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3篇
  2篇
综合类   27篇
农作物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21.
介绍了皖油17号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2.
为客观准确地评价浙江省油菜联品试验中新品种(系)的稳定性,以2017—2018年度浙江省油菜联品试验产量数据为资料,应用线性回归、Shukla模型和AMMI模型对产量的基因型与环境(G×E)互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浙双1610、浙油杂1606和嘉油1605不能用回归系数来判断其稳定性,其他品种的回归系数与1无显著性差异,无法进一步比较各品种的稳定性。Shukla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嘉友油菜3号、越优1115、越优1518、H14PB8和嘉友早油1号等5个品种比对照秦优10号稳定,浙双1610最不稳定;经bartlett测验各品种间无显著性差异。AMMI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嘉友油菜3号、越优1518和越优1115表现比对照秦优10号稳定,其欧氏距离(Dg值)分别为2.41、2.47和2.86,对照Dg值为3.46,浙双1610最不稳定,Dg值高达7.06;试点以衢州、绍兴、嘉兴的分辨率较好(Dg值>5.72),而天台和温州的分辨率较低(Dg值<4.96);利用IPCA1和IPCA2制作双标图进一步分析了各品种在不同地点的适应性信息。  相似文献   
23.
ZH1A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以引进的甘蓝型油菜杂交种皖油14后代中的不育株和可育株经连续多代测交、兄妹交选育而成的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系。该不育系综合性状优良,分别于2009年、2013年通过浙江省和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应用该不育系育成的甘蓝型油菜杂交种浙油杂1号、浙油杂2号分别于2009年、2010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24.
利用系统聚类法,对117份国外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的10个农艺性状和4个品质性状进行聚类分析,研究其遗传亲缘关系,合理利用品种资源。结果表明:117份材料分为2个类群,分别包括71个和46个品种(系)。第Ⅰ、Ⅱ类群又分别分为6个和7个亚类群,第Ⅰ-1、Ⅰ-2亚类群各再分为7个品种群,第Ⅱ-2、Ⅱ-6亚类群分别再分为5个和3个品种群。第Ⅰ类群的品质较好,芥酸含量平均为4.3%,6个亚类群间农艺性状有较大差异,而第Ⅱ类群品质较差,7个亚类群间差异较小。从中发现了长荚、大粒、早熟和角密等特异材料。  相似文献   
25.
本文作者用~(60)Co-γ辐射剂量0~10 000 Gy对甘蓝型、芥菜型、白菜型油菜种子进行了辐照。结果显示,随着辐照剂量增加至1 000 Gy对发芽率均没有显著影响,辐照剂量增加至1 000~10 000 Gy不同品种发芽率出现差异,浙双72下降很快,各品种发芽率随辐照剂量增加而下降的程度因品种不同而有所差异。浙双72的半致死辐照剂量约为2 500 Gy,致死剂量为10 000 Gy,而浙油50的半致死辐照剂量为10 000 Gy。辐照敏感性依次为浙双72浙油50淳安老油菜白34龙游浙油505。  相似文献   
26.
国外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系统聚类法,对117份国外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的10个农艺性状和4个品质性状进行聚类分析,研究其遗传亲缘关系,合理利用品种资源.结果表明:117份材料分为2个类群,分别包括71个和46个品种(系).第Ⅰ、Ⅱ类群又分别分为6个和7个亚类群,第Ⅰ-1、Ⅰ-2亚类群各再分为7个品种群,第Ⅱ-2、Ⅱ-6亚类群分别再分为5个和3个品种群.第Ⅰ类群的品质较好,芥酸含量平均为4.3%,6个亚类群间农艺性状有较大差异,而第Ⅱ类群品质较差,7个亚类群闻差异较小.从中发现了长英、大粒、早熟和角密等特异材料.  相似文献   
27.
本文主要阐述了滁杂优3号的选育过程及其特征特性,以期为推广种植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28.
为提高油菜中油份和油酸等品质性状的含量,根据油菜遗传规律和育种经验,总结出了油菜品质育种的新方法——优群优选法。该方法的核心是构建目标品质的优类群,低世代(F1~F2)开放选择,中世代(F3~F5)套袋自交和开放单株优选同步进行,待F6~F8代形成稳定的高产高品质株系后,利用多环境种植测定其产量和品质的稳定性,选出目标性状变异幅度小、品质优异、产量高的品系参加各级试验。以该方法选育出浙油50、浙油51、浙油33、浙油21等含油量高于47%的品种,其含油量和产量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并育成了我国第1个高油酸品种浙油80。  相似文献   
29.
播期和播量对直播油菜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以油菜浙双6号为供试品种,研究机械条播条件下播期和播量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0月15—20日播种,播量3.00kg/hm^2的处理组合能获得较高的产量水平。10月25日以后播种,播量应增加到4.50kg/hm^2,才能获得较高产量。增加播量对播期的推迟具有一定的补偿作用,同时,迟播适当增加播量,植株变矮,茎杆变细,分枝减少,有利于机械化收获。  相似文献   
30.
浙双6号系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以芥65为母本、双8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后经多代田间农艺性状鉴定和品质筛选同步定向选择,培育而成的高产、高含油量、低芥酸、低硫苷甘蓝型油菜品种.2003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5年获新品种权.其栽培要点为适时早播、合理密植,科学用肥,加强田间管理,做好病虫草害综合防治,严禁割青,打堆后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