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3篇
林业   10篇
农学   23篇
基础科学   2篇
  6篇
综合类   51篇
农作物   15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1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81.
为开发与野生二粒小麦抗条锈病基因YrH52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并为该基因的克隆及应用奠定基础,运用RGA (Resistance gene analog) 分子标记法,以 YrH52定位作图F2群体形成的F4抗性和感病基因池(Gene pool)及其亲本(抗病材料H52与感病材料Ldn)进行多态性筛选分析,共获得17个RGA分子标记。使用已有的遗传图并进行MultiPoint分析,构建了由与抗性(H)和感病(L) 两个亲本对应的显性位点组成的两个遗传图,即H遗传图和L遗传图。在H图中, YrH52与10个RGA标记,即 X_uhw3, X_uhw17, X_uhw18, X_uhw23, X_uhw36, X_uhw38, X_uhw46, X_uhw59, X_uhw62 X_uhw73 紧密连锁, 其中 X_uhw23 标记为共显性分子标记,连锁距离为1.0 cM。在L图中,发现 X_uhw57, X_uhw68, X_uhw189, X_uhw192及其 X_uhw23 YrH52 相聚成簇(Cluster)。本研究结果说明RGA分子标记结合集群分离分析法 (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BSA)是一种快速开发与小麦抗病基因紧密连锁标记的有效方法,对小麦抗条锈病分子育种和抗病基因的克隆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2.
不同生态条件下大麦品种的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引自黑龙江、四川和河南等地的13份大麦品种材料进行试种,观察这些大麦在黔中地区自然生态条件下和盆栽条件下的生长发育特性和农艺性状表现。结果显示,所有参试品种材料都能完成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在大麦物候期和主要农艺性状上,不同品种材料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方差分析均达极显著水平(p<0.000 1)。在供试大麦的产量构成上,13份材料中其千粒重超过50 g的有一半以上,仅3份材料的千粒重不足45 g。同时,播期、栽培方式和环境条件等对引种大麦生长的影响极显著,物候期与农艺性状以及农艺性状间存在显著斯皮尔曼秩相关性。综合分析表明,在黔中生态气候条件下,13份省外大麦品种材料均能正常生长,且具有良好的生态适应性,从而为进一步筛选出综合性状优良的大麦品种,培育能适应在贵州种植的大麦新品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3.
以关帝山2种不同植被恢复措施的林地[人工种植的华北落叶松林(LYS)和自然演替的针阔混交林(ZKHJ)]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土壤全碳与全氮的空间变异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计算了各变量在不同置信水平与估计精度下的最佳采样数量。结果表明:① 2种植被恢复类型土壤全碳和全氮含量差异显著,ZKHJ土壤全碳和全氮含量比LYS的分别高1.00%和0.07%;ZKHJ土壤全碳和全氮的空间变异系数比LYS的分别高17.22%和7.70%。②土壤水分对2种植被类型土壤全碳和全氮空间分布的影响大于土壤温度的影响。③ 2种植被类型土壤全碳和全氮都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随机因素引起的异质性较小,空间异质性的变化主要由结构因素引起的。④在同一置信水平和估计精度下,ZKHJ需要的必要采样数量比LYS的多;随着置信水平和估计精度的减低,2种植被恢复类型的合理取样数目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84.
起源地生态地理因素对野生二棱大麦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起源地生态地理因素对野生二棱大麦物候期及农艺性状的影响,采用斯皮尔曼秩相关性(Spearman’s Rho Correla-tion)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s)方法,研究了起源地生态地理因素对以色列6个群体16个生态型野生二棱大麦的物候期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粒重与起源地的14个生态地理因素中的8个因素有显著相关性(P0.05),生长期、旗叶面积、株高、穗长、芒长和每穗小穗数分别与纬度、年平均降雨量、年平均湿度和年平均蒸发量等因素有显著相关性(P0.05);生态地理因素中的水分、温度和地理因素对野生二棱大麦的11个物候期及农艺性状起关键影响作用。说明,野生二棱大麦物候期及农艺性状差异实质是其长期与环境相互作用,在自然选择压力下进化形成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85.
