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3篇
  1篇
综合类   48篇
农作物   39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51.
有机水稻生产环境下稻鸭共作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试验利用免耕轻耙进行有机水稻生产,研究稻鸭共作有机水稻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间关系,指出有机栽培水稻产量主要由每穴穗数、每穗粒数、整株蛋白含量以及株高4个性状决定。稻鸭共作在每穴穗数增加的基础上,每穗粒数也增加显著,并随鸭群体量增加而增加,而整株蛋白质含量的增加也从生理角度上说明了稻鸭共作氮肥利用的增加。说明稻鸭共作,鸭排泄物可以增加稻田肥力,同时鸭在稻田内活动也可以增加肥料利用率,从而提高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  相似文献   
52.
有机水稻生产稻鸭共作防治杂草、害虫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试验利用免耕轻耙栽培有机水稻生产环境,通过设置鸭不同群体量水平,研究稻鸭共作对田间杂草群体的消长、田间害虫群落和天敌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田养鸭除草,体现在杂草群落的抑制上,是连续长期的过程,通过适宜的鸭群体量(15只/667m2),可以控制稻田杂草群体消长,实现水稻、杂草群落的生态平衡关系;稻鸭共作对稻田害虫群落的抑制作用低于化学药剂,且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稻鸭共作对稻田害虫天敌群落具有一定影响,天敌群体降落程度有增加趋势,但无化学农药的毁灭性。  相似文献   
53.
0.11%爱密廷水剂对水稻生长量提高明显,提高幅度达到0.1%~12.0%。在提高谷草比上,孕穗期施用效果优于拔节期。在产量性状指标上,施用爱密廷可以明显提高结实率与千粒重,增产作用明显。同时,爱密廷对稻米外观品质与加工品质改善作用明显,可显著提高整精米率和降低垩白粒率。  相似文献   
54.
旨在优化出适合盐碱水田水稻种植的群体结构,进一步提升水稻产量。以吉粳809为材料,试验采取裂区设计,研究不同群体结构对水稻农艺性状指标及稻米外观品质、碾米品质和蒸煮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A3B2处理产量、一次枝梗实粒数、二次枝梗实粒数和总粒数分别比对照A4B3增加31.4%、16.1%、18.9%和6.3%,有效穗数和株高分别比对照A4B3减少24.5%,降低4.5%。行距和株距的互作效应对产量和有效穗数有显著影响,对总粒数、实粒数和千粒重影响不显著。不同行距间,株距间对产量、总粒数和实粒数影响不显著,对有效穗数影响显著。A3B2处理条件下整精米率高于对照处理。随着行距和株距的扩大,稻米的垩白度和垩白粒率均降低,对蛋白质和直链淀粉影响较小,变化范围分别在6.54%~7.16%,17.2%~19.3%。  相似文献   
55.
农业技术推广是将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环节,是打通农业科研与技术应用壁垒的关键所在.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主要采取农技专家与广大农民面对面授课的线下培训模式,但随着农业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升,种植栽培和农艺农机对于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导致广大农民对于专业技术的需求越发迫切,传统的培训模式及授课方式无法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于农业技术的现实需求.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新媒体平台和新媒体传播方式全面、快捷、高效地推广农业技术知识是农技推广人的重要课题.该文以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为例,详细分析了传统农技推广模式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针对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提出了相应的合理化建议,以期为利用新媒体平台促进农业技术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6.
开展不同育苗供秧处理对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的研究,以吉粳511为材料,设8个处理,通过对相关农艺性状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育苗供秧处理对水稻的农艺性状及产量影响不同。Y1P1处理移栽有利于有效穗数、总粒数和实粒数的增加。平盘处理中以Y1P1产量最高,钵盘处理中以Y1P2产量最高,Y1P1产量高于Y1P2产量7%。  相似文献   
57.
东北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对夜间升温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两套开放式增温系统,在吉林公主岭开展了4年的水稻全生育期夜间增温试验。结果表明,全生育期冠层夜间温度平均升高0.7℃~1.0℃,水稻始花期提前2~3 d,但灌浆时间延长1~2 d。夜间增温对水稻净光合速率无显著影响,但显著提高剑叶面积、花后总绿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其中吉粳81和吉粳83叶面积指数提高了40.0%和45.5%。夜间增温下,水稻地上部生物量和籽粒产量呈现递增趋势,增幅皆为10%左右;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分别提高7.0%和5.7%。夜间温度升高主要通过缓解低温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其对东北寒地水稻的直接效应将以增产为主。  相似文献   
58.
促进吉林省水稻种业发展的对策探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吉林省是我国东北地区主要的粳稻生产基地之一。近年来,常规育种研究徘徊不前,超级稻品种老化、单一化现象日趋明显。同时,在育种、育繁、推广体系中又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严重制约着吉林省种业的发展。基于此,文章在对吉林省水稻种业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笔者多年来在水稻科研和成果推广等方面的工作经验,深入剖析吉林省种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产生原因,提出了加快种业育、繁、推一体化进程,加强政策引导,深化种业扶优扶强政策和完善成果评价体系等一系列未来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59.
60.
充分利用水稻品种资源优势,采用人工杂交育种方法,选育出水稻优质米新品种吉粳89,该品种生育期为141d,需有效积温2850℃·d,在吉林省属中晚熟品种,具有优质、高产、抗性强的特点,成为吉林省水稻生产上主推品种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