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9篇
农作物   2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0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为明确感染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水稻对非介体褐飞虱取食行为的影响,在人工气候室通过刺探电位监测技术对褐飞虱在感染SRBSDV水稻植株和健康水稻植株上的取食行为进行持续监测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在感染SRBSDV水稻植株上取食的褐飞虱其取食路径波Nc(N2+N3)(口针在维管束组织移动)的总持续时间显著延长了116.69%,Nc(N2+N3)波形持续时间占总监测时间的百分数也显著提高了100.42%;而口针刺探次数和刺探时间、在韧皮部及木质部取食次数和持续时间等均无显著差异。表明水稻感染SRBSDV后对褐飞虱的取食行为影响不大,仅显著延长了其到达取食位点的时间。  相似文献   
12.
522.5 g·L-1氯氰·毒死蜱乳油防治柑橘矢尖蚧,有效成分用药量261.3~348.3 mg·kg-1,药后30 d,防效达91.5%~94.3%,防治效果理想,且对柑橘安全。  相似文献   
13.
通过田间药效试验,探索12%四聚乙醛颗粒剂防治铁皮石斛蜗牛的合适剂量及对铁皮石斛的安全性。结果表明,每667 m2施用12%四聚乙醛900 g对蜗牛的防治效果较好,一次药后3、7、14、21 d防效分别达到78.5%、82.7%、87.8%、88.4%。考虑到农药残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如何科学使用12%四聚乙醛颗粒剂的有效剂量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金线莲炭疽病的病原菌,根据科赫法氏则采用组织分离法对采集的病叶进行了病原菌分离,确定其致病性后,结合形态学特征及基于肌动蛋白基因 (actin gene-ACT)、β2微管蛋白基因 (β2-tubulin gene-TUB2)、几丁质合酶基因 (chitin synthase A gene-CHS-I)、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基因 (glyceraldehyde-3-phosphatedehydrogenase gene-GAPDH) 和核糖体内部转录间隔区 (ITS) 联合系统发育分析对该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并测定了9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的离体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炭疽菌菌株在金线莲离体叶片上表现出的症状与田间自然发病症状相似,证明所分离的菌株为引起金线莲炭疽病的致病菌。根据病原菌的菌落、分生孢子及附着胞形态等初步判断其为长直孢炭疽菌 Colletotrichum gigasporum;进一步基于ACT、CHS-I、GAPDH、ITS和TUB2联合系统发育分析的分子鉴定结果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确定了引起该病害的病原菌为长直孢炭疽菌。离体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咪鲜胺、戊唑醇、肟菌酯、氯苯醚酰胺、苯醚甲环唑、丙硫菌唑、氟啶胺、甲基硫菌灵和百菌清对供试病原菌的EC50值分别为0.0145、0.240、18.2、29.9、0.114、0.402、0.0191、2.80和38.5 μg/mL,其中咪鲜胺和氟啶胺的抑菌活性最强。  相似文献   
15.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2.8%氟菌·肟菌酯悬浮剂1 500倍、42.8%氟菌·肟菌酯悬浮剂1 500倍+25%嘧环·咯菌腈悬浮剂1 200倍、42.8%氟菌·肟菌酯悬浮剂1 500倍+400 g·L-1嘧霉胺悬浮剂1 500倍等处理防治桑果菌核病,4次药后防效超过97%,防治效果理想。25%啶菌噁唑乳油750倍、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1 250倍防效也较理想,超过80%。  相似文献   
16.
进行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莲藕斜纹夜蛾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从防治效果和施用成本综合考虑,20亿PIB·g-1 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450 mL·hm-2较好,药后 14 d 总防效为97.9%。  相似文献   
17.
3种药剂防治铁皮石斛疫病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药效试验,比较3种药剂防治铁皮石斛疫病的效果。结果表明,每667 m2施用68%精甲·锰锌水分散粒剂75 g、72%霜脲氰·锰锌可湿性粉剂75 g、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4.3 g防治效果较好,药后14 d防效分别达到78.4%、76.1%、77%,可在生产上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18.
浙贝母(Fritillaria thunbergii Miq.)作为浙江省地道中药材,属“浙八味”之一。近年来在磐安县浙贝母主产区发生一种新的霉斑病,发病部位有褐色病斑,潮湿时产生大量霉层,严重影响浙贝母的生长与发育。本研究利用病原菌分离与鉴定、致病性测定、生物学形态测定及ITS、ACT和EF-α多基因序列分析等方法,鉴定出浙贝母芽枝霉斑病的病原菌为Cladosporium pseudocladosporioides。该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值为7~8,以麦芽糖为最适碳源,牛肉浸膏和胰蛋白胨为最适氮源。本文同时还进行了3种不同生物药剂对该病原菌的室内毒力测定,发现0.5%小檗碱水剂对其抑制效果最好。本研究为浙贝母芽枝霉斑病识别与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通过田间药效试验,探索5种药剂对浙贝母灰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500 g·L-1异菌脲悬浮剂、42.8%氟菌·肟菌酯悬浮剂、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防治浙贝母灰霉病,第3次药后20 d防效都超过70%,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20.
通过田间药效试验,探索昆虫病原线虫防治茶籽象甲幼虫的合适剂量和方法。结果表明,昆虫病原线虫与卵孢白僵菌联合使用效果较佳,每667 m2昆虫病原线虫1亿尾+200 亿·g-1卵孢白僵菌200 g对茶籽象甲幼虫的防治效果可达74.5%,在生产上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