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8篇
综合类   15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7 毫秒
21.
设置了不同微量元素铁、铜、硼、钼和锰的田间小区试验,初步探讨叶面喷施微量元素对栽培2年粗糙龙胆根中龙胆苦甙含量、根折干率、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铁、铜、钼和硼显著提高粗糙龙胆根中龙胆苦甙含量,龙胆根干重和根折干率均有增加趋势,微量元素锰能提高龙胆根中龙胆苦甙含量和根折干率,但根干重下降;铁和锰能促进龙胆对硼的吸收,钼能改善龙胆铜营养。  相似文献   
22.
选择地块选择土质肥沃,灌排方便的沙土、沙壤土。忌选甜菜、番茄类作物做前茬。  相似文献   
23.
复硝酚钠及其组分对大豆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复硝酚钠及其有效组分邻硝基苯酚钠、对硝基苯酚钠和5-硝基愈创木酚钠对大豆浸种,通过研究发芽第1、3、5、7 天的大豆种子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种子发芽情况,探讨复硝酚钠及其组分对大豆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5 mg·L-1的5-硝基愈创木酚钠和10 mg·L-1复硝酚钠浸种均使大豆的芽重、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和种子活力增加,达到了5%的显著水平.同时使种子中的储藏蛋白质从第3天分解加速,脂肪的转化速率从第5天明显加快,可溶性糖含量始终低于其它处理.以上结果表明,5-硝基愈创木酚钠在大豆种子萌发中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24.
为明确预培养温度对氮素矿化影响,选择南北方典型稻田土壤,经12、25和35℃预培养2周后,与风干土一起恒温培养28 d(25℃),测定培养前后铵态氮含量,分析预培养过程中土壤有机氮组分变化。结果表明,随预培养温度升高,初始铵态氮含量逐渐增加,矿化氮含量逐渐减少,当预培养温度为35℃时,矿化氮含量甚至降为负值。虽然12和25℃预培养不会影响土壤总矿化氮含量,但模型拟合显示,风干土矿化过程与经预培养的土壤矿化过程明显不同。风干土直接培养2周或经25℃预培养2周后,可酸解氮含量均有所增加,难酸解氮含量明显降低;与风干土相比,12℃预培养有机氮组分变化不明显;而随预培养温度升高,酸解氮含量先增后减,难酸解氮先减后增。可见,难酸解氮在矿化过程中可能也发挥重要作用。35℃预培养温度会改变土壤供氮过程,12℃预培养后土壤有机氮组分变化较小,矿化过程更符合实际。因此,测定土壤氮素矿化应以12℃作为预培养条件。  相似文献   
25.
氮肥优化管理对稻花香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优质水稻品种稻花香2号易倒伏,通过改善栽培措施提高其抗倒伏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设置习惯施肥、氮肥综合管理和控释掺混肥等处理,研究氮肥管理模式对稻花香2号抗倒伏能力影响。结果表明,与习惯施肥相比,氮肥综合管理处理增加茎秆含钾量,显著提高水稻茎秆抗折力,水稻田间倒伏较少或未倒伏,而习惯施肥处理倒伏比例为4.5%~8.7%(P0.05);氮肥综合管理和控释掺混肥处理比习惯施肥水稻产量提高7.0%和9.2%(P0.05);施用控释掺混肥处理水稻基部节间长度、基部第二节间充实度和茎秆抗折力等与氮肥综合管理处理无显著差异,但田间倒伏比例显著高于氮肥综合管理和习惯施肥,原因是施用控释肥掺混肥处理在整地时控释肥漂浮导致肥料分布不匀。氮肥综合管理可提高稻花香抗倒伏能力,提高水稻产量及稳产性。  相似文献   
26.
传统原位培养法测定的氮素矿化量与无氮区水稻吸氮相关性不高。为此对传统培养方法进行改进,以期为准确测定土壤供氮提供方法。传统培养方法是在插秧前取土,按水土比约1:1装入自封袋中于田间原位连续培养,每隔约30 d取样测定土壤无机氮含量。改进培养方法则采取阶段培养的方法,在插秧前取土,同上法装入自封袋,再将自封袋放入装满水的离心管中于田间培养,在下次取土样(约30 d后)的同时取出上次培养的土袋,并测定土壤无机氮含量。2013—2015年的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传统培养方法测定的矿化氮先增加后降低,与最高值相比,矿化氮下降了6.7%~28.6%;而改进的阶段原位培养法测定矿化氮未出现下降情况,因此传统方法测定的矿化氮较改进方法降低了30.0%~67.7%(p0.05)。培养时间对矿化氮量影响显著,土样在田间连续培养约40 d就有抑制氮素矿化的风险,因此,每次培养时间不宜过长。改进培养方法测定的矿化氮量与田间无氮区水稻吸氮量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决定系数R~2为0.621(p0.01)。在测定稻田土壤矿化氮时,应采用阶段培养法,每次培养时间不宜超过40 d。该方法测定矿化氮量可以作为评价土壤供氮能力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