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90篇
  免费   299篇
  国内免费   785篇
林业   699篇
农学   846篇
基础科学   389篇
  784篇
综合类   2140篇
农作物   454篇
水产渔业   303篇
畜牧兽医   878篇
园艺   216篇
植物保护   365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158篇
  2021年   231篇
  2020年   200篇
  2019年   208篇
  2018年   126篇
  2017年   193篇
  2016年   161篇
  2015年   199篇
  2014年   215篇
  2013年   288篇
  2012年   393篇
  2011年   379篇
  2010年   388篇
  2009年   376篇
  2008年   326篇
  2007年   368篇
  2006年   375篇
  2005年   318篇
  2004年   166篇
  2003年   198篇
  2002年   277篇
  2001年   281篇
  2000年   216篇
  1999年   170篇
  1998年   107篇
  1997年   93篇
  1996年   84篇
  1995年   87篇
  1994年   86篇
  1993年   74篇
  1992年   60篇
  1991年   46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2001~2005年,在严密监测疫情的基础上,对从化温泉松材线虫病综合防治示范区采取检疫封锁、清除病死树、应用引诱剂防治和树干打孔注药等综合防治措施,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发病松林面积由2001年开始发病时的573.3 hm2减少到2005年底的346.7 hm2,病死树数量由2001年的3 726株降低到2005年的239株,林间松墨天牛种群数量也大幅度下降.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松材线虫病防治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92.
The high-valued utilization of Ulva (previously known as Enteromorpha) bioresources has drawn increasing attention due to the periodic blooms of world-wide green tide. The polysaccharide is the main functional component of Ulva and exhibits various physiological activities. The Ulva oligosaccharide as the degradation product of polysaccharide not only possesses some obvious activities, but also possesses excellent solubility and bioavailability. Both Ulva polysaccharides and oligosaccharides hold promising potential in the food industry as new functional foods or food additives. Studies on Ulva polysaccharides and oligosaccharides are increasing and have been the focus of the marine bioresources field. However, the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is topic is still rare and do not cover the recent advances of the structure, isolation, preparation, activity and applications of Ulva polysaccharides and oligosaccharides. This review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s and discusses the recent advances of chemical composition, extraction, purification, structure, and activity of Ulva polysaccharides as well as oligosaccharides. In addition, the potential applications as new functional food and food additives have also been considered, and these will definitely expand the applications of Ulva oligosaccharides in the food and medical fields.  相似文献   
93.
几种生长调节剂对四翅滨藜全光喷雾扦插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翅滨藜全光照喷雾嫩枝扦插试验结果表明:采用NAA、ABT 2号生根粉、IBA等3种外源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插条2 h,对插条具有良好的促根作用,其中100 mg/L NAA为最好,生根率可达到93.6%;100 mg/LABT2号生根粉和100 mg/L IBA次之,生根率分别可以达到92.6%,92.3%.  相似文献   
94.
空间自相关性对冬小麦种植面积空间抽样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空间抽样是实现区域农作物面积高效估算的重要手段,农作物分布受自然条件等因素影响普遍存在空间自相关性,但以往针对空间相关性对农作物面积抽样效率的影响研究明显不足。该研究选取安徽省凤台县为研究区,通过2017年4月4景GF-1全色多光谱影像(Panchromatic and Multispectral, PMS)与Google Earth高空间分辨率影像相结合提取研究区冬小麦。设计10种抽样单元尺度、3种抽样外推方法、2种相对允许误差和5种样本布局方式,构建多种冬小麦面积空间抽样方案。利用全局莫兰指数(global Moran’s index)评价不种尺度下抽样单元内冬小麦面积比的空间自相关强度,分析空间自相关性对冬小麦面积抽样效率(抽样误差、样本容量和空间布局)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抽样单元内冬小麦面积比的空间自相关强度随单元尺度的增大而减小,全局莫兰指数相应地由0.75降至0.50。无论在何种尺度下抽样单元内冬小麦面积比都呈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抽样外推冬小麦面积总体的误差随空间自相关强度的减小呈先减小后明显增大的趋势。在10种抽样单元尺度中,当抽样单元尺度为2000m且抽样比为5%时,无论采用何种抽样方法外推总体的误差均为最小(简单随机抽样、系统和分层抽样外推总体的相对误差分别为17.94%、9.48%和1.82%);当相对允许误差设计为5%时,简单随机抽样外推总体所需样本容量随空间自相关强度的降低从660降至56。而分层抽样的样本容量不受空间自相关性的影响;5种样本布局方式中,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式外推冬小麦面积总体的平均相对误差、平均变异系数和均方根误差最小,分别为1.82%、3.19%和0.11×108 m2。该研究可为有空间自相关存在下的农作物面积空间抽样方案合理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5.
榕树粉蚧是一种重要的入侵害虫,对果蔬和园林植物存在巨大的潜在威胁.为满足开展检疫处理、防控、生物学和生理学等研究的需要,本研究以南瓜为饲养材料,在室温条件下(26±1℃,RH 65%±5%)观察榕树粉蚧的生物学特性与发育历期.结果 表明,榕树粉蚧具有典型的雌雄二型现象.雄虫主要经历卵、1~2龄若虫、预蛹、蛹、雄成虫阶段...  相似文献   
96.
