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0篇
农学   1篇
  7篇
综合类   76篇
水产渔业   46篇
畜牧兽医   4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61.
检测15头奶牛离体外周血单核细胞和体内产生抗体免疫应答的结果表明,1.0μg/ml的PWM或SEB使PBMC增殖达最高值,但在分泌Ig中却表现出不同作用,还发现在群体内离体细胞增殖强度的变异程度小于分泌的Ig量的变异程度。  相似文献   
62.
8株鳖源变形杆菌外膜蛋白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 1 2批送检病鳖体内分离出 8株细菌 ,经形态学检查、生理生化特性测定、致病性测定和血清学鉴定 ,确定 7株为普通变形杆菌 ,1株为奇异变形杆菌。进一步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 (SDS)破菌法提取 8株鳖源变形杆菌的外膜蛋白 (OMP)进行SDS PAGE电泳 ,比较分析细菌OMP型。结果显示奇异变形杆菌的OMP型由 3条相对分子质量范围为 3 0× 1 0 4~4 3× 1 0 4的主要蛋白带组成 ;7株普通变形杆菌的主要外膜蛋白相对分子质量范围为 3 0× 1 0 4~6 7× 1 0 4,分属 2个OMP型 ,其中 4个分离株属OMP1型 ,由 4条主要蛋白带组成 ;其余 3个分离株属OMP2型 ,由 7条主要蛋白带组成。表明不同种变形杆菌的OMP型差异较大 ,同种不同株变形杆菌的OMP型相似 ,但蛋白带的迁移率及颜色深浅在菌株间仍有差异。此外 ,发现相对分子质量约为 4 3× 1 0 4的一条外膜蛋白带为所有菌株所共有 ,可能是变形杆菌属特异性抗原  相似文献   
63.
蟹源致病性拟态弧菌的编码鉴定及其特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病蟹体内分离到 1株致病菌 (H4株菌 ) ,经细菌编码鉴定法确定为拟态弧菌 (Vibrio mimicus)。对 H4株菌及其胞外产物的生物学特性检测结果显示 :(1) H4株菌对弧菌抑制剂 O/ 12 9、多粘菌素敏感 ,能在无盐胨水中生长 ,拉丝试验阳性 ,氧化酶阳性 ,VP阳性 ,发酵葡萄糖产酸不产气。这些生物学性状符合《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中对拟态弧菌的描述 ,证实了编码鉴定结果的正确性 ;(2 ) H4株菌能粘附人及多种动物红细胞 ,使红细胞发生凝集 ,且该凝集现象不能被 D-甘露糖所抑制 ,推测红细胞膜上存在的血凝素受体不含有甘露糖结构 ;(3) H4株菌的胞外产物具有致死性、溶血性和蛋白酶活性 ,表明胞外产物中至少存在溶血素和胞外蛋白酶 2种致病因子  相似文献   
64.
[目的]为进一步研究新城疫病毒的分子结构和基因疫苗奠定基础。[方法]用自行设计的l对引物,通过RT-PCR从接毒的SPF鸡胚的尿囊液中克隆了新城疫病毒F基因部分片段,将该基因片段插入含谷胱甘肽(GST)基因的质粒pGEX-4T-1,构建了重组质粒,对提取的融合蛋白进行亲和层析纯化和琼扩、ELISA及W estern-blot检测。[结果]通过克隆和PCR扩增获得新城疫病毒F基因的部分片段,大小为509 bp;对构建的重组质粒pGEX-4T-1-F509经诱导表达,获得分子大小约为44 000 bp的融合蛋白,其中F基因的部分片段大小约18 000 bp;经亲和层析,获得纯化GST-F509融合蛋白,进一步用该蛋白免疫小鼠,制备了鼠源抗鸡新城疫病毒F蛋白抗体。[结论]琼脂扩散试验、ELISA及W estern-blot检测表明,该融合蛋白中的F片段具有良好的抗原性。  相似文献   
65.
鲐鱼Scomber japonicus是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主要经济鱼类之一,是暖水性远洋中上层洄游性鱼类,在中国近海渔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鲐鱼早期生活史会受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气候变化、海洋环境的改变均会对鲐鱼资源补充量产生影响,通过构建模型可以更好地对鲐鱼资源量补充进行模拟和预测,为其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综述了鲐鱼的生物学特性、早期生活史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环境变动对其早期生活史中生存、生长和资源补充量的影响、相关生态模型等在鲐鱼上的应用,并对未来掌握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对鲐鱼资源的生态响应及鲐鱼资源中长期预测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鲐鱼渔业发展战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6.
