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5篇
农学   17篇
基础科学   17篇
  22篇
综合类   77篇
农作物   4篇
水产渔业   20篇
畜牧兽医   21篇
园艺   13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大气水汽含量对热红外波段大气透过率的干扰是遥感影像反演地面温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贵阳市夏半年气温低、水汽含量高的气候特点增加了大气水汽的干扰作用。为实现Landsat卫星资料在贵阳市地面温度反演中的应用,完善大气校正,提高反演精度,本文通过MODTRAN 4模拟了22℃时Landsat ETM+影像热红外波段的大气透过率随水汽含量的变化规律,拟合了利用水汽含量计算该波段大气透过率的分段式计算方程。经模拟演算和地温反演应用,结果表明:估计方程的演算误差在0.9~1.3℃,满足贵阳市地表温度反演的误差要求;实际应用中贵阳市地温反演结果与台站资料计算的地温值存在2.7℃的误差,还存在其它参数误差,反演精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62.
扫描声强法测量声功率时扫描参数的确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单极子、偶极子声源为例,建立了矩形测量面锯齿形扫描路径扫描声强法测量机器声功率的误差函数的数学模型,分析了矩形测量面大小、扫描测量面到声源的距离、扫描线密度对声功率测量误差的影响。根据声功率测量误差仿真曲线,给出了测量机器声功率时矩形测量面尺寸大小、测量面距声源距离、扫描线密度的确定方法。依此方法确定矩形测量面几何参数,提高了测量效率,为快速准确地测量声源的声功率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3.
 为了揭示苜蓿轮枝菌Verticillium alfalfae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致病机理,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不同温度、pH值、碳源和氮源对菌株Ms198的生长速率和产孢量的影响,同时利用农杆菌转化法(Agrobactirium tumfacience-mediated transformant,ATMT)将带有潮霉素(Hygromycin,Hyg)抗性标记和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报告基因的双元载体转入苜蓿轮枝菌的分生孢子,获得147株阳性转化子,以野生型菌株为对照,对挑取的15株阳性转化子的菌落形态、生长速率、产孢量、孢子萌发率、粗毒素分泌量和致病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苜蓿轮枝菌具有较宽的温度和酸碱度适应范围,最适生长和产孢温度分别为25 ℃和20 ℃,最适生长pH值为6 ~ 9,最适产孢pH值为9。可以利用多种碳、氮源,最适生长的碳、氮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和牛肉膏,最适产孢的碳、氮源分别为D-牛乳糖和胰蛋白胨。与野生型菌株相比,15株供试转化子中有66.67%的转化子在菌落形态方面与野生型菌株无明显差别,而其生长速率、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在产毒能力和致病力方面,1株转化子的粗毒素分泌量显著高于野生型菌株,9株显著低于野生型菌株,其余5株与野生型菌株无显著差异;4株转化子的致病力显著低于野生型菌株,其余11株转化子的致病力与野生型菌株均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转化子的生物学特性以及产毒能力和致病力,随外源基因插入位点的随机性而有所变化。  相似文献   
64.
乌拉草纤维的超声波辅助碱氧-浴法提取工艺优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了提取一种新型植物纤维-乌拉草纤维并研究其性能,采用超声波-碱氧-浴法从乌拉草秸秆中提取乌拉草纤维,用多指标正交试验方法对超声波时间,碱煮时间,碱用量和双氧水用量进行优化设计,并通过对直径,断裂强度,回潮率3个指标的综合分析评价确定最佳提取工艺,对处理后的乌拉草纤维进行基本性能测试及保暖、抗菌效果测试.结果表明:最佳工艺参数为:超声波时间为70 min;碱氧-浴时间为100 min;0.75 L溶液中碱质量浓度为8 g/L;双氧水质量浓度为12 g/L.采用最优工艺所提取的乌拉草纤维平均直径、长度、断裂强度及回潮率分别为47.19μm、152.59 mm、2.03×10?4MPa和15.33%,与苎麻纤维性能相似,可满足可纺性要求.并有一定的保暖性和优良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65.
贵州辣椒光合生理特性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辣椒是贵州省特色经济作物之一,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和优势产业,但贵州省大部分地区属喀斯特地貌,土壤保水性差,极易发生干旱,探明辣椒在干旱胁迫处理后的调节机制和变化规律,对实现贵州地区辣椒优质高产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生产意义。选取贵州省辣椒主栽品种辣丰三号,研究以土壤田间持水量80%为对照组(CK),在轻度(土壤田间持水量为70%,LD)、中度(60%,MD)、重度(40%,SD)和特重(20%,TD)胁迫下,辣椒的产量、生长量、光合特性和果实生理特性的调节机制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辣椒的果长、果粗、茎粗、株高、单果重以及干物质含量显著下降,且下降趋势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越加明显。同一处理辣椒的净光合速率(Pn)表现出先上升后逐渐平稳的趋势,随着干旱程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最大净光合速率(Amax)、表观量子效率(Q)、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和蒸腾速率(Tr)都显著下降,水分利用效率明显上升。干旱胁迫抑制了辣椒植株的生长,辣椒的粗脂肪和粗纤维含量较CK处理显著下降,LD处理二氢辣椒素含量显著低于CK处理,但是随着干旱程度的增加,辣椒素和二氢辣椒素含量逐渐增大(除LD和TD处理外)。综上可知,在贵州喀斯特干旱地区,轻度至中度干旱胁迫(田间持水量60%~  相似文献   
66.
