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971篇
  免费   2910篇
  国内免费   7091篇
林业   7845篇
农学   11032篇
基础科学   6023篇
  10994篇
综合类   17745篇
农作物   3085篇
水产渔业   1905篇
畜牧兽医   7994篇
园艺   2069篇
植物保护   4280篇
  2024年   110篇
  2023年   568篇
  2022年   1573篇
  2021年   2409篇
  2020年   2261篇
  2019年   2098篇
  2018年   1515篇
  2017年   2171篇
  2016年   2142篇
  2015年   2757篇
  2014年   2624篇
  2013年   3320篇
  2012年   3884篇
  2011年   4196篇
  2010年   3989篇
  2009年   3653篇
  2008年   3441篇
  2007年   3882篇
  2006年   3595篇
  2005年   3292篇
  2004年   1542篇
  2003年   1303篇
  2002年   1026篇
  2001年   1141篇
  2000年   1477篇
  1999年   1740篇
  1998年   1669篇
  1997年   1411篇
  1996年   1300篇
  1995年   1237篇
  1994年   1086篇
  1993年   1026篇
  1992年   848篇
  1991年   667篇
  1990年   589篇
  1989年   417篇
  1988年   352篇
  1987年   249篇
  1986年   129篇
  1985年   57篇
  1984年   49篇
  1983年   52篇
  1982年   36篇
  1981年   46篇
  1980年   22篇
  1979年   1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4篇
  1964年   4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1 毫秒
971.
大蒜收获机参数优化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大蒜收获效率低、损伤率高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大蒜收获机,主要包括动力系统、传动系统、行走系统、操纵系统、振动系统及切割系统。同时,采用了二因素五水平二次正交旋转组合方法对影响其性能的入土深度和入土角度这两个主要因素进行了参数优化试验,获得取整后的最佳参数组合为:入土深度8cm,入土角度21°。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大蒜挖出率为97.96%,大蒜损伤率为1.03%。研究结果对大蒜收获机的研发提供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972.
坚果破壳取仁是坚果深加工的基础,是提高坚果附加值的重要途径,壳仁分离是坚果破壳取仁的重要工序,是提高坚果壳仁分净率和降低损失率所面临的一个重要技术难题。为此,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坚果壳仁分离的现状,重点从壳仁分离技术、壳仁混合物空气动力学特性及壳仁分离机械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释,分析了坚果壳仁分离加工中存在的不足,指出今后坚果壳仁分离的发展方向,旨在为坚果壳仁分离术及分离设备的开发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73.
提出了一种基于电控伺服变量柱塞泵的植保机变量施药控制方法,推导并建立了包含参数不确定性和扰动的施药流量模型,设计了鲁棒H∞最优控制器并证明其鲁棒稳定性,并转化为线性矩阵不等式求解控制器参数。本研究弥补了传统优化控制方法对于不确定性反应较为敏感的不足,与传统的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相比具有一定的快速性和鲁棒性优势,能够满足复杂作业条件下植保机精准变量施药要求,有效提高了农药利用率。  相似文献   
974.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是较为典型的淡水刺毒鱼类,本研究结合宏观毒棘骨骼标本制作和微观组织切片等方法,深入探究黄颡鱼的毒棘结构。研究结果表明,黄颡鱼的胸鳍和背鳍均具有尖锐的倒刺棘骨,棘骨外包围着皮膜,皮膜拥有能分泌毒液的毒腺细胞,它们共同组成了黄颡鱼毒棘装置。毒棘骨骼宏观结构表明,黄颡鱼的背鳍和胸鳍毒棘均具有贯穿全棘骨的中央管和包围棘骨的皮膜;背鳍棘骨细长、锥形,且轻微拱起,顶部骤尖,后缘为弱锯齿;胸鳍棘骨前后缘均有锯齿,但后缘为强锯齿。背鳍和胸鳍毒棘基部结构的髁突形状、大小、位置全然不同。微观结构显示,皮膜中的毒腺细胞聚集成层,位于鳞状上皮与色素层之间,未见导管与之相连,背鳍和胸鳍毒棘的分支性骨管中均未发现毒腺细胞。胸鳍和背鳍锁紧装置可让毒棘保持倒伏或者直立的锁定状态,降低猎物挣脱几率。本研究可深入了解黄颡鱼的毒棘结构和特征,增强人们对刺毒鱼类的认知,同时为淡水刺毒鱼类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75.
