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2篇
  1篇
综合类   78篇
农作物   6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2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马蹄金白绢病发生规律及化学防治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系统调查方法和室内外防治试验法对马蹄金白绢病进行研究,结果表明,8月上旬-9月上中旬是马蹄金白绢病发病的高峰期.9月中下旬以后,随着温度的降低,病情指数缓慢下降.通过主成分分析,把6个气象因子转化为3个综合因子,且反映原来因子的信息,彼此之间互不相关.建立了发病普遍率与病情严重度之间的定量关系.4种常用杀菌剂对马蹄金白绢病菌的菌丝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代森锰锌毒力最强,防治效果最优.用9种聚集度指数的方法测定了,马蹄金白绢病在草坪间的分布型,结果表明,均呈聚集分布,其分布的基本成分为疏松个体群,数量为2400株,抽样以8~13点为宜.  相似文献   
32.
33.
针对目前小麦白粉病流行动态研究中存在的影响因子单一、预测结果有误报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GAHP的小麦白粉病流行动态预测方法。该方法引入影响白粉病发生的多源因素,采用AHP算法定性分析影响因子和预测方案并定量计算出权重大小,同时聚类分析群组中各专家权重值,最后加权求和得出白粉病的流行动态。通过对2012年淮北地区小麦白粉病流行动态进行实例验证,对比发布的预测结果,结果准确,证明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较好。  相似文献   
34.
水稻恶苗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别从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病原菌的抗药性、品种抗性、病害发生规律、影响因子、致病生理生化以及防治药剂的筛选等方面综述了水稻恶苗病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5.
从上海郊区的西甜瓜种植棚取样,包括4个区6种土壤类型,即黄泥、青紫泥、青黄泥、黄小粉土、潮沙泥和沟干泥。结果表明,仅在青黄泥、青紫泥和黄小粉土中发现植物寄生性线虫,其中滑刃线虫在3种土壤中都有分布,且所占比例较高;对植物危害性较大的螺旋线虫和根结线虫,只在黄小粉土中有分布,所占总线虫量的比例都低于2%;青黄泥、黄泥和潮沙泥中线虫数较少,黄小粉土中线虫数相对较高;线虫的季节性波动有2个高峰期,分别为4~6和5~7月,且后一个高峰期比前一个要高;作物换茬轮作方式不仅可大幅降低线虫量,而且可抑制高峰期的出现;高温对线虫生长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土壤含水量低有利于线虫生长。  相似文献   
36.
选取来自不同地区的57个单孢菌株进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初步表明:目前安徽省稻瘟病菌优势种群为ZB种群,ZB13和ZB15为优势小种;优势小种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情况基本一致;优势小种在不同的水稻品种上出现的频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不同地区相同品种上分离到的稻瘟菌种群和小种组成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37.
氮肥,密度对水稻产量及纹枯病,褐飞虱发生程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研究发安徽省沿淮,淮北水稻生产的主要因子(施氮量,栽插密度)对产量,纹枯病和褐飞虱发生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施N:纯75-270kg/hm^2,密度:常规稻15-37.5万穴/hm^2,杂交稻10.5-28.5万穴/hm^2)密度对产量的影响大于氮量;氮肥对纹枯病,褐飞虱发生程度的影响大于密度。根据试验结果综合分析认为,沿淮,淮北稻区,合理的氮肥,密度组配为:常规稻纯N192kg/h  相似文献   
38.
【目的】核孔蛋白Nup42在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以及mRNA加工运输等生物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分析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中核孔蛋白基因FgNup42在病原菌生长发育、逆境胁迫、致病和产毒等生物学过程中的功能。【方法】通过融合PCR(double-joint PCR)和酵母空隙修复(gap repair)技术分别构建FgNup42基因敲除和回补载体,再利用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的方法获得基因敲除突变体ΔFgNup42和回补体ΔFgNup42-C。观察测定基因敲除突变体ΔFgNup42在营养生长、无性繁殖和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变化,同时测定突变体ΔFgNup42对渗透、杀菌剂以及细胞壁胁迫因子的敏感性。将突变体ΔFgNup42进行田间麦穗和室内玉米花丝接种试验明确其致病力情况。通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检测ΔFgNup42的产毒能力,同时利用qRT-PCR比较分析参与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生物合成的7个TRI在野生型PH-1和基因敲除突变体ΔFgNup42中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型测定发现,基因敲除突变体ΔFgNup42的生长速率只有野生型PH-1的50%,菌落边缘菌丝分枝变多且致密。显微观察分生孢子形成情况,发现敲除突变体ΔFgNup42相较野生型PH-1分生孢子产量降低了85.45%,并且隔膜数在0—2的分生孢子比例明显增多。有性生殖诱导结果显示ΔFgNup42的有性生殖能力增强,较野生型产生了更多的子囊壳。突变体ΔFgNup42对渗透胁迫因子NaCl和KCl,细胞壁胁迫因子刚果红,以及杀菌剂戊唑醇和氰烯菌酯的敏感性减弱。致病力分析发现敲除基因FgNup42后菌体在麦穗和玉米花丝上的致病力严重降低。此外,与野生型相比,ΔFgNup42中毒素DON、3ADON和15ADON的合成量明显减少。【结论】核孔蛋白基因FgNup42在禾谷镰孢生长发育、抵御逆境以及致病和产毒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9.
在连作早稻上喷施井岗霉素防治纹枯病(Rhizoctonia solani),其控病效果与施药时病情基数(x)、控病时间(T)有关。早稻纹枯病的施药次数以一至二次为宜,施药适期为孕穗(剑叶展开)至灌浆期,一次施药的适期为孕穗至抽穗期,控病效果为0.63—0.74;两次施药(间隔10天)的适期为孕穗至灌浆期,控病效果为0.86—0.93。  相似文献   
40.
近年来,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BSDV)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RBSDV)在安徽各稻区危害日益严重,生产上仅凭症状难以区分2种病毒。本研究建立的RT-PCR方法可以实现一次性检测和鉴定RBSDV和SRBSDV 2种病毒,根据RBSDV和SRBSDV S9保守序列设计3个引物,不仅可以从单独感染RBSDV或SRBSDV的水稻样本中分别扩增出1条大小不同的特异性条带,而且还可以从感染RBSDV和SRBSDV的混合水稻样本中一次性扩增出2条大小不同的特异性条带。从安徽省庐江县、郎溪县、怀宁县和宣州市4个地区水稻田采集表现明显矮缩病症状的水稻样本,RT-PCR检测结果表明,庐江和郎溪水稻样本受到RBSDV侵染,怀宁和宣州水稻样本受到SRBSDV侵染。选取庐江县、郎溪县、怀宁县和宣州市各1个水稻样本,利用RT-PCR扩增出特异性条带,再分别克隆和测序。序列分析表明,庐江、郎溪2个样本的核苷酸序列与RBSDV-Shandong和RBSDV-Zhjr S9部分片段序列相似性高达99.3%~99.8%,且与RBSDV的亲缘关系最近,说明庐江和郎溪样本感染的病毒是RBSDV的2个分离物;怀宁、宣州2个样本的核苷酸序列与SRBSDV-Shangdong和RBSDV-2 S9部分片段序列相似性高达99.5%,且与SRBSDV亲缘关系最近,说明怀宁和宣州样本感染的病毒是SRBSDV的2个分离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