对蟹源拟态弧菌HX-4菌株外毒素的酶活性、溶血活性、细胞毒性和致死性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采用固体硫酸铵盐析法和层析技术提取拟态弧菌HX-4菌株外毒素,所得外毒素具有酪蛋白酶、明胶蛋白酶、溶血素等多种毒性酶活性、细胞毒性(HEp-2)、肠毒性和致死性等生物学特性,TC ID50为0.025μg,对中华绒螯蟹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1.40μg。  相似文献   
67.
以标准株大肠杆菌K1 2 为材料对 3种细菌破壁方法 (SU法、ES法和ESU法 )进行了比较 ,并在此基础上测定了 17株病原菌的G +Cmol%含量。结果表明 :ESU法破壁提取的DNA含量最大 ,纯度最高 ,热变性曲线幅度最大 ,G +Cmol%含量符合文献值 ,17株病原菌鉴定至种 (11/ 17)或属 (6/ 11) ;在 3种破壁方法中 ,ESU法最有效 ,适用于水产动物病原菌的种属鉴定。  相似文献   
68.
柔鱼是大洋洄游性头足类种类,具有重要的生态地位和经济价值,目前是日本、韩国和中国等国家在西北太平洋捕捞的主要对象。柔鱼属于短生命周期生物,其栖息地适宜性受气候和海洋环境变化的显著影响。本文根据中国远洋渔业数据中心提供的2006—2015年9—11月中国鱿钓捕捞数据和海表面温度(SST)以及光合有效辐射(PAR)两个关键环境因子,构建基于捕捞努力量和算术平均算法的柔鱼综合栖息地热点预测模型,并对比分析柔鱼栖息地适宜性在超强厄尔尼诺和强拉尼娜条件下的变动规律及其成因。结果表明:基于SST和PAR的栖息地模型能够有效地预测西北太平洋柔鱼栖息地热点海域;9—11月柔鱼各月适宜的SST和PAR范围具有显著月间变化且逐渐减小;柔鱼产量、捕捞努力量和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随栖息地指数值的增加呈现线性增加趋势。对比2007年强拉尼娜年份和2015年超强厄尔尼诺年份,研究发现,2007年柔鱼CPUE和栖息地适宜性显著高于2015年,其主要原因可能是2007年强拉尼娜现象导致柔鱼渔场内适宜的SST和PAR面积显著增加,而2015年超强厄尔尼诺现象导致两者适宜面积急剧下降,从而导致柔鱼栖息地适宜性变差,柔鱼CPUE降低。  相似文献   
69.
猪γ干扰素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抗原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猪γ干扰素(poIFN-γ)的生物学活性及其在机体免疫应答中的作用机理,克隆并表达了猪IFN-γ基因。首先应用RT-PCR方法通过一对自行设计的引物从猪脾脏淋巴细胞中扩增了猪γ干扰素基因片段,分别将其定向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和pET-32 a中,经测序表明与已报道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100%。接着将重组质粒pGEX-poIFN-γ和pET-poIFN-γ分别转化大肠杆菌BL21株,经IPTG诱导,得到高效表达。所表达的融合蛋白均以不溶性的包涵体形式存在,分子量分别为43.0和35.0 ku,与理论推算值相符。为研究IFN-γ在表达中结构的变化,采用上述2种融合蛋白分别作为免疫抗原和检测抗原。结果用GST-poIFN-γ免疫小鼠所诱导的抗体可与poIFN-γ产生特异性结合,表明不同原核质粒表达的猪IFN-γ仍保持其特有的结构。  相似文献   
70.
河蟹细菌性颤抖病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在稻田养殖环境下发生的一例河蟹颤抖病的诊断与治疗的过程。结果表明 ,本例河蟹颤抖病是由苏云金芽孢杆菌 (Bacillusthuringiensis)和反硝化产碱菌 (Alcaligenesdenitrificans)混合感染引起 ;药敏试验结果显示两种细菌均对喹诺酮类、氯霉素和中草药中的黄连、黄芩、大黄、地锦草、五倍子、薄荷、大青叶、板兰根等有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