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69篇
综合类   4篇
农作物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天牛长尾啮小蜂 Aprostocetus fukutai Miwa et Sonan是星天牛 Anoplophora chi-nensis (Forster)、桑天牛 Apriona germani Hope的卵寄生蜂。在福建省沿海木麻黄林中对星天牛卵寄生率为 7.5 %~ 5 8.7% ,福建省惠安 1年 3~ 4代 ,以老熟幼虫越冬。越冬代成虫在 5月下旬开始出现。该文对其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 ,对生活史、生活习性等进行了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52.
应用绿僵菌和白僵菌林间防治木麻黄毒蛾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绿僵菌和白僵菌并采取施放粉炮和喷菌液2种方式,对木毒蛾进行林间防治。2 a试验结果表明:2009年,施放粉炮15 d后,粉炮用量60个.hm-2的木毒蛾校正死亡率:绿僵菌为(54.1±3.7)%、白僵菌为(51.8±1.8)%,显著高于粉炮用量30个.hm-2的处理;2010年,粉炮用量45、60个.hm-2处理15 d后,绿僵菌处理木麻黄毒蛾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0.1±3.6)%、(90.3±3.1)%,白僵菌处理分别为(88.5±8.1)%、(85.6±4.1)%,2种粉炮用量间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30个.hm-2处理。使用绿僵菌和白僵菌菌液喷雾12 d后,木毒蛾校正死亡率分别达到(93.9±6.3)%、(89.7±3.8)%。施菌后木毒蛾的化蛹率显著降低。林间湿度是影响防治效果的重要因素,干旱少雨天气防治效果较差,阴雨湿度大的环境防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3.
球孢白僵菌林间防治油茶黑褐盗毒蛾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球孢白僵菌不同剂型进行林间防治油茶黑褐盗毒蛾试验,通过林间施菌,套笼法检查防治效果,调查防治后油茶植株的虫口数和油茶叶片新增受害率,综合评价白僵菌林间防治该虫的效果。结果表明,以108孢子·mL-1白僵菌孢子悬浮液喷雾(B处理)防治效果最佳,施菌10 d后黑褐盗毒蛾幼虫死亡率达92.8%,防治效果达91.0%。白僵菌粉炮处理中,60个粉炮·hm-2(A2处理)、90个粉炮·hm-2(A3处理)2个处理间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10 d后防治效果分别达到82.4%、85.3%,但显著高于30个粉炮·hm-2(A1处理)。白僵菌不同剂型防治后各处理组的虫口数、防治期间新增受害率均较防治前出现了显著的下降。其中虫口数下降最多的分别是A3、B、A2处理,虫口减退率分别为88.6%、88.4%、81.5%;B、A3、A2处理在防治期间新增受害率仅为5.3%、6.0%、8.3%,而对照的新增量为21.0%,防治效果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54.
通过测定木麻黄林间土壤中、菌条上的绿僵菌孢子的宿存数量及萌发率,研究绿僵菌在木麻黄林中的宿存动态。结果表明:绿僵菌孢子引入木麻黄林间土壤中,45d内孢子数量迅速下降;45d时土壤中的绿僵菌孢子数不足初始带菌量的30%,其后孢子数量呈持续缓慢下降或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绿僵菌菌条绑缚在木麻黄树干上后,其上的孢子迅速下降,至30d时,菌条孢子量仅为初始值的30%左右,随后呈现持续缓慢下降的趋势。土壤中的孢子萌发率可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而菌条上孢子的萌发率变化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55.
木麻黄病害研究概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木麻黄是我国东南沿海防护林的主要树种。文章综述了国内外木麻黄病害研究概况,着重介绍木麻黄青枯病的抗性育种、营林技术、生物和化学防治等方面的具体进展,同时也介绍了木麻黄树干疱腐病、衰退病、白粉病等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56.
危害油茶的9种鳞翅目新害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茶是中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栽培面积大,经济价值高。油茶虫害是影响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采集林间油茶害虫于室内饲养,对获得的成虫标本进行鉴定。结果表明,钩翅尺蛾[Hyposidra aquilaria(Walker)]、聚线皎尺蛾[Myrteta sericea(Butler)]、红缘卡斑螟[Kaurava rufimarginella(Hampson)]、齿点足毒蛾(Redoa dentata Chao)、斜隆木蛾[Aeolanthes clinacta(Meyrick)]、中华新木蛾(Neospastis sinensis Bradley)以及月尺蛾(Selenia sp.)、绢祝蛾(Scythropiodes sp.)、落木蛾(Epimactis sp.)等9种害虫是危害油茶的新害虫。记述了它们的形态特征、寄主、国内分布及生物学特性等,供生产上参考。  相似文献   
57.
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 Hendel又名东方果实蝇、黄苍蝇、果蛆.国外分布于美国、澳大利亚、印度、巴基斯坦、日本、菲律宾、印尼、泰国、越南等;国内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福建、贵州、四川、湖南、台湾等省区.橘小实蝇是外来入侵有害生物,在我国被列为二类检疫性害虫.该虫1 a发生3~6代,田间世代重叠.成虫羽化后需要经历较长时间的补充营养才能交配产卵,卵产于寄主的果皮下,每处5~10粒,每头雌虫可产卵400 ~1 000粒.  相似文献   
58.
2016年8月在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保护研究所实验室,利用绿僵菌FJMa2014-0501菌株对缀叶丛螟的致病力进行室内测定。结果表明,绿僵菌FJMa2014-0501不同浓度孢子悬浮液处理缀叶丛螟幼虫后,其累积死亡率均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以较高浓度的孢子悬浮液(1.0×10~9、1.0×10~8孢子·mL~(-1))处理6、7 d后,所有缀叶丛螟幼虫全部死亡,以1.0×10~7孢子·mL~(-1)的孢子悬浮液处理11 d后死亡率达100%;而以较低浓度的孢子悬浮液(1.0×10~6、1.0×10~5孢子·mL~(-1))处理14 d后,缀叶丛螟幼虫累积死亡率分别为91.2%、55.6%。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time-dose-mortality model,TDM)对不同浓度孢子悬浮液对缀叶丛螟幼虫的致病力数据进行模拟,所建模型均通过Hosmer-Lemeshow拟合异质性检验,表明模型拟合良好。由模型估计得出:绿僵菌FJMa2014-0501接种缀叶丛螟幼虫4、5、6、7 d后的半致死剂量对数值(LC50)分别为8.41、7.58、6.29、5.69;以1.0×10~7、1.0×10~8、1.0×10~9孢子·mL~(-1)的悬浮液接种缀叶丛螟幼虫后,致死中时(LT50)分别为5.42、4.48、3.28 d。说明绿僵菌FJMa2014-0501菌株对缀叶丛螟幼虫具有较强的致病力,是一株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59.
楠鳞毛肖叶甲是近年来常见于闽楠和浙江楠的害虫,2020年在福建明溪闽楠上发生严重危害,2021年又在建阳的闽楠和浙江楠上大面积发生,建阳区溪东国有林场场部后山受害率达83%,其危害方式是啃食梢头嫩叶。文中简要介绍其分布、寄主、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并提出防控建议。  相似文献   
60.
木麻黄虫害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麻黄是我国东南沿海防护林的主要树种。文章综述了国内外木麻黄虫害研究概况。着重介绍了蛀干害虫星天牛、多纹豹蠹蛾、相思拟木蠹蛾和食叶害虫木毒蛾、棉蝗等在营林技术、林木抗虫性、生物和化学防治上的具体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