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64篇
农学   74篇
基础科学   4篇
  46篇
综合类   83篇
农作物   47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6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21.
水磷耦合对小麦耗水特性和子粒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低磷地力、沙质壤土条件下,选用强筋小麦品种济麦20,设置全生育期不灌水(W0),灌底墒水+拔节水+开花水,每次灌水30 mm (W1)、60 mm(W2)、90 mm (W3) 4个灌溉处理;每个灌溉处理下设置不施磷(P0)、施P2O5105 kg/hm2(P1)、210 kg/hm2(P2)3个施磷量处理,研究了水磷耦合对麦田耗水特性、产量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同一磷素水平下,随灌水量增加,小麦总耗水量增大,降水量和土壤供水量占耗水量的比例降低。综合考虑耗水量、产量、收获指数、水分利用率等指标,最优处理为P1W2处理,其次为P1W1处理,其总耗水量分别为435.5 mm、366.0 mm,灌水量、降水量和土壤供水量占耗水量的比例分别为41.3%、39.3%、19.3%和24.6%、46.8%、28.6%;开花至成熟阶段的耗水量占小麦全生育期耗水量的36.9%~43.3%,此阶段两处理的日耗水量、耗水模系数分别为4.6 mm、3.6 mm和42.3%、39.3%。2)施用磷肥,各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增加,子粒产量表现为W2、W3W1W0,W2、W3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与不施磷肥的处理比较,显著提高了土壤供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3)收获指数和水分利用率均为W1W2W3,P2水平下W1、W2、W3处理的收获指数和水分利用率均低于P1水平。以上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施磷(P2O5)105 kg/hm2(P1)、灌水180 mm(W2)的处理获得高产和较高的水分利用率;施磷(P2O5)105 kg/hm2(P1)、灌水90 mm(W1)的处理获得较高的产量,水分利用率显著高于上述处理,耗水量则显著低于上述处理,可供生产中水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参考。  相似文献   
22.
23.
研究宽幅播种条件下不同基本苗密度处理的小麦全生育期耗水特性及籽粒产量特性,明确提高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和籽粒产量的最佳基本苗密度。于田间试验条件下,设置4个基本苗密度处理,即每公顷密度90万株(D1)、180万株(D2)、270万株(D3)、360万株(D4),测定其小麦生育期间各土层土壤贮水消耗量、小麦耗水来源及其占总耗水量的比例、各生育阶段耗水量、耗水模系数、日耗水量、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①土壤贮水消耗量及总耗水量均为D4 D3 D2、D1,140~160、160~180、180~200 cm土层土壤贮水消耗量D2处理显著高于D1、D3、D4。②拔节至开花期的阶段耗水量、耗水模系数D2处理均显著高于其它处理,日耗水量D2处理与D3、D4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D1。③土壤水利用效率、降水利用效率、水分利用效率及籽粒产量D2处理均显著高于D1、D3和D4。表明,在宽幅播种条件下,每公顷密度180万株的D2处理是降低小麦农田总耗水量、提高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最佳基本苗密度。  相似文献   
24.
深耘断根对旱地高产小麦花后根系干重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旱地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深耘断根对旱地高产小麦花后根系干重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处理中以冬前深耘断根最好,起身期深耘断根与对照(不断根)次之,冬前和起身期都深耘断根效果最差,冬前深耘断根可增加中,下层和根系的重量和比率,降低根系生长冗余性,控制最高总茎数,提高成穗数及成穗率,使子粒产量中各自花后光合率官输送的比例增加,从而使产量提高,因而在旱地高产麦田应推广冬前深耘断根。  相似文献   
25.
不同密度条件对冬小麦小花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于振文 《作物学报》1984,10(3):185-194
不同密度条件对冬小麦小花原基分化的总数有所影响,并制约着小花原基分化数量的增长动态。随着密度的降低,药隔初期之前,小花原基分化的数量增长趋于缓稳,已分化的小花发育进程较为均衡。研究还表明,氮代谢利于小花原基分化,碳代谢促进小花发育。适当降低基本苗数,不但能够改善群体内的光照条件,提高光合能力,增加碳水化合物  相似文献   
26.
