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5篇
农学   26篇
  2篇
综合类   36篇
农作物   16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73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小麦族内几种远缘禾草及其杂交种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0  
采用聚丙烯酰胺垂直板电泳技术对小麦族内的加拿大披碱草,野大麦及其杂种F1和蒙古冰草,航道冰草及其杂种F1BC1的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做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每种植物的POD酶谱可明显分成A,B两区,在B区有2条位点相同的酶带,为亲本的基带,所有供试材料呈现6-9条酶带,亲本与其杂种后代的酶谱表型有一定差异,POD同工酶具有多态性,可作遗传标记用于杂种鉴定和回交后代目标性状植株的检测。加拿大披  相似文献   
132.
为了解19份马铃薯品种资源的遗传差异及亲缘关系,利用筛选出的10对SSR适宜引物对19个供试材料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得到稳定、清晰的SSR条带163个,其中多态性条带143个,其多态性比率占87.73%。19份马铃薯材料间的遗传距离(GD)介于0.2415~0.7048之间,平均GD值为0.4090。以GD值0.66为基准,将19份马铃薯品种分为5类:青薯9号、冀张薯14和冀张薯8号为一类,大百花(2191)、冀张薯5号、中薯19号、雪川1310和华颂11为一类,冀张薯12号、中薯22号和华颂7号为一类,红玫瑰、希森8号、5 p-40和希森6号为一类,中薯10号、中薯18号、华颂34和华颂33为一类。  相似文献   
133.
对11份高丹草新品系(品种)进行了SSR多态性分析.用筛选出的9对SSR适宜引物对高丹草各材料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得到318个多态性位点,多态性位点比率达95.78%.引物Xtxp13及Xtxp67扩增的SSR指纹图谱差异明显,可作为11个高丹草新品系(品种)鉴别的分子依据.11份高丹草材料间的GD值变动在0.4286~0.7226之间,以GD值0.61为基准,可将11份材料分为3类:第一类包括SLCN01、SLCN02、SLCN03、SLCN09、SLCN10和蒙农青饲3号高丹草;第二类包括SLCN04、SLCN05、SLCN06、SLCN08;SLCN07单独为一类.  相似文献   
134.
采用聚丙烯酰胺垂直板电泳技术对蒙古冰草与航道冰草正、反交杂种F1与其染色体加倍植株的POD和EST同工酶酶谱表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分蘖期、抽穗期不同发育阶段,蒙古冰草×航道冰草正交杂种F1、航道冰草×蒙古冰草反交杂种F1及其染色体加倍植株的POD和EST同工酶酶带的数目、位点及强弱均存在一定差异,同工酶酶谱表征可作为正、反交杂种F1与其染色体加倍植株在蛋白质水平相互识别的重要依据;在对不同植物材料鉴定时,从几个不同的生育阶段做同工酶酶谱对比分析,要比单一生育阶段更能反映各材料间酶谱的遗传差异性,提高其鉴定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5.
通过设对照(CK)、有机肥(M)、氮磷肥(NP)、有机肥与氮磷肥配合(M+NP)4个处理的田间试验,研究了施肥对马铃薯(品种为紫花白)钼吸收分配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生育期中,全株钼含量变化在0.73~1.83mg/kg,叶、茎、块茎平均含量依次为3.20、0.98、0.57 mg/kg。随生育进程推进,全株及各器官钼吸收量呈"S"型曲线变化,均可用一元三次方程表达。块茎增长期是全株钼素吸收量最多、吸收速率最快的时期,最大吸收速率出现在出苗后55 d左右;最大吸收量出现在出苗后85 d左右。随着生长中心由茎叶向块茎的转移,钼在体内的分布相应由茎叶向块茎移动,收获期茎叶分布69%,钼的运转率为31%。每生产1000 kg鲜块茎,平均吸收钼0.506 g,消耗系数0.00017。有机肥或氮磷肥配施,均可大幅度提高马铃薯钼含量、吸收速率、吸收量;对促进钼素吸收呈正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36.
高丹草幼苗抗旱和耐盐性的品种间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5%PEG中度干旱胁迫和1.0%、2.0%的NaCl—Na2SO4复盐溶液胁迫下,通过测定细胞膜相对透性、游离脯氨酸(Pro)含量、表观生长状况3项生理指标,对高丹草品种幼苗的抗旱性和耐盐性差异进行了研究。各品种抗旱能力强弱顺次为:蒙农青饲2号=蒙农3号=白壳苏丹草=乐食高丹草〉佳宝高丹草〉蒙农青饲1号=黑壳苏丹草〉健宝高丹草;耐盐能力的强弱顺次为:蒙农青饲2号=蒙农3号=白壳苏丹草=佳宝高丹草〉蒙农青饲1号=黑壳苏丹草=健宝高丹草〉乐食高丹草。  相似文献   
137.
