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54篇
农学   4篇
  4篇
综合类   43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51.
余甘子开花物候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余甘子所有的品种都是先开雄花后开雌花;一般雌花可授期比雄花散粉期来得晚,且持续时间短.可授期含在散粉期内。余甘子不同品种雄花开花物候期有很大差别,品种间相差最长28d。雌花开花持续时间比雄花要短得多,不同品种在16~21d之间变动;雌花盛花期更短,不同品种在8~12d间。余甘子多个品种存在多次开花结实现象;雄花的第一次持续时间和盛花持续时间都长,在第二、三次则大大缩短。第一次的果实产量是全年产量的主要保证。兰丰和粉甘品种开花同步指数最高.能相互较好地授粉.适合在建园中进行品种配置。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长时间真空贮藏对薄壳山核桃品质的影响,研究薄壳山核桃真空贮藏过程中蛋白质、可溶性糖、单宁、脂肪酸和氨基酸含量的变化。【方法】以“薄壳山核桃28号”品种为研究对象,利用聚丙烯真空包装,在常温状态下对其鲜样、真空1、3和5年4个处理的蛋白质、可溶性糖、单宁、脂肪酸和氨基酸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薄壳山核桃的品质发生动态变化,蛋白质、可溶性糖、单宁及绝大部分脂肪酸、氨基酸含量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真空3年后出现峰值;油酸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变化趋势,真空1年后达到峰值,含量为73.6%。【结论】真空贮藏可以延缓薄壳山核桃的氧化过程,有效保障薄壳山核桃的品质。  相似文献   
53.
分析了小果油茶全分布区的18个地理群体进行种实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小果油茶种实表型性状变异相当丰富,小果油茶18个群体10个种实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高达24.7%,平均相对极差也达到48.2%,种实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及内差异极显著。巢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小果油茶群体间多样性程度略大于群体内的多样性,其中性状Tf、Ls/Ws、Lf、Wss及Ls在群体间变异明显大于群体内的变异,Wf和Rs在群体间与群体内变异大小相当,群体间略大于群体内,而Ns和Lf/Wf则是群体内变异明显大于群体间变异,主要以群体内变异为主。种实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小果油茶呈现较明显的地理区域特征,在欧氏平均距离4.22的阀值处可将划分为3个大类。相关性分析得知小果油茶表观性状没有随经纬度变化而呈现出较明显的地带性演变规律,但通过进一步的地理趋势面分析得知,Rs、Ls/Ws及Ws与经纬度的拟合度及拟合效果均达到较好的水平,呈现出较明显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54.
薄壳山核桃优质砧木的培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缩短薄壳山核桃砧木的出圃时间,提高其嫁接成活率,就薄壳山核桃大颗粒种子与小颗粒种子、种子的不同贮藏方法、不同胚根尖与容器处理、不同截根处理与施肥浓度对1年生薄壳山核桃实生苗的高度与地径生长的影响情况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种子大小对苗木的地径和高度均有较大的影响,在育苗过程中,应优先选择颗粒饱满的大粒种子进行育苗...  相似文献   
55.
油茶规模化容器育苗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比3种不同育苗方式,分析油茶规模化容器育苗效果.结果表明,轻基质无纺布容器育苗效果好,苗木保存率达80.5%,根系发达,育苗成本低,造林后保存率可达91.6%,比大田裸根苗造林高14.2%.轻基质最佳配方为草炭土60%+珍珠岩20%+稻壳10%+过磷酸钙2%+黄土3%+其它2%,轻基质无纺布容器最佳长度10 cm...  相似文献   
56.
余甘子培育与利用现状分析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余甘子主要分布于南亚热带、热带,我国的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四川、海南等省都有分布。余甘子在我国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被广泛食用和药用。阐述了余甘子在栽培经营,生态学特性,经济价值,药用价值和生态价值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同时指出了余甘子生产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发展重点。  相似文献   
57.