刈割次数对苜蓿相关表型性状与饲草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选取4份苜蓿材料,设4次刈割处理,观察测试表型性状及干物质的变化动态,并用DPS7.05数据处理系统对各性状指标与饲草产量的关系进行计算分析,以探讨刈割次数对苜蓿表型性状及饲草产量的影响,为高效优质生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刈割频度显著影响苜蓿越冬率(P<0.05),苜蓿株高、茎粗、茎叶比、分枝数等指标均随刈割次数增...  相似文献   
976.
张杰  张伟 《北方水稻》2006,(6):37-38
承德市具有良好的无公害水稻自然环境和区位优势,通过选用优质、高产、高抗品种,在整个水稻生长过程中实行规范化栽培技术管理,可提供无公害、优质、水稻产品。  相似文献   
977.
以2005年辽宁省审定的32个水稻品种为材料,对辽宁省水稻品种品质近况进行了分析。在所有的材料中,6项指标全部达到国标一级标准的有3个,达标率为9.38%;达标率最高的是糙米率,其次是胶稠度、整精米率,最低的是直链淀粉含量。同时对辽宁省水稻品质改良中需要着重解决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78.
The Yao silkworm is a unique silkworm resource producing yellow flat plate silk that has only been reared by the Baiku Yao ethnic group in Nandan County, Guangxi Province, China for a thousand years. Here, we report the mitochondrial genomes (mitogenomes) of five Yao silkworm strains and 10 local Guangxi strains of the domestic silkworm (Bombyx mori) L. (Lepidoptera: Bombycidae), and use the resulting mitogenomes and the available Bombyx mitogenomes to characterize their genome architecture and trace the evolutionary origin of the Yao silkworm. The five Yao silkworm mitogenomes exhibited genome architectures identical to typical set of 37 mitochondrial genes (13 protein-coding genes, 22 transfer RNAs, and two ribosomal RNAs) and a high level of genome sequence similarity with the domestic silkworm. Mitogenome-based phylogenetic reconstruction provided solid evidence that the Yao silkworm shares a common ancestor with the domestic silkworm. Sliding window analysis uncovered a distinct variation pattern in the mitogenome between the Yao silkworm and the other domestic silkworm strains. The phylogenetic analyses revealed a basal placement of the Yao silkworm among all available domestic silkworm strains, indicating that the Yao silkworm is an ancient population of the domestic silkworm. Our data indicated that the Yao silkworm (B. mori) is a lineage of the domestic silkworm, which for the first time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he origin of the Yao silkworm.  相似文献   
979.
为了有效地弥补猪B超图像人工手绘背膘厚的不足,为生猪育种工作提供更精准和稳定的背膘厚测定新方法。该研究将全卷积神经网络(Fully Convolutional Networks,FCN)模型应用于猪B超图像的背膘分割和背膘厚测定上,开发出一套使用Python调用FCN模型对猪B超图像背膘厚进行自动测定的系统。通过开展验证集验证试验、屠宰比对试验和人员比对试验,发现模型测定结果和标注结果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两者相关系数达0.92(P<0.01);B超标准测定背膘厚和FCN分割测定背膘厚的相关系数达到0.97(P<0.01);专家组组内标准差为0.17 mm(最小),行业外组组内标准差为1.67 mm(最大),而FCN分割结果稳定性强,不受人员因素的影响。因此,该方法可以实现对外种猪B超背膘厚的精准、快速、稳定测量,减少猪场对专业人员的依赖,降低测定人员培训成本,减少工作人员工作量。  相似文献   
980.
坡耕地是耕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坡耕地时空格局演变规律及驱动因素,有益于为合理利用坡耕地资源及生态功能修复与保持提供参考。基于2000—2018年坡耕地空间分布信息,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局部空间自相关(Local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LISA)、地理探测器(Geodetector)等方法,从坡耕地时空变化特征、坡耕地冷热点格局和坡耕地变化驱动因子等方面开展,揭示重庆坡耕地时空分布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与2000年相比,2018年重庆坡耕地面积减少2.40%,坡耕地2.23万km2,占耕地59.35%。6个区县(渝中、江北、江津、南岸、大渡口、石柱)年均坡耕地变化动态度大于1%,不同区县坡耕地面积变化趋势差异明显。2)近18年坡耕地与林地、草地、水田、建设用地等地类发生显著转移,转出、转入总体较均衡,其中坡耕地退为林地主要集中位于秦巴和武陵山区的石柱、武隆、丰都、云阳等区县,在土地利用转移过程中坡耕地面积呈小幅度减少趋势。3)坡耕地局部空间自相关异质性较显著,大多数区域坡耕地面积呈高-高和低-低聚集状态,热点区集中在渝东北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