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3篇
林业   10篇
农学   21篇
基础科学   12篇
  26篇
综合类   31篇
农作物   3篇
水产渔业   7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滇中不同植物群落土壤养分及其计量比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洛琪  付登高  吴晓妮  朱安琪  徐子萱 《土壤》2020,52(6):1248-1255
为了研究不同植物群落土壤养分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养分计量比特征,选择滇中高原五种典型植物群落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旱、雨季不同营养元素及其计量比在土壤不同深度中的分布特征,并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探讨了不同群落的土壤综合肥力及其改良效应。结果表明:(1)在空间尺度上,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全钾含量则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增加,而磷含量在土壤剖面中相对保持稳定;除全钾含量外,植物群落对上层土壤的改良效益较高,导致土壤表层土壤养分明显高于中下层;(2)在时间尺度上,除常绿阔叶林雨季肥力略有下降外,其它4种群落雨季的综合肥力均比旱季有所增加。总体看来,常绿阔叶林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改良效益最高,而云南松林对土壤养分的改良效益最低;(3)不同植物群落上层土壤C:N、C:P和N:P总体上高于中层与下层土壤,雨季植物群落除桉树林外土壤C:N小于旱季,雨季土壤C:P、N:P总体上高于旱季;土壤养分化学计量比结果表明土壤氮、磷养分是限制植物群落发展的主要限制因子。因此,从不同群落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及其生态水文过程上差异的角度出发,建议在滇中脆弱区的生态修复过程中,尽量控制桉树林的种植面积,并对云南松林进行抚育增加阔叶树种的比例,以此增加植物群落对土壤养分的改善效益,进而减少水土流失的风险。为当地树种的选择,从土壤养分变化的角度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2.
燕麦与箭筈豌豆不同混播比例对生物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燕麦与箭筈豌豆不同混播模式的增产效应。在农业部兰州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对一年生牧草燕麦和箭筈豌豆进行了混播试验。结果表明:丹麦444燕麦50%和333/A春箭筈豌豆50%的混播处理,地上生物量、种子产量及0~50 cm的地上生物量均最高,分别为22193.33 kg/hm2、4776.67 kg/hm2和11792.90 kg/hm2,且与其他混播处理的差异显著(P<0.05)。该混播模式具有较好的协同效应,可在黄土高原及类似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3.
砂石-筛网组合过滤器结构优化与性能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充分了解灌溉用砂石过滤器和筛网过滤器组成的二级过滤系统的内部流场情况,利用Pro/Engineer软件进行三维造型,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技术,应用数值模拟采用RNG k-ε湍流模型结合多孔介质模型对过滤器内部流场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方案,在优化的基础上设计新型一体式过滤器并对其进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RNG k-ε湍流模型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可用于流场分析和结构优化。组合过滤系统按传统分体式布置时,由于连接管道和筛网过滤器外壳等影响,会产生较大水头损失,且筛网过滤器部分由于结构复杂造成环流与漩涡,导致流场不稳,过滤时流速分布不均。针对传统组合过滤系统流场的不足,提出将滤网融入砂石罐体的一体式优化布置方案,改善了布置的复杂度;通过流场分析发现可减小38.5%的水头损失,且由于罐体空间较大对水流扰动较小,所以内部流场稳定;过滤时流速分布更均匀,因此对滤网的利用也更加合理充分,延长了滤网使用寿命。通过两次性能测试对比分析可知,砂石-筛网组合一体式过滤器能有效减小水头损失,并且在含沙水条件下流量减小20%时能多运行20 min左右,表明一体式过滤器水力性能更优且能提高灌溉效率。  相似文献   
34.
[目的]本着综合监管要完善机制、强化手段、严格追责的基本目标,提出一套基于侵蚀因子显性变化的区域水蚀动态监管方法,为制定精准的监督执法、检查、督导和违法违规查处的政策提供有效的方法支撑和精细的数据支持。[方法]在全面分析当前水土流失监管主要工作进展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基于高分遥感影像、水土保持治理工程和生产建设项目前期设计资料等高空间精度、高现势性的数据,以土壤侵蚀地块为单元,精细识别侵蚀因子发生显性变化的对象,科学计算水土流失强度和面积的变化,查清引起变化的原因。[结果]侵蚀因子显性变化是指区域内某种或几种土壤侵蚀因子在局部发生变化,并呈现出显著的可被识别、可被监视的明确特征;显性变化集中体现在地块的地表坡度、土地利用类型、水土保持措施、植被覆盖度等变化。[结论]基于侵蚀因子显性变化的水土流失动态监管的技术和方法,尤其适用于年际间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及其后续的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35.
