水平为1.62%时,草鱼肌肉苏氨酸含量和肌肉氨基酸总量均为最大值,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饲料苏氨酸适宜水平能使草鱼全鱼水分显著降低,增加蛋白质、脂肪和灰分含量(P<0.05),同时降低草鱼肌肉水分,增加蛋白质含量(P<0.05),但不影响脂肪含量(P>0.05).饲料中苏氨酸水平对草鱼肝脏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力无显著影响(P>0.05).以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蛋向质沉积率、肌肉RNA/DNA和谷氨酸脱氢酶活力分别对饲料苏氨酸水平进行折线同归分析,并以这些指标达95%最佳值时为判断依据,得出草鱼幼鱼饲料中苏氨酸适宜需要量以占饲料的质量分数计为1.42%~1.61%(饲料蛋白质质量分数35%)或以占饲料蛋白质的质量分数为4.07%~4.6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