为分析不同品种油茶叶片矿质元素含量特征,以广泛栽培的油茶良种‘长林40号’、‘长林23号’和‘长林53号’为研究对象,测定了2个试验点的正常生长林分叶片中17种矿质元素的含量,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方法进行解析。结果表明:油茶叶片N元素平均含量为14.45 g·kg-1,Ca、K和Al元素的平均含量为3.12 ~ 6.79 g·kg-1,P、S、Mg 和Mn元素的平均含量为0.79 ~ 1.68 g·kg-1;Fe、Ba和Na元素平均含量为45.54 ~ 71.94 mg·kg-1,Sr和B元素平均含量分别为21.10和14.73 mg·kg-1,Zn、Cu、Ni 和Ti元素平均含量为1.43 ~ 9.52 mg·kg-1。 除Mg以外,各矿质元素含量在供试品种间差异显著。 各矿质元素单株间的变异系数在8.01% ~ 48.26%之间,品种间的变异系数在6.32% ~ 58.85%之间,品种间和品种内单株间变异系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2 = 0.805 2,P<0.05),N、P、S、Al、K、Cu、Fe、Na、Ti和Mg元素变异系数较小,Ca、Zn、Sr、B和Ni元素变异系数居中,Mn和Ba元素的变异系数最高;K元素含量与其他各元素含量间均呈现负相关关系,而N、P和S,Fe、Mn和Al,B和Fe,Zn和Na,Cu和Ni,Ti和Ca,Ti和Fe 7组元素间存在强正相关关系(r>0.7,P<0.01);N、P、S、Ca、Ba、Ti、B、Sr和Na元素在提取的4个主成分上具有较高荷载,利用该9种元素对供试3个品种判别分析的正确率达96.70%。该研究结果为解析油茶树体矿质营养吸收利用机制和科学营养管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8.
【目的】研究了不同修剪模式对油茶采穗圃穗条性状及矿质元素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轻剪、中剪和重剪3种模式对油茶8年生树体进行修剪,并测定新梢内N、P、K、Mg、Zn含量。【结果】长林3、4、18、21和53号在中剪,长林23和40号在轻剪时对穗条产量有利。修剪模式对穗条性状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修剪前穗条性状变异系数依次为穗长(48.74%)有效芽数(38.50%)总芽数(25.94%)穗粗(22.52%),修剪后穗条性状在品种间发生分化,增大了长林4号的穗条长度、长林21号的穗条长度和粗度,长林40号的粗度,长林23号的总芽数和有效芽数变异范围;除长林23号外,修剪降低总芽数在穗条间的变化幅度,增大有效芽数变异系数。修剪模式对品种间的穗条矿质元素含量有显著影响;中剪时部位间差异较小,矿质元素含量相对较高。穗条性状间存在极显著相关性。镁元素与磷元素和氮元素存在着正向或者反向的显著相关,对长林53号穗条有效芽的生长存在影响。【结论】修剪对穗条的生长和发育具有较大的影响,在生产中应根据需求采取合理的修剪措施。  相似文献   
59.
曹永庆  任华东  林萍  姚小华  尹润富  叶淑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473+13544-13473,13544
[目的]为了弄清缓释肥在油茶容器育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田间试验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不同缓释肥的不同施用方式和施用浓度对油茶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缓释肥的施用与苗木成活率无显著相关性;施用0.3%缓释肥18-18-18+TE+B能显著促进苗木的生长,增加抽穗长度和粗度;缓释肥于嫁接苗移栽前与基质混合施入的施肥方式更佳,明显好于揭膜后撒施。[结论]该研究可为培养容器袋高质量苗木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60.
滇东喀斯特植被恢复演替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滇东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后,植被自然恢复演替过程可分为草丛阶段、草灌阶段、灌木林阶段、次生乔木林阶段、滇石栎和高山栎林阶段、麻栎和高山栎林阶段、高山栎林阶段,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各演替阶段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在滇东喀斯特植被自然恢复演替过程中,土壤容重从草灌阶段开始降低,到麻栎和高山栎林阶段降到最低,在高山栎林阶段有所回升,而空隙度的变化则正好相反;在整个演替过程中,土壤均为弱酸性;土壤中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均从草灌阶段开始增加,到高山栎林阶段达到最大;全氮含量从草灌阶段开始增加,到高山栎林阶段达到最大;全磷含量分阶段增加,两个峰值分别出现在滇石栎和高山栎林阶段、高山栎林阶段;全钾含量随演替进行上升到滇石栎和高山栎林阶段达到最大后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