带状种植小麦带型-群体-产量相关规律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在高产田条件下,选用了中穗型冬小麦品种泰876161,设计小麦大小行播种,小行距20cm,大行距分别为30、40、70及100cm,形成了50(20+30)、60(20+40)、90(20+70)及120(20+100)cm 4种带型模式,以常规20cm等行距(20+20)模式栽培作对照。试验又设置了5个播种密度,即1m单行基本苗数分别为15、30、45、60及75。研究了小麦带型-群体-产量的相关规律。主要结果是:(1)行产量(y)随宽行距(x)加宽而提高,增长规律拟合为y=a/x+b的函数形式。(2)随播种密度加大,(20+20)、(20+30)及(20+40)模式行产量明显下降,而(20+70)及(20+100)模式则下降不甚明显。各带型均在精量播种下(15苗/m)获得高产。(3)随宽行距(x)加宽,产量(y)拟合为y=axe#+(bx)的函数变化形式,15、30、45、60及75苗/m拟合的最高产量的宽行距分别为39.55、41.11、44.10、43.93及44.93cm。5个密度平均拟合方程为y=36.60684xe#+[-2.353119×10#+(-2)x],r=-0.994618 9#+(**),最高产量的宽行距拟合为42.50cm。(4)高产田下(20+40)模式能较好地协调穗数、穗粒数及千粒重三者的矛盾关系,表现出较20cm等行距栽培增产,并且40cm宽行距适于间作冬春蔬菜,套种玉米、花生、夏棉、大豆、生姜等,具有较强的间套通用性和方便性。  相似文献   
27.
在不同土壤水 分处理下对耐旱性 不同小麦品种 籽粒发育 和内源激 素含量的 研究表明, 灌浆前期 籽粒内 A B A 含量 先上升,在灌浆中 期达最大,之后下降。土 壤水分亏缺导 致在灌浆 前期籽粒 内 A B A 含量上升快、峰值出现早,灌浆后期下降 亦快,其变化趋势与 不同土壤水分处理 下籽粒灌浆速率 变化相一 致,粒重高的品种 A B A 含量亦高。籽粒内 i P As 含量表现为随土壤水分减少而降低。作者认为,在水分充 足条件下提高粒重 的主攻方向是促 进同化物向籽粒运 转,而在缺 水条件下 应以促进 胚乳细胞 分裂,扩大库容为主。  相似文献   
28.
垄作栽培对冬小麦根系活力和旗叶衰老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为了明确垄作栽培条件下冬小麦根系活力与旗叶衰老的变化规律,采用垄作种植方式与传统平作栽培相比较的方法,研究了2种不同种植方式对2个小麦品种烟农19和济麦19根系活力及旗叶衰老的影响。结果表明,垄作栽培中由于小麦种植在垄顶上,0-60 cm土层根系干重较平作栽培增加12%以上,深层土壤(20-60 cm)根系活力得到极显著提高。在垄作栽培条件下,小麦生育后期旗叶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较传统平作均有显著提高。开花15 d后,垄作栽培条件下的SOD、CAT、POD活性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等较传统平作栽培均有显著提高,MDA含量显著降低。垄作栽培与传统平作栽培在同等节水条件下有利于提高小麦深层根系活力,延缓旗叶衰老。  相似文献   
29.
以中筋小麦济麦22为试材,在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0—40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均补灌至70%和总施氮量为240kg/hm~2条件下,设置5个氮肥基追比例处理:0∶10(N1)、3∶7(N2)、5∶5(N3)、7∶3(N4)、10∶0(N5),研究测墒补灌节水栽培条件下氮肥基追比例对小麦植株氮素利用和土壤氮素表观盈亏的影响。结果表明:N3处理的植株氮素积累量、籽粒氮素积累量显著高于其他基追比例处理;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土壤矿质氮损失量、氮肥表观残留率和氮肥表观损失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与N1、N2、N4、N5处理相比,N3处理的氮素生理利用率分别高33.22%,12.60%,11.54%,98.14%,籽粒氮素利用率高148.65%,56.48%,59.63%,229.29%,氮肥农学效率高96.52%,34.86%,37.64%,204.98%,氮素表观盈亏量分别低35.04%,13.82%,30.36%,29.30%。根据不同氮肥基追比例下各指标的相关系数分析表明,植株氮素积累量、籽粒氮素积累量、氮素生理利用率、籽粒氮肥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与土壤硝态氮积累量、成熟期0—200cm土层土壤矿质氮残留总量均呈显著负相关。综上,氮肥基追比例为5∶5的N3处理为试验条件下的最优处理。  相似文献   
30.
为明确拔节期和开花期土壤相对含水量对小麦开花后旗叶荧光特性及籽粒产量的影响,于2016—2017年小麦生长季,选用主推品种济麦22为材料,在田间试验条件下,设置3个处理,即全生育期不灌水(W0)、拔节期和开花期0~40 cm土层均测墒补灌至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0%(W1)或80%(W2),研究不同土壤相对含水量对小麦开花后旗叶叶绿素荧光特性、籽粒灌浆速率以及籽粒产量影响。结果表明:(1)开花后7、14 d和21 d,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为W1﹥W2﹥W0;开花后14、21 d和28 d,W1处理旗叶相对电子传递效率(ETR)、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光化学猝灭系数(qp)和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均显著高于W0和W2处理。(2)W1和W2处理籽粒灌浆速率于开花后7、14 d和21 d无显著差异,花后28、35 d为W1﹥W2。(3)W1处理的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效益最高。本试验条件下,采用测墒补灌方法,拔节期和开花期土壤相对含水量均为70%是小麦节水高产的最佳灌水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