散穗高粱与四种苏丹草杂种F_1代的生育及细胞遗传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散穗高粱与四种苏丹草种间杂种F1代的育性状况、细胞遗传学特征和育种潜力,用定株观测、花粉粒染色、染色体制片镜检等方法对杂种F1代的生长发育特性、染色体构型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个杂交组合F1代植株生长势很强,生长速度和平均株高(365~395cm)均明显超过双亲;生育期131~138d,为中晚熟型;穗型均呈双亲中间型,穗子较大,每穗小穗数及其密度均超过其父本;F1单株平均分蘖数6.27~6.50个,继承了父本苏丹草分蘖能力强的特性;开花期主茎的糖锤度值为6.26%~6.53%,继承了母本散穗高粱含糖量较高的特性。F1代花粉可育率均在98%以上,自然结实率变幅73.66%~75.89%,不存在育性问题;杂种F1代PMCMⅠ染色体构型为2n=2x=20(10Ⅱ),配对行为规则,但环状二价体频率(4.275~4.965)明显低于其亲本(7.134~8.014)。  相似文献   
138.
对亲本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和野大麦(Hordeum brevisubulatum)及其杂种F1和BC1代体细胞染色体数和花粉母细胞(PMC)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亲本披碱草的染色体数为2n=42,野大麦为2n=28;正、反交杂种F1染色体数均为35;BC1代染色体发生了数目上的差异,变异范围为28~35,并出现很多非整倍性植株;披碱草的PMCMI二价体配对频率很高,野大麦PMCMI出版少量的四价体、三价体和单价体,但以二价体占优势;正反交杂种F1减数分裂不规则,单价体的普遍存在是造成杂交不育的重要原因;BC1代的PMCMI单价体频率较F1代有所下降,二价体频率有所增高,有些株系的环状二价体占绝对优势,这为杂种育性恢复提供了细胞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9.
加拿大披碱草、肥披碱草及其杂种F1 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RAPD技术对加拿大披碱草(Elymus canadensis L.)和肥披碱草(Elymus excelsus Turcz.)及其杂种F1的遗传差异性进行研究,从153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6个适宜引物,共扩增出215个RAPD位点,多态性位点比率为72.1%,平均每条引物的多态性位点为4.3-4.8个,DNA片段长度在100-2000 bp之间。加拿大披碱草与肥披碱草的遗传距离较大(0.7122),杂种F1与父本肥披碱草的遗传距离较近(0.2329),而与母本加拿大披碱草相对较远(0.6643),杂种F1更偏向其父本。该结果可为加拿大披碱草-肥披碱草杂种后代的育性恢复和选育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0.
马铃薯硼素吸收分配规律及施肥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掌握马铃薯栽培的养分吸收与生理调控,以马铃薯品种紫花白为材料,对内蒙古土默川平原地区马铃薯钼吸收规律及施肥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试验设置对照(CK)、有机肥(M)、氮磷肥(NP)、有机肥与氮磷肥配合(M+NP)4个处理。结果表明:随着生育期向成熟期的推进,叶片中硼的含量大幅度上升,茎和块茎硼含量均缓慢下降。全生育期平均叶、茎、块茎硼含量分别为40.8,27.5,12.9 mg/kg;全株和块茎硼素吸收量动态变化可分别用一元三次方程和Logistic方程理想模拟。硼的最大吸收量出现在出苗后86 d(淀粉积累期),最快吸收速率出现在出苗后55 d左右(块茎增长初期)。有机肥、氮磷肥均可显著促进硼的吸收,有机肥与氮磷肥配合对硼的吸收有正交互效应,大幅度提高了硼的吸收量;随着生长中心由茎向块茎的转移,硼在茎叶中的分布逐渐下降,块茎中分布逐渐上升。淀粉积累期茎和叶中硼的分布为60%,块茎为40%,即块茎硼的运转率为40%。有机肥和氮磷肥配合,提高了硼的运转率。马铃薯硼的消耗系数平均0.002,生产效率平均173,每生产1 000 kg块茎(鲜)需吸收硼素5.5~6.1 g,平均5.8 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