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3篇
农学   3篇
  9篇
综合类   4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1.
为阐明UV-B辐射增强对水稻籽粒中酚类化合物含量及其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通过大棚盆栽种植元阳梯田传统水稻品种——白脚老粳(OryzamIaponicamantiquam cum pedibusalbis)。在水稻各生长期进行不同强度UV-B辐射处理(自然光和2.5、5.0、7.5 kJ·m-2·d-1),研究UV-B辐射增强对水稻籽粒酚类化合物含量(包括总酚、总黄酮、总酚酸)的影响和酚类清除活性氧自由基[包括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2,2′-联氮-双-3-6-磺酸(2,2′-azino-bis(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fonic acid),ABTS)和羟自由基]的影响。结果表明:当UV-B辐射强度增加至7.5 kJ·m-2·d-1时,相较于自然光,千粒质量降低了34.9%,每株籽粒生物量下降了45.8%,同时对水稻籽粒酚类含量及其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产生影响。水稻籽粒中酚类含量在自然光下无显著变化,当UV-B辐射达到2.5 kJ·m-2·d-1时酚类含量显著升高,但7.5 kJ·m-2·d-1时酚类含量会显著降低,同样地,酚类对自由基的清除率在自然光下无显著影响,在2.5 kJ·m-2·d-1时清除率显著上升,7.5 kJ·m-2·d-1清除率显著下降。研究表明,UV-B辐射增强对酚类合成作用表现为低强度促进高强度抑制,且酚类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自由基的清除率。  相似文献   
12.
丛枝菌根真菌减少污染土壤Cd淋溶流失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丛枝菌根真菌(AMF)对玉米生长与镉(Cd)吸收、土壤团粒组成、壤中流Cd浓度和Cd淋溶流失的影响,本研究以云南兰坪铅锌矿周边Cd污染农田土壤为基质,玉米为宿主植物,设置接种和不接种AMF处理,开展室内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与不接种AMF(CK)相比,接种AMF显著增加玉米生物量,降低植株Cd含量与吸收量。接种AMF显著增加0~40 cm土层总球囊霉素相关蛋白(T-GRSP)和易提取球囊霉素相关蛋白(EE-GRSP)的含量,导致粒径(R)>0.25 mm土壤团聚体含量增加55%,R<0.25 mm团聚体含量降低,土壤有效态Cd含量降低26%~43%。接种AMF导致0~30 cm土层壤中流Cd浓度下降14%~22%,Cd淋溶流失量降低29%。相关分析发现:R>0.85 mm的团聚体含量与T-GRS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25 mm的团聚体含量与壤中流Cd浓度、Cd淋溶流失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有效态Cd含量与壤中流Cd浓度、Cd淋溶流失量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与CK相比,接种AMF不仅能增加土壤球囊霉素相关蛋白和大团聚体的含量,而且有助于降低土壤有效态Cd含量与壤中流Cd浓度,减少Cd的淋溶流失,AMF对土壤Cd淋溶流失效应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土壤灭菌和杀真菌剂对紫花苜蓿生长和重金属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云南会泽铅锌矿周边重金属污染的农田土壤为基质,开展室内盆栽试验,研究土壤灭菌和杀真菌剂(苯菌灵)对紫花苜蓿的生长、光合色素含量、部分抗氧化生理、重金属含量与累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灭菌显著影响苜蓿的抗氧化生理,导致巯基含量减少54%,丙二醛含量增加44%;显著降低光合色素含量和植株的生长,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下降27%、23%和30%,株高降低45%,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分别减少74%和85%;土壤灭菌和施用苯菌灵均显著增加土壤有效Pb含量和苜蓿地下部Pb的含量,减少苜蓿地下部Zn的含量;土壤灭菌还显著增加苜蓿地上部Cd的含量;土壤灭菌极显著减少苜蓿对重金属的累积,植株Pb、Zn、Cd和Cu的累积量分别下降74%、78%、68%和76%;施用苯菌灵对苜蓿生长、抗氧化生理及重金属累积的影响均不显著。