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73篇
  免费   426篇
  国内免费   25篇
林业   299篇
农学   54篇
基础科学   61篇
  984篇
综合类   1594篇
农作物   26篇
水产渔业   9篇
畜牧兽医   148篇
园艺   12篇
植物保护   37篇
  2023年   277篇
  2022年   330篇
  2021年   193篇
  2020年   204篇
  2019年   98篇
  2018年   147篇
  2017年   75篇
  2016年   204篇
  2015年   313篇
  2014年   408篇
  2013年   15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12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108篇
  1994年   14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5篇
  1975年   4篇
  1974年   4篇
  1970年   4篇
  1969年   3篇
  1967年   5篇
  1966年   5篇
  196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2 毫秒
51.
以油棕叶梗为原材料、酚醛树脂为胶黏剂,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重组方材密度、施胶量、热压时间和热压温度对油棕叶梗重组方材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对油棕叶梗重组方材性能的影响较大,密度和施胶量越大,重组方材力学性能越好;热压温度和热压时间对油棕叶梗重组方材性能的影响比较复杂。综合考虑确定油棕叶梗重组方材的较优制备工艺条件为:密度0.7 g/cm3,施胶量12%,热压温度180℃,热压时间40 min;较优工艺条件下油棕叶梗重组方材的弹性模量为7 185 MPa,静曲强度为68.7 MPa,顺纹抗压强度为35 MPa,内结合强度为0.21 MPa。密度为0.7 g/cm3的油棕叶梗重组方材的弹性模量、静曲强度、顺纹抗压强度高于了杉木的性能。  相似文献   
52.
花椒叶黄酮含量的变化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分析测定了狮子头、美凤椒、秦安1号花椒叶片5-9月总黄酮含量。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花椒叶片总黄酮含量存在差异(P<0.05),表现出狮子头>美凤椒>秦安1号。花椒叶总黄酮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P<0.05)。在生长季,6-8月总黄酮含量较高,狮子头、美凤椒和秦安1号平均含量分别为18.02、15.35、12.06 mg·g-1。同时,花椒叶总黄酮含量与日照百分率、降水量和空气湿度相关显著(P<0.05),与当月的日照百分率呈负相关,与上月的降水量和当月的空气湿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3.
干旱是中国西北荒漠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之一,干旱对植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及分布等产生重要的影响。红砂是广泛分布在我国温带荒漠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优势种和主要建群种之一,对多种环境胁迫尤其是干旱胁迫具有极强的耐受性。因此,研究红砂对不同水分生境的响应及适应机理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对不同水分条件自然生境中(小红山地区和长流水地区)的红砂叶片形态、表皮微形态及超微结构进行分析,揭示红砂适应干旱胁迫的叶片形态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随着生境中土壤含水量的降低,红砂叶片厚度增大,叶面积及气孔开度减小,角质层增厚,从而降低植物蒸散过程中体内水分的散失。表皮细胞面积减小,表皮细胞密度增大,细胞壁增厚,增加了表皮细胞弹性,有助于降低干旱胁迫下植物失水造成的机械损伤。与此同时,栅栏组织增厚,且细胞排列更加致密,海绵组织的厚度减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叶片的光合作用进行。因此,红砂叶片的形态结构特点使其对干旱具有极强的耐受性。研究揭示了荒漠植物红砂的叶片形态结构对不同水分条件的响应,为理解荒漠植物对水分限制的响应机制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54.
郭树江    王飞    张卫星  王方琳    韩福贵    张裕年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0,35(5):41-46
对民勤4种主要灌木植物叶片/同化枝δ13C测定,研究不同荒漠灌木植物叶片/同化枝δ13C差异及其季节变化,并探讨植物叶片/同化枝δ13C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4种灌木植物叶片/同化枝δ13C值不同月份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除梭梭外,其他3种植物δ13C值生长初期(5月)>生长中后期(6-10月)。4 种灌木植物叶片/同化枝δ13C值种间差异在5-10月都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沙拐枣>梭梭>柠条锦鸡儿>白刺。2)4种主要灌木植物叶片/同化枝δ13C值受到物种、月份、物种×月份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但受物种的影响最大。3)4种灌木植物叶片/同化枝δ13C值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因其物种而异;影响梭梭、沙拐枣、白刺、柠条锦鸡儿叶片/同化枝δ13C值的主要气象因子分别是平均气温、相对湿度、蒸发量。  相似文献   
55.