Ren  Jing  Zhao  Zixuan  Ali  Amjad  Guan  Weidou  Xiao  Ran  Wang  Jim J.  Ma  Sirui  Guo  Di  Zhou  Baoyue  Zhang  Zengqiang  Li  Ronghua 《Journal of Soils and Sediments》2020,20(8):3041-3052
Journal of Soils and Sediments - Biochar has been used as an amendment to immobilize toxic metals (TMs) and increase nutrient content in the contaminated soil. In this study, Ca(H2PO4)2-engineered...  相似文献   
36.
为了研究滇池流域磷矿山区不同生活型优势植物叶片和土壤的养分含量及其计量比特征,选取流域内磷矿退化山区内4种常见优势植物(马桑、云南松、蔗茅和紫茎泽兰)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植物叶片及土壤的C、N、P含量.结果表明:云南松影响下的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最高,分别为22.42 g/kg、1.85 g/kg、140...  相似文献   
37.
重度火烧对兴安落叶松林群落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重度火烧对兴安落叶松林群落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为探索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提供依据。[方法]以内蒙古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林重度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取样的方法对群落中植被进行调查,分析比较不同恢复年份后兴安落叶松林群落各层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的差异。[结果]不同恢复年份后群落各层α多样性指数总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的趋势。群落物种总数随着恢复时间的推移呈逐渐增多的趋势,这种变化趋势主要出现在草灌层内。群落草本层物种数除1996S(12种)以外(S表示重度火烧迹地,1996S为1996年重度火烧迹地,下同),其他3个恢复年份2012年(4种)、2009年(7种)、2003年(7种)均小于对照(CK,未过火区)(8种),而群落灌木层物种数除2003年(2种)与对照(2种)相当,其他3个恢复年份2012年(4种)、2009年(7种)、2003年(7种)均大于对照。[结论]总体来看,重度火干扰有利于植被的更新与演替。  相似文献   
38.
39.
罗勒烯作为一种植物通讯信号分子可以诱导植物的整体防御反应,但是目前对β-罗勒烯信号传导途径上的关键组分并不清楚。为了找到β-罗勒烯信号传导途径关键基因的突变体,本研究采用正向遗传学的方法,以带有PDF1.2pro::Luciferase和PR1pro::Luciferase表达框的转基因拟南芥为背景材料(M0),选用0.2%(v/v)EMS浓度构建了诱变群体,通过荧光素酶-荧光素活体荧光成像系统检测荧光表型来筛选突变体,成功筛选出了经β-罗勒烯诱导不发荧光的PDF1.2pro::Luciferase突变体植株(Ef)12株和PR1pro::Luciferase突变体植株(E1)10株,并在M2代确定了稳定不发荧光的表型。M3代检测β-罗勒烯信号途径下游基因PDF1.2与PR1的表达,以及测序验证突变体植株PDF1.2pro::Luciferase和PR1pro::Luciferase表达框的完整性,最后确认获得了与β-罗勒烯信号传导途径相关的可靠突变体的Ef材料为8株,E1材料为3株,为进一步探明β-罗勒烯信号传导途径的关键组分及其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0.
In the experiment, the denitrifying phosphorus removing bacteria (DPB) was cultivated by high phosphorus and low carbon source influent. It was cultivated successfully by the 2 stage mode for about 100 d. The first stage was about 40 d, which was with the mode of anaerobic/aerobic to enrich the phosphorus accumulating organisms (PAOs). The maximum amounts of the phosphorus release, phosphorus uptake and phosphorus removal were 77.2 mg/L, 89.4 mg/L and 250 mg/L respectively. The second stage was 60 d, which was with the mode of anaerobic/anoxic/aerobic. In this stage, the ratio of denitrifying phosphorus uptake amount to the total phosphorus uptake amount had an ascending tendency. The cultivation of nitrifying activated sludge was about 100 d, with the 50 mg/L ammonia removal amount and more than 98.5% ammonia removal efficiency. Nitrification rate fitted zero order kinetic equation, and the specific nitrification rate constant was 0.002 4 h-1. Phosphorus uptake rates fitted first order absorption kinetic equation. The uptake rate constants under aerobic and anoxic conditions were 0.377 and 0.740 L/(g·h-1). The cultivated DPB sludge and nitrifying activated sludge were used in an anaerobic/anoxic/nitrification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A 2N-SBR) process to remove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When the concentrations of influent COD, ammonia and phosphorus were 188.0 mg/L, 54.8 mg/L and 725 mg/L, the removal efficiencies of COD, ammonia and phosphorus were 935%, 76.7% and 94.1%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