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0篇
  2篇
综合类   13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19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43.
应用猪瘟病毒(CSFV)及北美洲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水解探针,建立一种同时检测CSFV和PRRSV的复合荧光定量RT—PCR方法。该方法可检测到3.2TCID50的CSFV和1.8TCID50的北美洲型PRRSV,比常规PCR方法敏感性高50倍以上。用复合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155份现地样品进行检测,结果73份为PRRSV阳性,16份为CSFV阳性,13份为CSFV和PRRSV混合感染,与常规RT—PCR的符合率高达99.4%。该复合荧光定量RT—PCR方法敏感、特异、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44.
猪瘟病毒野毒株RT-LAMP可视化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可视化检测猪瘟病毒(CSFV)野毒株的反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方法(RT-LAMP).根据CSFV的NS5B基因序列设计一套RT-LAMP引物,以样品的cDNA为模板,利用Bsf DNA聚合酶,在62℃恒温条件下进行扩增,扩增产物中加入sYBR Green I染料直接或在紫外光下观察判定扩增结果.该方法可检测出不同基因型的CSFV厂野毒株,其检出极限为2.5 TCID_(50)的CSFV,与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的敏感性相当;特异性试验表明,该方法对猪瘟免化弱毒疫苗株(HCLV)、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以及其它常见猪源病毒均无扩增反应;通过对126份不同样品进行检测比较,该方法与实时荧光定量RT-LAMP检测方法的符合率达100%.与引物.探针能量转移PCR方法的符合率为98.4%.该方法无需特殊仪器,是一种适用于基层的快速、简便的CSFV野毒鉴别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45.
根据已发表的PRRSVIAF-exp91株的核酸序列,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用RT-PCR扩增了PRRSVCH-1a株的N基因,经补平和磷酸化后,克隆到pUC18SmaI位点上,经电泳分析,酶切和PCR鉴定证实后,进行序列测定,序列分析表明CH-1a株与IAF-exp91株(美洲型)N基因核苷酸同一性为93.2%,氨基酸同一性高达96.7%,而与LV株(欧洲株)核苷酸同一性为63%,氨基酸同一性仅  相似文献   
46.
伪狂犬病病毒gE/TK基因缺失突变株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伪狂犬病病毒转移载体pBdTK-Uni的多克隆位点中插入由SV40启动子控制下的IacZ基因表达盒,同时在右侧同源臂下游插入一个1.7kb的KpnI片段,构建成一个新的转移载体pUhi-LacZ.用该载体与Bartha-K61株基因组通过脂质体法共转染Vero细胞,经过10代蓝斑筛选纯化和PCR鉴定获得了一株稳定表达LacZ基因的伪狂犬病病毒gE/TK基因缺失突变株,命名为rPrV-LacZ.在不同的细胞(PK-15、IBRS-2、Vero和CEF)上,对该重组病毒与亲本病毒的增殖滴度和细胞病变进行比较,未见显著差异.结果表明转移载体pBdTK-Uni具有实用性,可用于构建伪狂犬病病毒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  相似文献   
47.
将马传染性贫血病毒驴白细胞毒疫苗(DLA—EIAV)、DLA—EIAV感染性分子克隆衍生毒(vOK8226)以及强弱毒嵌合毒(vOKVltr)分别接种健康马,并于接种后第220d,用EIAV强毒辽宁株(L-EIAV)攻击,观察临床变化,并测定接种后各结构蛋白的抗体变化。结果发现,攻毒后,2匹非免疫对照马和克隆衍生毒接种组中的1匹马体温均出现典型的稽留热并死亡,死亡马呈现典型的马传染性贫血的病理组织学变化,其他免疫马未见任何临床变化;在攻毒后第450d剖杀所有存活马,也未见任何病理组织学变化。抗体检测结果表明,免疫接种后攻毒前各组p11和p9抗体均检测不到,嵌合毒接种组p15、p26和gp45抗体水平高于其他组。攻毒后非免疫对照马体内抗p9、p11、p15、p26和gp45抗体均显著升高,并持续至死亡;嵌合病毒接种马体内各结构蛋白抗体水平与攻毒前没有显著变化,克隆衍生毒接种马体内各结构蛋白抗体水平比攻毒前有所升高。通过临床观察、病理组织学检测以及攻毒后各结构蛋白抗体记忆反应情况分析,置换了强毒LTR的DLA—EIAV感染性分子克隆衍生毒(强弱毒嵌合病毒)免疫马能够抵抗马传染性贫血病毒强毒的攻击,获得完全保护,而DLA—EIAV感染性分子克隆衍生毒免疫马未能完全抵抗强毒的攻击。  相似文献   
48.
2猪瘟疫苗 2.1常规疫苗 猪瘟灭活苗是40~50年代曾经使用过的传统疫苗,当时该苗就表现出质量不稳定,主要是免疫期短和保护力低等。时至今日,组织培养猪瘟病毒的产量和灭活所造成的病毒有效抗原的损失仍是制造灭活疫苗的两大障碍。猪瘟弱毒疫苗的成功问世,改变了猪瘟防制的窘迫局面,三大品系猪瘟疫苗(中国的C-株、日本的CPE(株和法国的Thiveml株)的广泛应用(通常能提供终身免疫)对于控制猪瘟的流行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49.
1998-1999年马来西亚暴发了由尼帕病毒引发的猪脑炎,造成116万头猪被扑杀,同时引起276人感染并发病,其中105人死亡。2004年尼帕病毒重新出现,在孟加拉国的两次暴发夺去了35条人命。越南卫生部官员近日宣布,越南禽流感死亡人数已上升至42人。自2003年12月起,亚洲地区共有60余人因禽流感感染死亡,涉及越南、泰国,柬埔寨、印尼等国家。  相似文献   
50.
猪轮状病毒(PRV)是吮乳仔猪及断乳仔猪病毒性腹泻的首要病原。业已证实,我国猪群同其它国家一样,普遍受到PRV的感染。病猪因腹泻、体重下降、生长滞缓及死亡,使养猪业蒙受重大的经济损失。由于各种动物的轮状病毒无处不在,且存在跨种感染的现象,因而本病的防制一度相当困难。近十几年来对轮状病毒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得猪轮状病毒感染可望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而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