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8篇
水产渔业   4篇
  2024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观察了在实验室内(15.0±0.2) ℃水温条件下培育的重口裂腹鱼仔鱼的形态发育过程.结果显示,初孵仔鱼全长(10.81±0.37) mm,肌节52~58对,多数55对,身体透明,眼褐色,口凹形成,2对鳃弓雏形出现,胸鳍原基突出于居维氏管外的体侧;出膜后第3 d仔鱼在头背部出现黑色素,第6 d时在躯体上部以及肠道和卵黄囊之间分布浓密的黑色素;出膜后第13 d开口摄食,第17 d仔鱼全长达到(15.86±0.43) mm,卵黄吸收完全并彻底依赖于外源性营养;鳔一室和鳔二室出现在出膜后第11 d和24 d;仔鱼全长为(15.79±0.37) mm时尾椎开始上翘;背鳍、臀鳍和腹鳍分别于出膜后第28 d、37 d和70 d形成.卵黄囊体积VY(mm3)与出膜后天数D(days)的最佳关系式为VY=-0.0061D3 0.1935D2-2.3856D 14.489(R2=0.9825);体高、眼径、头长和肛后长与孵出后天数呈明显的幂函数关系,而全长呈显著的二项式生长关系.  相似文献   
12.
鲈鲤人工繁殖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鲈鲤(Percocypris pingi)的全人工繁育技术,2012年对人工驯养的鲈鲤亲鱼进行了4批次共计23组催产试验,在4种不同的催产剂组合中选出催产效果较好的一组,于2013、2015年再次应用,分别进行了6组和10组鲈鲤人工繁殖试验。试验结果显示:催产效果较好的催产剂组合为鲤鱼脑垂体(PG)+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_2)。对所有雌亲鱼采用一次或多次注射,每次注射的催产剂量为PG每千克鱼体质量不超过8 mg,LHRH-A_2每千克鱼体质量不超过12μg。采用2次注射,第一次注射剂量为总剂量的1/8~1/6,余下剂量第二次注射完。在水温17~21℃的条件下,效应时间为12~20 h。结果表明,对养殖条件下的鲈鲤进行人工繁殖是可行的,但亲鱼培育和苗种孵化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