绿枝扦插技术是被广泛采用的无性繁殖方法,具有保持品种特性、苗木生长迅速等优点,但存在生根率低和不易管理的问题。为提高绿枝扦插的成活率,研究了黑穗醋栗绿枝扦插的适宜基质、材料及生根液使用时间。结果表明:黑穗醋栗绿枝扦插技术为基质采用表面覆盖蛭石的珍珠岩,装在8cm厚的长方形穴盘中,以6~7cm的茎尖为外植体,1g·L-1 IBA生根液浸泡基部5s。将穴盘放置在高1.5m铁架上,湿度控制在60%以上,遮光率30%,白天温度控制在30℃以下,每隔10d时喷洒一遍有机叶面肥。20d时生根率可达95%,30d时即可移栽。  相似文献   
67.
贵州农业气象灾害综合风险评价与区划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明确贵州省不同区域内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类型以及综合研究农业气象灾害的风险,以县为基本评价单元,基于信息扩散理论、不确定性理论以及风险矩阵法,对贵州省8种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进行综合评价与区划。利用聚类分析将贵州省分为5类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域,以不同聚类区域为研究对象进行灰色关联分析,求得每种灾害的关联度并据以确定不同聚类区域的主要灾害,分别为:春旱、秋绵雨灾害为主的区域;凝冻、倒春寒\秋风灾害为主的区域;冬季低温\夏旱灾害为主的区域;秋绵雨\夏旱灾害为主的区域;夏旱\暴雨洪涝灾害为主的区域。在灰色关联分析基础上建立了贵州省综合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并计算了贵州省各县的综合农业气象灾害风险性,利用GIS空间分析进行综合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区划结果表明:贵州农业气象灾害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及中部地区,低风险区域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区以及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68.
为了对贵州核桃产业基地的合理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基于贵州气候、土壤和地形因子,在GIS平台上利用空间分析技术,分别绘制贵州核桃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土壤适宜性区划和地形因子适宜性区划,综合得到贵州核桃种植生态适宜性区划.结果表明:贵州省总体上位于核桃种植生态适宜和最适宜区,种植生态最适宜区为贵州毕节市、遵义市、六盘水市、贵阳市以及黔西南州和黔南州南部和黔东南州北部.  相似文献   
69.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国内外面源污染研究进展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全面了解国内外面源污染研究的发展态势,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从文献发表时间、地区分布、学科类型、所属机构等方面,对Web of Science 的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SCI-EXPANDED)数据库中历年的面源污染文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后,面源污染文献量激增;面源污染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美国是面源污染文献高产出高被引国家,美国环境保护局发表文献的平均被引频次最高,为32.81次/篇;中国科学院是发文量最大的研究机构,但是文献的引用率较低。同时,利用Endnote进行的关键词分析表明,中国和美国的面源污染研究主题大多一致,但中国研究需要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和最佳管理措施(BMPs)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70.
为探究云雾山天然草地30年恢复演替过程中优势草种的生态位动态,通过典型样方调查,运用Levins和Pianka公式分别对封育5年、9年、14年、18年和30年天然草地的主要物种生态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封育年限草地的物种组成与群落类型具有明显差异,阿尔泰狗哇花(Heteropappus altaicus)、大针茅(Stipa grandis)、二裂委陵菜(Potentilla bifurca)和百里香(Thymus mongolicus)4个种群生态位总宽度较大,且在5个不同封育年限草地均有出现。云雾山原建群种长芒草(Stipa bungeana)生态位宽度也较大,但在封育30年样方中未发现其分布。不同封育年限各物种生态位宽度排序和其总宽度排序并不相同,封育5年、9年和14年的草地中生态位宽度最大的分别是长芒草、甘肃蒿(Artemisia gansuensis)和猪毛蒿(A.scoparia),封育18年和30年草地大针茅最大。随着封育年限增加,优势物种的生态位宽度出现波动,大针茅的生态位宽度随封育年限增加呈现“升-降-升”的动态变化,封育5~18年,长芒草生态位宽度变化表现为先降后升,甘青针茅(S.przewalskyi)只在封育30年样地出现,但其生态位宽度仅次于大针茅。种群间生态位重叠与不同封育年限草地种群生态位宽度无线性关系,封育9年草地种群间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均值最大,封育14年和30年草地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均值呈递增趋势。随着封育年限的增加,草地生态系统逐渐得到恢复,种间竞争也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