为探索抗旱灌木光合作用效率对土壤水分的响应特征与阈值效应,以沂蒙山区优势灌木金银花为材料布设盆栽模拟试验,通过人工灌水与植物自然耗水的方法进行控水处理,在不同水分梯度下测定分析了金银花的光合作用参数,并对土壤水分有效性进行了分级。结果表明:1)金银花叶片净光合速率(Pn)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对土壤相对含水量(RSWC)具有明显的阈值响应规律,当RSWC分别为79.59%和47.43%时,金银花Pn、WUE达到最大值。当RSWC=29.71%时,制约光合效率的主要因子由气孔限制转为非气孔限制。2)确定了金银花光合作用的5个特征水分阈值:Pn水分补偿点、Pn水分均值点、Pn水分饱和点、WUE水分均值点和WUE水分高效点。同时,将金银花的土壤水分有效性划分了5个等级:高产高效水、高产中效水、中产高效水、低产低效水和无产无效水。3)田间水分管理时,为维持金银花较高的光合作用水平,应维持的土壤水分范围为:42.38%≤RSWC≤96.05%,避免土壤水分低于29.71%。研究结果可为沂蒙山区干旱逆境下金银花的风险诊断和田间水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6.
通过对5年生杉木6×6全双列杂交(Griffing Ⅲ)试验林的调查与分析,研究杉木若干性状的遗传与变异规律,并筛选决定理想株型的重要树冠结构因子,为杂交育种和杉木理想株型无性系选育提供科学依据。运用转化分析法来处理不平衡试验数据,结合配合力分析法、相关分析法和通径分析法,研究杉木遗传变异、基因作用方式和重要树冠因子的选择。通过对杉木若干性状进行研究,获得了不同性状遗传变异大小。结果表明,杉木材积、枝下高和饱满度等性状具有中度遗传变性,树高、胸径具有窄的遗传变异性,同时杉木改良性状具有中度以上的遗传力,因此杉木生长形质性状宜采用连续多世代改良;在杉木生长、形质性状和树冠结构性状中,12个研究性状有8个重要性状的基因作用方式以非加性遗传基因效应为主,杉木高世代育种亲本是多世代与高强度选择的产物,杂合体居多,杉木的多性状、高世代遗传改良以杂交育种为主;生长、形质和树冠结构性状间具有明显的遗传相关性,通径分析揭示:决定杉木理想株型育种中重要树冠结构性状是冠形率和树冠表面积大小。由此可见:杉木多性状、多世代连续改良以杂交育种为主,杉木无性系理想株型选择时,应注重冠形率和树冠表面积的作用。  相似文献   
57.
自然保护区内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不可避免地会对动物生境产生影响,造成动物死亡率提升。动物通道的设置是改善由道路建设引起的生境破碎化的有效途径,而正确选择动物通道的位置才能使其真正发挥作用。以福建省将乐县龙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对象,选取对林区生境影响较大的6种环境因子:树种类型、树种平均年龄、胸径、坡度、海拔以及郁闭度,使用层次分析法(AHP)进行权重分析,相对权重依次为0.296、0.235、0.163、0.085、0.076、0.145。将因子进行叠加构建出生境适宜性指数(HSI)评价模型,并对研究区的生境适宜性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采用ArcGIS的水文分析模块模拟动物潜在的活动路径与道路叠加,从而确定合适的动物通道位置。结果表明,HSI较高的区域多集中在自然保护区中部高海拔地区与缓坡地带,植被主要以天然阔叶林为主,树种的平均年龄大,覆盖面积广,郁闭度高,能够为大中型的走兽提供较好的觅食、隐蔽、繁殖场所,结合量化出的动物活动路径,得到2处动物通道的理想位置。此经HSI模型模拟出的路线只能是一种大概率情况,所建议的通道建设完成后,还需进行持续的野生动物利用情况监测,以评估通道的有效性,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造设计,直到野生动物通道的利用效果良好。对于所得到的动物活动路径,不仅可以为动物通道选址提供参考,也可为动物迁移廊道修正、林区择伐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8.