植物营养学研究近年来在植物养分高效分子机理、植物-微生物互作、根际互作与微生态调控、农田养分管理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进展。然而,当前如何协调粮食安全、资源高效和环境可持续性仍面临巨大挑战。针对这一重大问题,本文提出"根际生命共同体(Rhizobiont)"学术思路,围绕"根际互作与养分高效"这一重大科学命题,构建"植物-根系-根际-菌丝际-土体及其微生物"根际生命共同体理论体系,突破植物-微生物、微生物-微生物关键界面互作机制,阐明根际生命共同体结构、功能及其在养分活化、吸收与利用中的作用机制,建立共同体多界面互作增效的生物学调控新途径,开辟植物-土壤-微生物交叉创新领域,根际生命共同体理论创新有助于破解粮食安全、资源高效、环境保护多目标协同的难题,支撑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文章指出了根际生命共同体与养分高效研究的重点方向与内容,尤其是深入揭示和调控植物第二基因组——微生物组的作用正成为农业科学的研究前沿。  相似文献   
97.
[目的] 对四川省植被变化规律及影响因子进行分析,为该地区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基于2000—2020年四川省MODIS-NDVI数据集,统计研究区2000—2020年植被覆盖度(FVC),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以及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 ①四川省FVC变化趋于稳定,其多年FVC均值在0.50左右。②在空间尺度上,FVC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异质性,东部FVC高于西部,且从西北向东南方向呈现依次递增的空间分布格局。③四川省高植被覆盖度区域面积比例达到70%左右,其总体植被状况较好,且总体存在缓慢增长的迹象。④研究区内FVC变化与气温、降水正负相关关系并存且面积比例接近。⑤四川省FVC变化的驱动力主要为非气候因子,以气候因子为驱动的区域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1.17%。[结论] 四川省地形地貌复杂,气候条件好,植被生长旺盛,多年来FVC较为稳定,维护了长江中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四川省未来应着重关注人类活动因子,积极构建长江中上游生态屏障。  相似文献   
98.
栖霞市苹果园氮磷养分平衡及环境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栖霞市是中国最主要的苹果产区之一,近年来果园单位面积养分的大量投入造成了区域氮、磷元素的过量富集,进而对当地的土壤、水资源、大气等环境要素造成一定的污染。因此,了解苹果主产区施肥现状,并科学评价其环境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栖霞市为研究区域,通过实地调研、田间试验、室内模拟等方法,分析了苹果园氮磷养分的输入量及输出量,进而构建养分平衡模型,对区域环境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2018年栖霞市苹果园养分投入量为:有机质5360.28 kg/hm^2,N 545 kg/hm^2,P2O5568.76 kg/hm^2,K2O 712.57 kg/hm^2;2)氮素的气态损失、果实及枝条带走量各占输入总量的6.49%、24.34%、3.12%,盈余率达66.04%(402.97 kg/hm^2);磷素被果实和枝条带走量分别占输入总量的12.33%和2.55%,盈余率达85.12%(484.75 kg/hm^2);栖霞市氮、磷盈余量均超出环境安全的阈值,分别属于中风险和高风险范围。因此,在保证果园产量与品质的前提下,适当减少化肥使用量、逐步建立水肥一体化的果园施肥模式、提升果农科学的管理经验,应成为果园可持续发展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99.
[目的]揭示台湾省陆地植被生态系统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趋势及其响应程度,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台湾省1998—2018年SPOT/VEGETATION NDVI卫星遥感数据、气象及DEM数据,结合相关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等数理统计方法,对气候变化下的台湾省植被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变化趋势及区域响应进行了分析。[结果] 1998—2018年台湾省植被NDVI均值增长率为5.09%;台湾省不同高程范围所占的面积比例差异较大,500 m区域的面积比例高达52.49%,3 600 m区域的面积比例仅为0.01%,且NDVI均呈现较低值,分别为0.72和0.73;1998—2018年台湾省海拔除3 600 m外,其他海拔高程范围NDVI均值增长明显(p0.001);在500~3 600 m高程范围内,NDVI年均值与气温、降雨相关关系显著(p0.05)。[结论]海拔越高,植被生长状况对降雨的变化较气温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00.
温度影响下的稻纵卷叶螟实验种群动态的系统动力学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度是影响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发育、存活和繁殖的关键生态因子之一。研究温度与稻纵卷叶螟种群数量变动的关系,可为害虫种群的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根据稻纵卷叶螟在不同温度处理下(19.0℃,22.0℃,25.0℃,28.0℃,31.0℃)的实验种群生命表,利用系统动力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构建仿真模型,对稻纵卷叶螟实验种群的数量动态进行了模拟,在此基础上预测成虫的产卵量,并通过敏感性分析确定了成虫产卵的最适温度。结果显示,在初始卵量均为100标准粒的情况下,温度过高(〉25.0℃)不利于稻纵卷叶螟实验种群低龄幼虫的生存和发育,温度过低或过高均不利于实验种群后期的发育和繁殖;随着温度的上升,稻纵卷叶螟的存活率和生殖力迅速提高,温度为25.0℃时世代存活率、次代产卵量达到最高值,分别为19.67%和1488.4头;稻纵卷叶螟成虫的最高产卵量出现在24.9℃。研究表明了系统动力学模型在害虫种群发育动态及预测方面有着良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