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3篇
林业   4篇
综合类   4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壶瓶枣褐斑病病原菌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山西红枣发生了1种严重的果实病害,症状表现为果顶或果肩部位形成红褐色的病斑。本研究以壶瓶枣为材料,对病菌进行分离。通过室内和田间致病性测定以及人工接种后再分离病菌,证明编号为CN535的真菌菌株为该病的致病菌。该病菌在PDA上7d菌落直径达69.2~73.5mm,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均发达,具明显的浅灰与墨绿色的同心轮纹;分生孢子单生或短链生,具纵横隔膜和短喙,大小为(22.5~40.0)μm×(8.0~13.5)μm,为典型的Alternaria属真菌特征。其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菌与A. alternataA. tenuissimaA. longipesA. maliA. citri的同源性均为100%。用2对链格孢菌的专用引物AAF2/AAR3和Aalt-F/Aalt-R分别扩增出相对应的341和450bp的片段。综合形态特征和分子分析结果,确定壶瓶枣褐斑病的病原菌为A. alternata (Fries) Keissler。  相似文献   
12.
以桃树为试材,通过桃园行间自然生草与清耕对比试验,测定桃树上中下部位叶片的叶绿素和氮含量;分别采集0~15 cm、15~30 cm和30~45 cm的混合土样,研究土壤中真菌、细菌和放线菌数量以及不同土层微生物变化情况,探讨行间自然生草对桃园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以期为桃园栽培管理中果园生草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相比于清...  相似文献   
13.
作者在前期试验的基础上筛选出5种(茎1、茎2、茎4、花2、姜4)对苹果轮纹病菌菌丝有明显抑制作用的内生细菌,并通过与苹果轮纹病的对峙培养试验,对其进一步的筛选。结果表明,对苹果轮纹病菌菌丝生长抑制效果最好的为从黄顶菊内分离出的花2,其次为从姜内分离的姜4和从黄顶菊内分离的茎2,抑制效果最差的则为从黄顶菊内分离的茎1。  相似文献   
14.
壶瓶枣Ziziphus jujuba Mill褐斑病为近年来山西发生的一种严重的壶瓶枣果实病害,症状表现为果项或果肩部位形成红褐色病斑,经鉴定,病原为有丝分裂孢子真菌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Fries)Keissler.采用生长速率抑制法和悬滴法分别测定了9种杀菌剂对该病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并测定了其中4种杀菌剂对该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代森锰锌、异菌脲、多菌灵、剑斑和施力科对病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较强,抑菌率均在90%以上;炭阻绝、代森锰锌、多菌灵、剑斑和施力科对病菌孢子萌发抑制活性比较强,抑菌率也在90%以上.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施力科、多菌灵、剑斑和代森锰锌的有效中浓度(EC50)分别为14.45,20.83,28.47,149.93 mg/L,其中施力科的有效中浓度最低,相对抑制效果最好.4种药剂的相关系数均在0.93以上,表明药剂浓度与抑制作用呈现较高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引入成果导向(outcome-based education, OBE)教学理念,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升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园林树木学教学改革中,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充分运用线上教学资源、教学模式及其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大幅度提升了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针对从益母草、知母2种中药分离出的20株内生菌,采用平板对峙法对梨黑斑病菌进行拮抗作用研究,试验结果显示:益母草叶6、益母草叶2、益母草叶4、益母草叶1、知母根6和益母草叶8等6种内生菌对梨黑斑病菌有较显著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达到92.55%、90.98%、88.63%、83.92%、80.78%和80.00%....  相似文献   
17.
通过野外观察和实验室可控条件下的测定,研究了杨小舟蛾蛹的羽化日节律特征和第1 4代羽化进程差异,统计了各代次羽化率和历期,分析了其羽化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杨小舟蛾蛹羽化表现为"驼峰型"节律特征,羽化高峰出现在4:00和17:00;其1 4代蛹在相同羽化条件下羽化进程存在差异,羽化完成总虫数80%所需时间逐渐缩短,相同世代雌雄羽化高峰间隔也逐渐缩短;杨小舟蛾蛹1 4代在相同羽化条件下的平均羽化率间存在显著差异,分别为(31.41±1.16)%、(43.67±1.84)%、(38.20±1.39)%和(27.81±2.42)%;各代羽化历期存在显著差异,分别为(10.71±0.45)、(8.56±0.17)、(6.88±0.68)、(6.43±0.66)d。羽化影响因子分析表明:不同温度和湿度处理间羽化率存在显著差异,较好的组合为光期温度(30±1)℃、暗期温度(24±1)℃,光期湿度(50±10)%、暗期湿度(70±10)%,光周期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衡水湖桃栽植区天蛾科昆虫种群的发生动态,于2021年4-10月对该区域进行了实地调查、黑光灯诱杀,进而对其进行了种类鉴定和标本的制作,并记录此时间段天气温度和湿度,通过分析获得了衡水湖桃栽植地4-10月天蛾科昆虫种群动态变化。在衡水湖桃栽植区诱捕到到的天蛾科昆虫并制作成标本共1 004只,隶属于天蛾科,8属,8种,分别是枣桃六点天蛾、榆绿天蛾、红天蛾、甘薯天蛾、蓝目天蛾、雀纹天蛾、霜天蛾、黄脉天蛾。其中优势种是枣桃六点天蛾,有440只,占总数的43.8%;其次为榆绿天蛾,数量为240只,占总数的23.9%;霜天蛾和黄脉天蛾为劣势种,分别占总数的2.4%和0.6%。天蛾科昆虫出现于4-10月,高峰期在7、8月,7月中旬至8月中旬种群数量最丰富,发生规律显示随温度升高,种群数量增加,昆虫数量也增加。温度降低,种群数量和昆虫数量也随之减少。温度对于天蛾科昆虫种群动态变化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