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3篇
农学   13篇
基础科学   1篇
  2篇
综合类   31篇
农作物   9篇
畜牧兽医   4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41.
为筛选出最佳的燕麦与豆科作物间作模式,基于2011—2014年大田试验和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定量分析燕麦‖绿豆、燕麦‖花生与燕麦‖大豆3种间作模式的产量、经济效益与碳足迹。研究表明,3种间作模式均具有显著的产量优势,其中燕麦‖花生和燕麦‖大豆的土地当量比分别为1.41和1.46,比燕麦‖绿豆高18.5%和22.7%。与燕麦‖绿豆和燕麦‖花生相比,燕麦‖大豆在年际间具有更高的产量稳定性。在3种间作模式中,燕麦与绿豆、花生和大豆3种作物间作的竞争力分别为0.13、0.65和-0.96。燕麦‖花生和燕麦‖大豆的单位面积碳足迹分别为1 703.2和1 661.2kg/hm~2,比燕麦‖绿豆低18.6%和20.6%。燕麦‖绿豆、燕麦‖花生和燕麦‖大豆的单位当量产量碳足迹分别为0.59、0.35和0.31kg/kg。燕麦‖花生和燕麦‖大豆的经济效益分别为12 015和13 673元/hm~2,分别比燕麦‖绿豆高59.5%和81.5%。综合分析认为,燕麦‖大豆的产量和经济效益较高,碳足迹较低,在吉林省西部地区具备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2.
我国燕麦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解决我国燕麦育种面临的"育种技术单一、方法陈旧、周期长、优良品种少"问题,围绕燕麦育种核心环节进行技术创新研究。一方面,引进与利用国外燕麦资源。在引进300份加拿大种质资源基础上,培育了中加燕麦杂交后代材料9 000多份;另一方面,创新我国燕麦育种方法,创建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利用我国独有的显性和隐性核不育资源,解决燕麦四六倍体杂交不育难题,攻克裸燕麦花药单倍体育种技术屏障,创新带芒标记性状集成优选等4项关键技术,破解了燕麦杂交聚合慢、异源优质基因库缺乏、优良基因整合效率不高、抗病优质基因狭窄和优良标记性状难辩别等难题。目前我国燕麦荞麦研究团队成员育成省级以上审(认)定裸燕麦新品种48个、皮燕麦新品种12个,其中国审新品种6个,由过去单一的高产类型,发展形成了满足我国复杂种植生态环境对燕麦品种多元化和加工品种多样化需求。  相似文献   
43.
为探讨局部根区不同灌溉方式下裸燕麦(Avena nuda L.)光合能力下降的生理机制,采用盆栽及渗水盘供水方法,比较了交替根区灌溉(APRI)、固定根区灌溉(FPRI)和常规灌溉(CTRI)下,裸燕麦旗叶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值)、光合特征曲线及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特性的差异。与CTRI处理相比,局部根区灌溉(包括APRI和FPRI处理)降低了叶片SPAD值、净光合速率(Pn)和初始羧化速率(CE),但APRI处理未明显降低初始量子效率(α)、PSII最大量子效率(Fv/Fm)、PSII实际光化学效率(ФPSII)、电子传递效率(ETR)和光化学效率 (qP)。在2种局部根区灌溉模式中,APRI较FPRI显著提高了叶片SPAD值(P<0.05),而且APRI的叶片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α、光饱和点(LSP)、光能利用率(LUE)、Ci/Ca、CE、CO2饱和点(Ci,sat)、初始荧光(Fo)、最大荧光(Fm)、ФPSII、ETR、qP和非光化学效率(NPQ)均高于FPRI。APRI和FPRI的光合速率降低与气孔因素有关,FPRI光合速率降低还与PSII结构损伤有关;局部根区灌溉提高了裸燕麦干旱胁迫逆境下的耐受能力,APRI有利于保持更高的光合速率。  相似文献   
44.
