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00篇
  免费   151篇
  国内免费   271篇
林业   619篇
农学   371篇
基础科学   354篇
  278篇
综合类   2596篇
农作物   344篇
水产渔业   331篇
畜牧兽医   1539篇
园艺   438篇
植物保护   152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123篇
  2022年   124篇
  2021年   122篇
  2020年   159篇
  2019年   220篇
  2018年   193篇
  2017年   121篇
  2016年   144篇
  2015年   140篇
  2014年   322篇
  2013年   230篇
  2012年   278篇
  2011年   279篇
  2010年   267篇
  2009年   320篇
  2008年   270篇
  2007年   332篇
  2006年   298篇
  2005年   287篇
  2004年   265篇
  2003年   238篇
  2002年   172篇
  2001年   193篇
  2000年   156篇
  1999年   194篇
  1998年   157篇
  1997年   107篇
  1996年   150篇
  1995年   175篇
  1994年   147篇
  1993年   117篇
  1992年   102篇
  1991年   126篇
  1990年   97篇
  1989年   67篇
  1988年   35篇
  1987年   39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30篇
  1984年   34篇
  1983年   27篇
  1982年   27篇
  1981年   18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8篇
  1974年   6篇
  1960年   6篇
  1959年   9篇
  195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931.
932.
经 6 a 6 代,转育出具有实用价值的显性雄性核不育冬小麦材料 20 个;近 10 a 来,选育出遗传稳定的冬小麦新品系 33 个;拓建了冬小麦品种及异种属抗病基因资源库,创新了一批具有一定利用价值的育种基础材料;应用 Ta1 基因采用不完全双裂杂交方式,在陇东地区创建了水旱两大轮综群体、10 个亚组群,经过几轮自然淘汰和人工选择,群体内植株平均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等性状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良。在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的选择环境下,群体总体抗病水平得到提高;显性核不育基因利用研究与染色体工程技术和常规育种结合选育出了冬小麦新品系 T W 951080 和 T W 971123。充分证明显性雄性核不育基因用于冬小麦育种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的育种新技术,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33.
于1996-1998年在甘肃省中部干旱区的会宁县选具有代表性的试验点,对地膜玉米的密度及施肥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降水条件下,地膜玉米的适宜密度与降水量成正相关,其合理泊密度范围为4.0万-6.5万株/hm^2;经济效益最佳,施肥利润最高的施肥方案施纯氮173.0-203.0kg/hm^2、五氧化二磷69.0-93.0kg/hm^2,适宜氮磷比为1:0.4-0.5。  相似文献   
934.
磁场处理小麦种子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相似文献   
935.
影响蓝光大叶醉鱼草嫩枝扦插成活的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蓝花大叶醉鱼草是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木本花卉,研究其嫩枝扦插繁殖技术,以期为生产提供指导,结果表明:生根率依插穗质量、取枝部位、基质、生根处进激素的种类、浓度的不同而有明显差异。扦插生根要保持一定范围的湿度和温度,只要条件适合,管理得当,生根率可达80%以上。试验证明:嫩枝扦插是一项适于生产中推广的繁殖技术,为园林中蓝花大叶醉鱼草的广泛应用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936.
加拿大水产专家对鲑鱼受精卵注射生长激素和促长基因,生产出快速生长鲑鱼。注射的大鳞大麻哈鱼生长激素和抗冻促长基因。促长基因激活生长激素,产生生长激素蛋白。诱导雄性发育的雌性鲑鱼,其精液中的精子只含X染色体,用其精液给正常雌鱼的卵授精,其后代全为雌性。将这种受精卵施行热休克或压力休克处理,即可产生雌性不育三倍体。试验鱼与正常鱼比较,早期生长快10倍。同期饲养7.5个月,正常鲑鱼体重200g左右,试验鱼达1.2kg。加拿大试验成功速长鲑鱼@任维美  相似文献   
937.