总之,完全消除土壤微生物明显降低了苜蓿对重金属的耐性与累积能力,土壤微生物对植物耐受重金属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增强UV-B辐射对元阳梯田2个地方水稻品种N营养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2011年,以元阳梯田2个地方水稻品种白脚老粳和月亮谷为研究对象,以自然光照和大田水稻原位种植为条件,进行模拟臭氧衰减(0、10%、20%、30%)导致UV-B辐射增强(0、2.5、5.0、7.5kJ·m-2),研究2个地方水稻品种的N含量和累积量以及稻田土壤有效态N和全N含量对UV-B辐射增强的响应。结果表明:总体上UV-B辐射增强在TR7.5(UV-B辐射增强7.5kJ·m-2)处理时显著降低2个水稻品种叶、茎、根和穗生物量,在TR7.5处理时,水稻各部位生物量降到最小值。2个地方水稻品种叶、茎、根和穗N含量影响基本一致,显著增加2个地方水稻品种各部位N含量。随着UV-B辐射增强白脚老粳各部位群体累积量有显著增加的趋势,而月亮谷各部位群体累积量随UV-B辐射增强表现出先升后降。UV-B辐射增强促进两个水稻品种N营养输出,降低土壤碱解N和总N含量,导致土壤N库储量降低。  相似文献   
15.
镉对铅锌矿区中华山蓼根际真菌氢离子分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明确镉(Cd)胁迫对云南会泽铅锌矿区中华山蓼根际真菌氢离子分泌行为的影响,探讨矿区野生植物根际真菌的生态作用。采用液体培养法,分析不同浓度(0、0.05、0.5、5 mmol/L) Cd处理条件下根际真菌培养液的pH值。结果表明:(1)铅锌矿区中华山蓼根际真菌氢离子分泌能力及其对Cd处理的响应在不同菌株间存在明显差异;(2)没有施加Cd处理,产酸能力强的真菌培养液pH值低至4.02,产酸能力弱的pH值高至8.11;(3)Cd处理对产酸能力强的真菌培养液pH值影响不明显,但导致产酸能力较弱的真菌培养液pH值显著下降,降幅最大达到3.21~3.86,培养液pH值与Cd浓度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可见,Cd胁迫显著促进产酸能力较弱的铅锌矿区中华山蓼根际真菌分泌氢离子。  相似文献   
16.
为阐明UV-B辐射与稻瘟病菌复合胁迫对水稻生长的影响,通过在大田条件下,于元阳梯田稻田紫外辐射试验站种植当地传统稻种——白脚老粳,在水稻叶片不同感病时期(稻瘟病菌侵染前、侵染过程中、感病后)进行UV-B辐射(5.0 k J·m-2)增强处理,研究UV-B辐射增强对水稻-稻瘟病菌互作体系中水稻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并结合稻瘟病的病情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稻瘟病菌侵染前进行UV-B辐射(UV-B→菌)处理,显著抑制了水稻的株高、穗数、地上部分生物量和产量,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含量显著增加,光化学淬灭系数(q P)显著升高,但光合作用受到抑制;稻瘟病菌侵染的同时进行UV-B辐射(UV-B/菌)处理,水稻在双重胁迫下生长受到抑制,光合速率与UV-B辐射处理差异不显著;感病后进行UV-B辐射(菌→UV-B)处理,水稻生长情况与自然光照条件下差异不显著,光合作用受到显著的抑制,q P显著降低,叶片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显著升高;UV-B辐射显著降低水稻叶片稻瘟病病情指数,不同感病时期进行UV-B辐射处理,病情指数差异不显著。可见UV-B辐射与稻瘟病菌复合胁迫抑制水稻生长和光合作用,但稻瘟病的流行也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7.