白燕2号EMS突变体的形态鉴定与遗传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促进燕麦的遗传改良,采用化学诱变剂甲基磺酸乙酯(Ethyl methane sulfonate,EMS)处理裸燕麦品种“白燕2号”种子,构建燕麦EMS突变体库,对获得的M2代突变体的形态特征进行调查鉴定,估计突变效果并采用内含子切结点引物和长随机引物的PCR技术分析M2代突变体间的遗传多态性。结果显示,所创制的燕麦突变体库的M2代个体间表现出了丰富的遗传变异,变异的总频率为 7.17%。采用15个内含子切接点引物和长随机引物对其中39个突变体株系进行PCR检测,共扩增出99条谱带,其中多态性条带65条,多态性条带比率为65.7%。突变体株系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667~0.973,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变异。表明构建的燕麦EMS突变体库具有丰富的突变类型,可用于燕麦重要性状突变体的筛选和候选基因的功能分析。  相似文献   
45.
作物根际沉积氮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际沉积氮是土壤微生物重要的营养元素来源,也是联系作物、土壤和微生物的桥梁。近年来随着对作物地上部分研究的深入,对地下部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和关注, 作物根际沉积氮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简要介绍了国内外作物根际沉积氮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数量评估、影响因素、研究和计算方法等,以供相关研究参考。并提出未来应加强大田原位情况下根际沉积氮量与组成的研究,明确其调控机制,以及与根际沉积碳之间的协同作用与机制。  相似文献   
46.
吉林省西部地区盐碱地土壤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吉林省西部地区土壤成分及含量,利用酸度计测定了不同土样的pH值,利用火焰光度计及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研究了速效氮磷钾和微量元素的含量,以及燕麦种植对土壤中无机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吉林省西部地区盐碱地土壤中速效氮磷钾分布不均匀,微量元素的含量差别不大,pH值较高,有的已达到9.6以上,但仍处于燕麦生长所耐受的范围之内,种植燕麦后盐碱地土壤有了酸化趋势.因此,应大力提倡在盐碱地种植燕麦,可为吉林省西部地区盐碱地改造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47.
中加燕麦合作研究成果及应用途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介绍了通过与加拿大农业部东方谷物与油料作物研究中心多年的中加燕麦合作研究,选育并认定了10个燕麦新品种,开展了燕麦复种燕麦栽培技术试验研究;通过项目的实施,建立了国家燕麦品种引进与示范推广基地、国家级燕麦标准化示范区,产生了一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成立了一个燕麦工程技术研究机构,召开了一个国际燕麦学术研讨会,成功申报了一批项目、组建了一个燕麦合作研究团队,探索出了一个燕麦产业化模式,进一步促进了燕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分析了燕麦综合应用途径。  相似文献   
48.
不同种植区生态环境对燕麦营养价值及干草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2008年3月10月在甘肃定西市安定区(半干旱区)、通渭县华家岭(二阴地区)和天祝县打柴沟(高寒区),通过研究不同种植环境对燕麦(Avena sativa L.)营养价值及干草产量的影响,以期确立燕麦适宜种植的区域。结果表明:灌浆期燕麦干草蛋白质、酸洗纤维、及成熟种子粗蛋白含量在3个区域变化显著,不同种植环境对燕麦营养价值及产量具有显著影响(P<0.05);灌浆期干草平均产量、干草平均粗蛋白产量均以华家岭为最高,分别为8894.07 kg·hm-2和951.84 kg·hm-2,因而华家岭最适宜燕麦生产;供试燕麦品种中,甘引1号和陇燕2号灌浆期干草平均产量和干草粗蛋白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可用来生产优质干草;白燕7号可用于种子生产。  相似文献   
49.
燕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对不同盐胁迫的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给燕麦耐盐性鉴选和不同盐分盐渍地的燕麦种植提供参考依据,以国内9个燕麦主栽品种(定莜1号、坝莜1号、坝莜3号、白燕2号、白燕3号、白燕5号、白燕6号、草莜1号和燕科1号)为材料,研究了燕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对三种单盐(NaCl,Na_2SO_4和MgCl_2)胁迫的反应.结果表明,草莜1号、白燕3号、白燕5号、草莜1号、白燕6号对NaCl、Na_2SO_4、MgCl_2胁迫较其他品种敏感性低,而定莜1号对各单盐胁迫的敏感性均最高;低浓度(≤1.0%)单盐胁迫下,NaCl和Na_2SO_4胁迫部分处理的幼苗生长指标较对照有所提高.浓度高于1.0%的单盐胁迫时,相对苗高与根长、相对单株鲜重与干重和相对根数和相对根冠比均随盐浓度的增加而下降,但下降幅度存在明显差异;盐浓度与除根冠比外的其他指标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其中与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势间的相关性最高.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