凡纳滨对虾EST微卫星标记初步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61 075条凡纳滨对虾dbEST(database of “Expressed Sequence Tags”)的数据进行SSR序列筛选,搜索参数为二~六核苷酸重复6次以上(包括6次),共获得含SSR的EST序列12 600条,占整个凡纳滨对虾dbEST数据库的7.8%,其中二核苷酸重复10 104条,占总ESTSSR序列的80.2%; 三核苷酸重复2 036条(16.1%),四核苷酸重复336条(2.7%),五核苷酸重复35条(0.3%),六核苷酸重复89条(0.7%)。大部分发现的微卫星序列为完美型(perfect)的重复序列。在二核苷酸所获得的SSR重复单元中,AG/CT是优势重复单元,共分布4 820条,占二核苷酸各重复单元的47.8%;其次是AC/GT重复,共分布3 584条,占二核苷酸各重复单元的35.4%;最后是AT/TA 和CG/GC,分别占二核苷酸各重复单元的16.6%和0.2%。通过对凡纳滨对虾EST序列中SSR位点信息的发掘分析,共设计77对微卫星引物,在10个个体中成功扩增的引物有54对,成功扩增率为70.1%。其中多态性丰富的引物28对,多态率为51.9%。等位基因数为2~5,PCR产物大小为140~600 bp。本研究筛选的ESTSSR标记将为凡纳滨对虾的分子遗传学研究、种质鉴定等提供可靠的工具。  相似文献   
938.
为探究黄曲霉毒素B1(AFB1)对凡纳滨对虾肠道黏膜屏障的影响,以投喂含有15 mg/kg AFB1饲料的凡纳滨对虾作为实验组,不含AFB1饲料投喂的凡纳滨对虾作为对照组,分别于第2、4、8、12天取肠道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TOR信号通路中的真核细胞始动因子4E结合蛋白(eif4ebp),真核翻译起始因子1a(eif4e1a),真核翻译起始因子2(eif4e2)和核糖体s6蛋白激酶(p70s6k)基因,与免疫相关的转录因子Dorsal和Relish基因,酚氧化酶原(proPO)基因以及黏蛋白样围食膜因子(mucin-like PM)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利用组织切片技术研究AFB1对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结果发现,AFB1的添加会对mTOR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产生影响,实验组对虾eif4ebp基因自第2天起发生显著上调,此后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eif4e2和eif4e1a基因皆在第8和第12天被显著抑制;p70s6k基因在第2和第4天呈现下调趋势,并于第12天回升至初始水平。AFB1同时也刺激了免疫系统的响应,实验组Dorsal基因和Relish基因均被显著诱导,并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proPO基因于第4和第8天显著上调并于第12天回落至初始水平;mucin-like PM基因在第2、4、8天均显著上调。AFB1的添加也破坏了凡纳滨对虾肠道正常的组织形态,出现上皮细胞核肥大、边缘模糊、上皮细胞层部分脱落等现象。研究表明,AFB1严重影响凡纳滨对虾肠道黏膜的屏障功能,不仅对肠道黏膜造成机械损伤,同时对肠道化学屏障和免疫屏障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39.
2015-2016年对来自黑龙江地区46个养殖场送检的鲤鱼进行锦鲤疱疹病毒(Koi herpes virus,KHV)的分离鉴定,并应用DNAStar等软件对检出的阳性样本的主要囊膜蛋白(Major envelop protein,MEP)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KHV的检出率约为6.5%,3株阳性样本具有相同的MEP基因序列,称之为KHV-HLJ1516。MEP基因开放阅读框为771 bp,编码256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为28 280.58,等电点为8.40。对KHV-HLJ1516的MEP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其与KHV-GZ11分离株仅有1个碱基不同,但并未导致氨基酸发生改变,碱基相似性为99%;而与HZ419分离株相比,KHV-HLJ1516的MEP基因有3个碱基发生突变,相应的氨基酸由Asn变为IIe。聚类分析结果显示,KHV-HLJ1516与KHV-GZ11处于同一分支,而HZ419位于另一分支。B细胞抗原表位预测结果显示,KHV-HLJ1516的MEP的抗原表位主要位于4~11,24~40,42~63,82~110,209~218,238~249氨基酸区段。  相似文献   
940.
棉花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和纺织原料,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棉花常规育种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随着测序技术、多组学研究以及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精准、高效的分子设计育种已成为棉花育种的发展方向。文章综述了棉花生产的发展现状,回顾了育种发展历程以及棉花分子设计育种在基因组学研究、纤维发育、抗病和重要性状分子模块挖掘方面取得的进展,并展望了未来分子设计育种的发展方向和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