紫花苜蓿对Cd胁迫的响应及品种差异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利用紫花苜蓿对Cd污染土壤进行修复和综合利用提供理论基础。综述了紫花苜蓿对Cd胁迫的响应,包括:紫花苜蓿的生长对Cd的响应存在"低促高抑"现象;紫花苜蓿对Cd吸收的可能途径包括根表皮质膜的H+交换、Ca~(2+)和Mg~(2+)阳离子通道,根际环境和Cd元素在土壤中的有效态等因素会影响紫花苜蓿对Cd的吸收;在Cd由根部向地上部转运的过程中,随着土壤Cd含量的增加,更多的Cd被累积在紫花苜蓿的根部;紫花苜蓿应对土壤Cd胁迫的调控机理包括信号分子调控、抗氧化系统调控、生物巯基化合物对Cd的螯合、调节Cd的亚细胞分布和耐Cd基因的表达等多个方面。总结了紫花苜蓿对Cd胁迫响应的品种差异,主要表现在: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根瘤生长、植株形态和生物量;生理指标;对Cd的吸收与累积等方面。今后的研究工作可重点关注品种差异评判标准的建立、差异显著品种的系统筛选、在分子水平上的响应机理及品种差异机理的分析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采用小区试验,研究不同时期UV-B辐射增强(5.0 kJ.m-2,旺长期辐射T1、花期辐射T2、旺长期+花期辐射T3)对灯盏花(Erigeron breviscapus(Vant.)Hand-Mazz)各部位生物量和药用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时期UV-B辐射均导致灯盏花株高、基叶数、最大基叶长、最大基叶宽、总生物量降低,其中总生物量下降2.91%~15.79%;花期辐射(T2)下,各形态指标和生物量降低的幅度小于旺长期辐射(T1)。(2)不同时期增强的UV-B辐射均导致灯盏花各部位有效成分(总黄酮、咖啡酸酯、灯盏乙素)含量升高,含量依次为T3>T2>T1>CK。(3)不同时期增强的UV-B辐射使灯盏花药用有效成分产量发生改变,仅花期辐射(T2)使灯盏花总黄酮、灯盏乙素和咖啡酸酯总产量均显著增加,其中灯盏乙素增加10%,总黄酮增加4.01%,咖啡酸酯增加4.05%。总之,通过增加UV-B辐射来增加灯盏花药用有效成分产量是可行的,以灯盏花花期进行UV-B辐射30 d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采用微生物培养法研究4种施氮量水平对云南省丘北辣椒旺盛生长期、开花坐果期和盛果期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对不同类群微生物数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60kg/hm2施氮量的处理丘北辣椒土壤微生物增加的数量最多。施氮肥增加丘北辣椒旺盛生长期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钾细菌和有机磷细菌,开花坐果期土壤纤维分解菌和有机磷细菌,3个生育期土壤自生固氮菌的数量。施氮肥增强丘北辣椒土壤不同生理类群微生物间的相关性,其中,自生固氮菌和纤维分解菌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自生固氮菌和纤维分解菌均与钾细菌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有机磷细菌与其它生理类群微生物呈极显著正或负相关(P<0.01)。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元阳梯田核心区稻田土壤养分含量和微生物数量的时空变异特征。【方法】在不同月份采集元阳梯田核心区箐口村不同海拔(1 450、1 500、1 600、1 700和1 800 m)稻田的土壤,分析土壤养分(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与微生物(细菌、放线菌、自生固氮菌、纤维分解菌和真菌)的数量。【结果】低海拔梯田土壤全氮、全钾含量高于高海拔梯田土壤全氮、全钾含量,高海拔(1 700、1 800 m)的梯田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含量要高于相对低海拔(1 450、1 500 m)的稻田,土壤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在休闲期高于水稻生长期。土壤微生物数量总体上在低海拔(1 450、1 500 m)稻田较高,土壤自生固氮菌和放线菌在3月、细菌和真菌在5月、纤维分解菌在9月的数量相对较多。【结论】元阳梯田核心区稻田土壤速效养分含量与微生物数量受季节的明显影响,并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