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5篇
  1篇
综合类   13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为丰富油菜新品种在生产中的应用,解决单季稻地区稻-油茬口矛盾加剧及早熟油菜抗性较差与产量低等问题.[方法]南充市农业科学院以高配合力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南A5为母本,恢复系614R为父本组配早熟优质油菜新品种.[结果]成功组配出早熟优质甘蓝型杂交油菜新品种盛贵油1号,该品种在四川省油菜新品种区域试验中,2年平...  相似文献   
22.
【目的】株高是影响油菜抗倒性、丰产性和全程机械化进程的关键性状,油菜矮秆、半矮秆资源的发掘与研究,是实现株高遗传改良的关键。目前油菜优异矮源缺乏,通过对获得的甘蓝型自然矮化突变体进行表型鉴定、遗传分析及激素相关形态学、生理学分析,旨在综合评估其利用潜能,为其在油菜矮化育种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并为后续基因定位、克隆奠定基础。【方法】将甘蓝型油菜品系141492自交6代后发现的半矮秆突变体经游离小孢子培养获得DH系群体,选取1个半矮DH系,暂命名dw-1,其平均株高约95 cm,变幅83—105 cm。对dw-1农艺性状、经济性状、抗病性等进行表型鉴定,并以dw-1与野生型高秆为亲本构建6世代遗传群体,应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株高进行遗传分析。通过光暗处理(16 h光照/8 h黑暗、24 h黑暗)形态学观察、下胚轴与茎秆赤霉素敏感性测验,鉴定突变体突变类型。【结果】与野生型相比,dw-1千粒重无明显变化,菌核病病指、二次分枝数、单株角果数显著或极显著增加,主序有效长、一次分枝数、株高、分枝部位高度、重心高度、主序角果数、每角粒数、单株产量显著或极显著降低,全生育期极显著缩短。遗传分析表明,dw-1株高的遗传受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D-0模型),主基因加性效应-47.5,显性度0.2;B1、B2、F2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6.0%、84.0%、85.0%,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4.1%、5.6%、6.7%。光照与黑暗条件下,dw-1形态建成正常且下胚轴长度均极显著低于野生型。外施低浓度赤霉素对下胚轴与茎秆伸长作用不明显,高浓度处理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均不能恢复至野生型表型。【结论】dw-1田间综合性状优良,矮生性状以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遗传为主,主基因又以加性效应为主,常规杂交育种早代选择有效。dw-1矮化机制与油菜素内酯途径无关,为赤霉素敏感性减弱应答类型。  相似文献   
23.
辐射诱变育种具有变异频率高、变异幅度大、育种周期短等特点,是当前育种的主要方法之一。为加快白刺花(Sophora davidii)的良种培育工作,本课题组利用60Co-γ射线对筛选到的生产性能最佳的白刺花种质进行了辐射诱变育种,通过2年的田间观测,从60Co-γ辐射诱变的白刺花M_2代中筛选获得12个突变群体。为确定该突变群体间的变异情况,本研究采用表型性状结合简单重复间序列(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 ISSR)分子标记技术进行检测。结果表明:(1)诱变后代表型性状发生变异。与未经辐射处理的白刺花相比,诱变M_2代植株的变异主要表现在植株高度和冠幅直径增大或减小,茎粗、叶片长度、宽度和叶面积显著提高,分枝位点高度降低等方面。8个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在19.72%~55.46%之间,各指标变异程度依次为分枝位点高度(55.46%)株高(53.24%)冠幅直径(47.91%)叶面积(38.30%)分枝数(36.84%)茎粗(36.10%)叶片宽度(23.60%)叶片长度(19.72%)。(2) 20条多态性较好的ISSR引物扩增产生141条清晰谱带,多态性条带有75条,多态性比例(polymorphic rate, PPR)为53.2%。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Nei's gene diversity, He)和Shannon信息指数(Shannon's information index, I)分别为0.248 3和0.377 9。与对照相比,诱变M2代在多个位点发生了DNA水平上的改变。(3)基于ISSR计算出供试群体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介于0.627 7~0.839 4之间,平均为0.733 6。(4)基于表型性状和ISSR分子标记对供试群体进行聚类分析,所有供试群体均被分为4类,但两种水平的聚类分析结果不完全一致。本研究结果为白刺花辐射诱变育种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基本材料。  相似文献   
24.
针对我国植物油供给不足、油菜产量低等问题,南充市农业科学院以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南A6为母本、恢复系58R为父本配组育成甘蓝型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南油658。该品种在四川省油菜区域试验中,18点试验18点增产,两年平均产量2 551.13 kg·hm-2,比对照品种德油6号增产288.68 kg·hm-2;在国家冬油菜(长江上游区)新品种试验中,23点试验18点增产,两年平均产量为2 783.78 kg·hm-2,比对照品种蓉油18增产165.38 kg·hm-2;种子芥酸含量为0,硫苷含量为20.27 μmol·g -1(饼),抗倒性强、丰产性突出、稳产性好、适应性广。南油658于2020年10月通过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登记,适宜在四川、重庆、贵州、陕西汉中和安康冬油菜区秋播种植。其栽培技术主要包括适期播种、精细整地开沟、合理密植、科学配方施肥、规范病虫防治、适时收获等。  相似文献   
25.
南充市农业科学院利用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南A5与双低恢复系626R配制双低新品种南油5626,该品种参加2017-2019年度四川省油菜新品种联合试验,2年试验18点(次)试验16点(次)增产,平均产量为2616.12kg/hm2,较对照品种德油6号增产11.64%,达极显著水平;种子芥酸含量为0,商品菜籽硫代葡萄糖苷含量23.58μmol/g(饼),含油量达45.00%;于2020年通过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适宜四川平坝、丘陵及类似生态区秋播种植。  相似文献   
26.
目前根肿病已成为长江流域油菜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油菜产业发展。为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快速转育抗根肿病、高配合力亲本,本研究以双抗根肿材料18NS(含PbBa8.1和CRb抗病位点)为供体亲本、波里马恢复系37R为轮回亲本,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方法,结合田间表型性状综合选择、室内品质分析、配合力测定以及抗性鉴定结果创制双抗根肿病甘蓝型油菜亲本37RR。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BC3F3世代筛选到8个携带PbBa8.1+CRb纯合抗病位点的株系。根肿病田间抗性鉴定结果表明,8个株系在南充和广元两地均表现为免疫抗性。配合力测定结果表明,8个株系配合力由高到低依次为20S200-2> 20S199-8> 20S200-11> 20S205-3>20S200-8> 20S199-1> 20S199-7> 20S205-1。株系20S200-2于2021年定型并命名为37RR,其杂交种1937R参加西南地区冬油菜品种试验9个试验点中8点增产,平均单产3204.00 kg·hm-2,在获得根肿病抗性的同时,产量较原始杂交种南油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