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3篇
农学   30篇
  1篇
综合类   80篇
农作物   15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江苏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有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目前我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中的管理体制、试点选择、试验过程控制、区域试验评价、区域试验权威性以及与品种权保护关系等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完善我省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提出了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12.
合理的群体结构是水稻产量提高的基础,水稻基本苗是调节水稻群体结构的重要手段。为了研究不同基本苗对粳稻品种‘南粳51’产量的影响,进而为该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 ‘南粳51’为试验材料,在高产栽培条件下,研究了每穴不同栽插基本苗数下‘南粳51’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变化。结果表明:株行距统一为13.3 cm×25 cm的条件下,‘南粳51’每穴4苗的实收产量最高,每穴5苗的实收产量最低,不同基本苗处理间实收产量顺序依次表现为4苗/穴>3苗/穴>2苗/穴>5苗/穴。随着每穴苗数的增加,‘南粳51’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结实率逐渐增加,穗粒数逐渐降低,千粒重几乎没有差异。产量构成因子与产量的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说明:‘南粳51’产量的提高主要依靠穗粒数的增加。  相似文献   
113.
为不断发掘和鉴定新的抗性基因,从而克隆和利用广谱持久抗性基因,选育水稻广谱抗稻瘟病新品种,解决稻瘟病危害。根据已克隆的水稻稻瘟病广谱抗病隐性等位基因pi21的序列设计分子标记Pi21-1,对育种上高频率使用的广亲和品种02428进行PCR扩增,测序比较分析发现了新的等位基因类型,同时对广亲和品种02428进行田间稻瘟病接种鉴定,苗期鉴定结果为免疫,从而鉴定了一个广谱抗稻瘟病的新等位基因pi21t,为水稻广谱抗稻瘟病育种提供了新的有利资源。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能够快速明确目标品种中所携带目标基因的等位基因型,从而加快水稻广谱抗稻瘟病育种的进程,提高抗病效率。  相似文献   
114.
不同类型江苏粳稻主推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48对SSR分子标记对2007—2013年江苏省审定的65份不同类型常规粳稻品种和7份对照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42对分子标记在供试材料间存在多态性,42对SSR标记共检测到101个等位基因,变化范围为2~4个,平均每个位点2.40个。基因多样性指数变异范围为0.03~0.64,平均0.21。多态信息含量(PIC)变异范围为0.03~0.58,平均0.18。65份江苏省常规粳稻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异范围在0.78~0.97之间,平均0.91,95.4%的供试品种其遗传相似系数在0.87~0.97之间。3个不同类型的粳稻品种群体内,迟熟中粳检测出的等位基因数量最高,迟熟中粳的平均位点PIC值和基因多样性指数均高于晚粳品种和中熟中粳。UPGMA聚类结果表明,以遗传相似系数0.87为界,可将除‘通鉴981’、‘扬农稻1号’和‘盐稻10号’以外的62份江苏省常规粳稻品种分为2类;江苏省大面积生产主推粳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不够丰富,品种间的遗传距离较小,同一育种单位选育的品种间遗传距离更小。  相似文献   
115.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水稻抗病基因Pi-ta、Pi-b和Stv-bi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水稻稻瘟病和条纹叶枯病是长江中下游粳稻稻区两大主要病害,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这两大病害最有效的方法。以同时含有稻瘟病抗病基因Pi-ta和Pi-b的武运粳8号,含有条纹叶枯病抗病基因Stv-bi的镇稻42为基因供体配置杂交组合。利用Pi-ta和Pi-b的基因标记和Stv-bi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对分离世代进行基因位点的检测,结合田间多代选育、抗性鉴定将3个抗病基因同时转育到高产品种中,选育出高产、优质、多抗水稻新品系74121。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为选育多抗水稻新品种提供了一种简单、快捷的选择方法,同时也为水稻抗病育种提供了新的遗传资源。  相似文献   
116.
粳稻新品种南粳45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南粳45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针对江苏省农业生产中对品种的需求,主要围绕稻谷产量、稻米品质和水稻对病虫害的抗性与适应性进行了品种改良,育成了适合生产需求的新品种.为了尽快发挥该品种的生产潜力,就江苏不同生产种植方式提出了比较具体的生产技术要求,供生产者参考使用.本文介绍南粳45的选育经过、主要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17.
稻瘟病是危害水稻最严重的病害之一, 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害最有效的方法。Bsr-d1是对稻瘟病菌具有广谱抗性的一个重要基因。为提高Bsr-d1基因在育种中的选择效率, 根据Bsr-d1与其感病等位基因bsr-d1在功能区域存在的单核苷酸差异, 设计和筛选出Bsr-d1基因不同类型的基因功能标记CAPs5-1和3Bsr-d1/3bsr-d1, 结合测序分析验证, 可准确鉴定出Bsr-d1的不同基因型。利用3Bsr-d1/3bsr-d1对34份籼稻品种、江苏历年来主要推广的110份粳稻品种、其他省份的13份粳稻品种、148份太湖流域地方粳稻资源和19份太湖流域地方籼稻资源进行了Bsr-d1基因型检测, 筛选到携带Bsr-d1基因的籼型资源11份, 271份粳型资源中均不携带Bsr-d1基因, 这也说明Bsr-d1主要分布在籼型水稻资源中, 在粳型资源中几乎不存在。本研究为Bsr-d1基因的育种利用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8.
杂草稻红色果皮基因的功能标记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红色果皮是杂草稻的基本特征之一,为了给杂草稻的分子鉴定提供依据,本研究根据已克隆的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en)红色果皮Rc与白色果皮rc等位基因第6外显子的差异,设计了InDel标记RID14.利用RID14标记对F2群体和江淮流域所收集到的24份红色果皮杂草稻、3份普通野生稻以及21份品种资源进行了标记基因型分析.研究表明,红色果皮均为非缺失带型,而白色果皮和紫色果皮为缺失带型,F2群体中杂合带型和非缺失带型均为红色果皮,而缺失带型为白色果皮.因此,RID14标记与白色果皮和红色果皮共分离,可以作为鉴定红色果皮杂草稻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19.
水稻南粳40(原名5-172)是以8169-22为母本,与中间材料“77032//77032/南粳33”杂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该品种属迟熟中粳类型,全生育期150d左右,一般产量600kg/667m^2以上。产量构成因素协调,抗病能力强,稻米品质较优,达国标三级以上优质米标准,适宜苏中、淮南以及沿江、丘陵地区种植。高产栽培中,应适期稀播,培育壮秧,建立适宜的群体起点,总施氮量应控制在20kg/66m^2左右,并注意N、P、K肥的配合施用。  相似文献   
120.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花时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针对籼粳亚种间制种存在的花时不遇问题,选用了不同类型和来源的品种44份,从中观察筛选适合于籼粳杂交制种即花时相近的种质资源直接用于亚种间杂交制种,克服籼粳制种时由于花时不遇而导致产量偏低的矛盾。初步筛选出NJTQ-2和NJDS两个籼稻品种的花时高峰比同天开花的籼稻品种迟60~90分钟,接近于一般粳稻品种;COLOMBIA和NJ84027两个粳稻品种的花时高峰比同天开花的粳稻品种早60~75分钟,和一般籼稻品种相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