以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的楸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不同栽培模式和立地条件下楸树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1)由于林分密度和土壤性质的差别,农林间作条件下楸树的生长情况显著优于非农林间作;2)低密度条件下楸树的生长情况更好,但高密度条件下楸树的每公顷蓄积量更高;3)在进行非农林间作的30年生楸树林中,缓坡条件下的树高和胸径比陡坡分别增长了31.30%和40.48%,下坡位条件下的树高和胸径比上坡位分别增长了22.52%和25.97%,不同坡向条件下的树高和胸径无明显差异;4)土壤中的养分含量(有机质、全N、全P、碱解N和有效P)是促进楸树生长的关键因子,按贡献率大小排序为:有效P、碱解N>全N、全P>有机质。所以,在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及周边地区进行楸树栽培时,应选择农林间作(低密度)+非农林间作(高密度+缓坡+下坡位)的方式。  相似文献   
59.
李易珺    杨自辉      郭树江    王强强    王多泽    王飞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0,35(5):62-67
以石羊河流域下游青土湖干涸湖底人工梭梭林和白刺灌丛沙包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2种植物群落5种立地条件土壤粒径分布和分形特征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揭示了湖底2种典型植物群落土壤粒度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固沙植被0~10 cm土壤颗粒以细砂粒为主,没有粗砂粒,其中白刺灌丛沙包表层极细砂含量、土壤颗粒物分形维数较梭梭林和对照区高。2)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各粒级颗粒百分含量的关系差异较大,分形维数与黏粒、极细砂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细砂、中砂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但是与粉粒含量关系不显著。土壤颗粒分形维数越大,土壤所含的细粒物质越多。3)土壤分形维数D值、黏粒、粉粒含量与有机质(SOM)、全N(TN)呈正相关性,土壤颗粒物的分形维数越大、土壤黏粒、粉粒含量越高,则土壤有机质、全N含量越高。综合分析,固定白刺灌丛表层土壤沙化程度相对较低,其他类型风蚀严重,因此,应积极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开展生态修复防治风蚀和盐尘暴的发生。  相似文献   
60.
为研究农作物白菜型油菜生长过程对核桃凋落叶化感作用的生理响应,采用盆栽试验,通过设置空白对照CK(不添加凋落叶)和3个凋落叶添加剂量水平:L60(60 g·盆-1)、L120(120 g·盆-1)和L180(180 g·盆-1),测定盆栽油菜生长中后期的营养生长、生殖生长及生理响应相关指标。结果表明:1)核桃凋落叶分解对油菜中期营养生长(地径、株高)有显著抑制,在后期得到明显减弱,可仍对后期油菜生殖生长(开花性状、结实性状和产量)产生抑制影响;但这种抑制效应不会影响油菜结实种子的萌发。2)油菜生长中期(100 d),随核桃凋落叶剂量增大,油菜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逐步增强,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无显著变化;丙二醛(MDA)含量仅在L180处理下显著>CK(P<0.05),可溶性糖(SS)含量逐步增加,而可溶性蛋白(SP)含量呈逐步下降;到油菜生长后期(140 d)时,各处理下油菜POD、CAT的活性和SS、SP的含量均逐步下降,MDA含量均显著P<0.05)。3)各核桃凋落叶处理对油菜叶片各类叶绿素均有明显抑制作用,随凋落叶添加量增加,油菜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胞间CO2浓度(Ci)呈先降后增的趋势。综上所述,核桃凋落叶经土壤分解对油菜中后期生长造成强烈的化感胁迫,其主要通过对油菜的细胞膜造成过氧化伤害,使叶绿素合成受到抑制,光合作用受到影响,进而妨碍其生长及产量品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