九份国内啤酒大麦品种在黔中种植的综合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引自我国主要大麦种植区9份啤酒大麦品种在黔中的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抗倒伏性、抗病性等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显示:参试的9份大麦品种均能正常生长,但其生育期、各主要农艺性状等表现型均存在明显的差异;在产量构成中,千粒重大于42克以上的啤酒大麦材料有6份,且所有参试材料的穗粒数均有增加的趋势;物候期与农艺性状,以及农艺性状相互间存在显著的斯皮尔曼秩相关性.综合分析表明:云啤2号、浙秀12、鄂32380、扬农啤5号、苏啤4号和盐城01094等6份啤酒大麦品种能适应黔中地区的生态气候条件,这些良好的生态适应性及物候性状的差异,可为进一步筛选出适宜在黔不同生态区种植啤酒大麦的优异农艺性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6.
本文主要研究了藏北高原西藏蒿草沼泽化草甸退化演替变化规律,探讨了草地演替过程中植被盖度、高度、产草量、植物种类等变化情况,研究表明,随着西藏蒿草沼泽化草甸退化演替加剧,草层高度、草产量、植被盖度等随之下降;植物种类从多到少依次为:轻度退化>中度退化>未退化>重度退化>极度退化;建议根据不同退化程度采取不同的生态恢复手段.  相似文献   
87.
分析了当前农机监理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实际,就如何提升农机监理水平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8.
为了进一步发掘利用高营养物质含量的燕麦籽粒基因和种质资源,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引进的60份栽培型燕麦为研究材料,种植于四川成都金堂县和四川甘孜州康定县两个地点,对收获籽粒的6个营养指标、4个产量指标和7个农艺性状进行测定。通过对不同环境中燕麦各营养成分与农艺性状性状进行显著性差异分析、网络相关性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筛选出高品质基因型XO-1-6、XO-1-12和XO-1-16,高产基因型XO-1-16、XO-1-17和XO-1-19,而且金堂县的籽粒营养高于康定县,籽粒产量及农艺性状总体低于康定县,营养品质与产量呈负相关,与株高呈正相关,与分蘖数呈负相关,说明燕麦的营养成分和产量除了受遗传性质影响外还受环境的制约;可将17个性状综合为5个主成分。本研究为在该地区选育高品质及高产燕麦资源提供研究材料,为燕麦生产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对燕麦品质的遗传改良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9.
为了挖掘利用燕麦籽粒高营养物质含量的基因和种质资源,以引进的意大利78份野生和栽培燕麦为研究材料,种植于四川成都崇州市羊马镇、安徽来安县广大乡汪庄、安徽来安县广大乡红旗组共3个环境并对收获的籽粒总类黄酮、总酚、植酸、无机磷、氨基和可溶性蛋白质6个营养性状的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发现,6个营养性状可分为微量、常量和大量;网络相关性分析表明燕麦籽粒单粒重与各营养性状间均呈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PCA)显示燕麦籽粒总类黄酮、总酚具有特殊性。对3个环境的燕麦籽粒营养成分基因型筛选发现,基因型ITAO2、ITAO3等燕麦籽粒营养组分含量较高,而基因型ITAO6、ITAO11等燕麦籽粒营养组分含量较低。本研究可为燕麦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并且在遗传育种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0.
为探讨起源地生态地理因素对野生二棱大麦营养性状的影响,对源自以色列不同地区9个野生二棱大麦群体的60个生态型材料的籽粒总氮、可溶性蛋白质、总淀粉含量等主要营养成分进行测定。经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相关性网络分析(correlation-based network analysis,CAN)和斯皮尔曼秩相关分析(Spearmanp’s Rho Correlation)等软件分析结果表明,以色列野生二棱大麦在群体、生态型水平和籽粒的主要营养成分均存在明显差异;总氮、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以及单粒重与起源地多个生态地理因素显著相关(P0.05)。因此得出结论,野生二棱大麦是在长期适应起源地生态地理环境的过程中,在自然选择压力下形成了其特有的营养性状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