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2篇
林业   11篇
农学   18篇
基础科学   23篇
  8篇
综合类   101篇
农作物   9篇
水产渔业   7篇
畜牧兽医   101篇
园艺   25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71.
6种景观大树嫁接及有关技术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培育高价值景观大树,连续6年对红花檵木、红花紫薇、小叶女贞、台湾小叶榆、红枫、茶花等6个景观树种进行嫁接试验,从砧木大树移植、嫁接方法、管护技术、艺术造型等4个方面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运用客土高培等有关技术措施可有效提高大树移栽成活率至92%以上。定向定植并辅助物理固定措施可有效防止砧木大树脱水性爆皮。嫁接口采用特制铁钉固定并加以保鲜膜覆盖等管护技术可提高大树嫁接成活率至86%以上。木质支撑引导树枝有利于加速接穗树枝顺势形成更高观赏价值。  相似文献   
272.
基于HYDRUS模型低温水入渗下土壤水热运移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深入研究高坝大库低温水下泄对河(渠)两岸土壤水分、温度动态变化的影响机理,构建了低温水入渗土壤水热运移的数学模型,利用HYDRUS-2D软件进行了求解,并对土壤水热运移数学模型进行参数率定与模型验证的基础上,模拟分析了不同水头低温水入渗条件下土壤水分、温度动态变化规律。经过试验验证,总体的模拟与实测温度和水分的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1.074和0.01,模拟结果和实测数据均吻合较好。模拟结果表明,水头变化对土壤温度场和水分场的分布均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当模拟达到相对稳态后,土壤平均温度从上到下逐渐降低,土壤中的温度场分布较为均匀;当入渗水温相同时,随着水头增加,土壤内部平均温度降低,土壤深层低温区域逐渐扩大,温度梯度增加;土壤的深层含水率较高,达到饱和状态,含水率分布从上到下逐步增加;随着水头增加,土壤深层饱和区域逐渐扩大,并逐渐向土壤表层区域扩展。该研究揭示了不同水头下低温水入渗对土壤内部温度场、水分场影响分布的一般规律,对进一步改善水库下游河岸带生态环境,丰富土壤水动力学基本理论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273.
[目的]研究不同基质中添加不同剂量保水剂对土壤总含水量及黑麦草种子萌发的影响,以期为节水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自然光照和遮阴条件下,比较添加不同剂量保水剂(0、3、6、9 g/m2)的基质对土壤总含水量及黑麦草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保水剂在不同基质中对提高土壤总含水量和种子发芽率的影响效果由大到小依次为混合土、营养土、黄土。在保水剂施用量为6 g/m2、土壤基质为混合土时,土壤总含水量最大,黑麦草种子发芽率最高。[结论]保水剂的施用对不同基质的土壤总含水量和黑麦草种子发芽率影响效果显著,以土壤基质为混合土、保水剂施用量为6 g/m2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74.
毛乌素沙地土壤水分日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依据各水分梯度垂直层之间水分运动方式以及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将沙丘分为3种水分梯度类型:无地下水补给梯度(沙丘顶部、中坡)、地下水补给临界梯度(下坡)、地下水补给梯度(丘间低地);无地下水补给梯度,降雨能够改变某一层在整个垂直水系统中的功能作用,这个调节层深度不确定,主要与降雨强度、降雨历时及土壤渗透速度有关系;地下水补给临界梯度(下坡)是受地下水影响的临界点,该水分梯度1000 mm土壤含水量与其它土壤层均为负相关,同温度为负相关(R2=-0.703,P<0.01),与湿度正相关(R2=0.780,P<0.01);100~600 mm之间呈正相关,与温度呈正相关,与湿度负相关;地下水补给梯度(丘间低地)各垂直层之间均为正相关,与温度呈负相关,与湿度正相关;土壤含水量日动态变化有时滞效应,16:00土壤含水量值最小,滞后于温度最高值的时间,16:00之后土壤含水量逐渐升高。但是由于土壤水分的运动和散失,多数垂直层土壤含水量比06:00低。  相似文献   
275.
金岛808是葫芦岛市种业有限责任公司2005年以自选系2686为母本、昌7-2为父本组配而成的玉米单交种。2008年参加天津市春玉米预备试验,2009-2010年参加天津市春玉米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2010年通过天津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津审玉〔2010〕001号。特征特性金岛808是中晚熟玉米杂交种,天津市春播生育期115d,与对照种农大108相仿。幼苗叶鞘紫色,叶片浓绿色,叶缘绿色,长势强。  相似文献   
276.
兽药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兽药GSP)是国家对兽药流通企业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作为县级兽药经营仓库的管理,应按照此项规范对仓库设施和质量管理的要求进行工作。本文查找出县级兽药经营企业存在的不符合GSP认证要求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277.
甜樱桃果实NCED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任杰  吴洁芳  冷平  孙亮  赵胜利 《园艺学报》2010,37(6):891-898
为了进一步研究ABA在甜樱桃果实成熟过程中的作用,通过RT-PCR以及RACE-PCR方法从甜樱桃果实克隆得到了ABA合成关键酶NCED基因片段PacNCED1及其3′ 末端序列,从乙烯利处理果实中克隆得到了乙烯合成关键酶ACO基因片段PacACO1。推测的PacNCED1和PacACO1氨基酸序列与其它物种的NCEDs和ACOs氨基酸序列具有很高的同源性。通过半定量RT-PCR及定量RT-PCR方法分析了PacNCED1和PacACO1的表达模式,发现PacNCED1在甜樱桃果实发育的整个过程以及不同部位都有表达,在果肉和种子中的表达不断增加,在果实成熟之前达到最高峰,而在果柄中的表达则在果实完熟时达到最大。PacNCED1在未失水的叶片和根中有微弱表达,但在失水叶片中的表达急剧上升,表现出与失水的相关性。外源ABA和乙烯利能促进PacNCED1在果实中的表达,而NDGA和IAA对PacNCED1在果实中的表达没有显著影响。在甜樱桃果实发育过程中并没有检测到PacACO1的表达信号,但是外源乙烯利和ABA处理能诱导其在果实中的表达。  相似文献   
278.
葡萄胚挽救试管苗配套优化移栽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葡萄胚挽救试管苗配套移栽技术的系统研究,发现经过一定时间的闭瓶开瓶炼苗,气孔开张度逐渐降低,关闭指数和叶绿素含量都在增加,从而提高了试管苗对外界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有利于移栽成活率的进一步提高.配合采用基质分层配制,移栽成活率显著高于单独使用一种特定基质,这对移栽其他难成活试管植物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79.
基于水足迹的中国农业用水效果评价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为兼顾灌溉用水效率和总量控制评估区域农业用水效率,结合水足迹与灌溉发展状况构建了农业用水效果评价指标(agricultural water use effect,AWE),AWE越小农业用水效果越好。在核算2000—2014年间31个省区农作物水足迹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AWE的时空格局及其与灌溉用水效率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中国年均农作物水足迹为1.097 2×10~(12) m~3,蓝水、绿水足迹分别占13.1%和86.7%,且均随时间增加;单位耕地面积农作物水足迹及绿水比例均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研究时段内灌溉效率稳步提升,而由于灌溉用水规模的扩大和蓝水足迹比例的增长,AWE由2003年的0.113增长到2014年的0.137,中国农业用水效果呈恶化趋势;AWE空间差异大,且在不同年份均表现为黄淮海平原和西部省区较大而东南沿海较小;经济发达地区农业用水效果有明显改善趋势,而粮食增产任务加大的黑龙江省AWE的增速最大;AWE与传统灌溉用水效率评价指标无空间一致性,灌溉效率和水分生产率高的北方农业主产区应注重农业生产用水效果的评估与提升。农业用水效果评价可为区域灌溉用水效率提升与总量控制的科学研究与决策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280.
基于梯度扩散薄膜技术评估稻田土壤中镉的生物有效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给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的安全性评估提供方法学指导,以稻田土壤-水稻体系为对象,通过比较化学提取法(土壤溶液法和0.01 mol·L~(-1)Ca Cl2提取法)和梯度扩散薄膜技术(DGT)所提取的有效态镉(Cd)含量与水稻谷粒中Cd含量(0.06~2.16 mg·kg~(-1))的相关关系,阐述DGT是否能更准确评估Cd的生物有效性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土壤Cd全量与谷粒中Cd含量、几种有效态Cd提取量均未显示出显著相关性,不能真实反映Cd的生物有效性。DGT提取的Cd含量与谷粒Cd含量的相关性系数(R_(线性)~2=0.89和R_(曲线)~2=0.94)高于土壤溶液法(R_(线性)~2=0.87和R_(曲线)~2=0.92)和0.01 mol·L~(-1)Ca Cl2提取法(R_(线性)~2=0.80和R_(曲线)~2=0.83),R值分析表明DGT技术模拟了根部吸收土壤Cd过程中土壤固-液释放补给动态过程。因此,与传统化学提取法相比,DGT技术能更好地预测Cd污染土壤(0.31~10.64 mg·kg~(-1))中Cd的生物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