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4篇
综合类   20篇
农作物   4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春小麦抗条锈病新品系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生理生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研究将高梁总DNA通过花粉管通道导入小麦感病品种甘麦8号,D2代出现了2株对条锈病免疫的变异株;D5代有9个株系抗条锈性已经稳定,用混合菌和分生理小种鉴定,对条中29、30、洛13Ⅱ、水14、水14中梁17-s、HY3、条中31号表现免疫,通过侵染型基因测定,表明所获得的新品系89144组织中SOD活性升高,在原受体甘麦8号接种条锈菌后SA含量也有升高,但并不伴随有CAT活性下降和SOD活性升高以及H2O2含量的升高,推测SA为CAT过氧化活性提供一个电子的过程中SA的量必须达到一定的阈值,并且与CAT的时序调节相配合,据SA结合态和游离态含量的变化动态,推测SA信号传导途径的上游应该还有一些机制在起作用,同时抗条锈新品系89144具有SA信号传导途径。  相似文献   
12.
采用优化的花粉管通道法将高梁(Sorghum bicolor L.)基因组DNA导入高感条锈病、籽粒粉质的稳定小麦品系,并借助幼胚培养挽救加代、早代变异筛选等技术,经多代连续选择优良变异系,获得2个稳定的优良变异新品系,其中2001502-23-26两年度位居省区试第一位,已申请生产试验和品种审定.变异新品系与感病受体小麦比较,某些生物学性状发生明显变异,对条锈病免疫,品质指标得到提升,HMW-GS发生明显变异,Gul D1位点基因发生等位变异,过氧化物酶发生明显变化,说明外源高粱基因导入引起了相应基因表达的变化,地区适应性也相应的较受体不同.这说明异源高粱基因组DNA导入小麦可实现高粱抗条锈性和HMW-GS等优良性状的遗传转育和聚合,达到生物学性状、产量、抗条锈性和品质指标等目标性状得到遗传改良的目的.性状改良的原因,推测可能是高粱抗条锈基因转化和HMW-GS基因生物诱变和多基因聚合的结果,而导入后代HMW-GS的GulD1位点基因的等位变异机理可归结为生物诱变所致,条锈病抗性的变异可能属于高粱抗锈基因的定向转移所致.  相似文献   
13.
陇春22号是从墨西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引进,历经10年,进一步筛选的优质抗锈春小麦新品种,多年田间鉴定表现抗旱性强,品质优良。为了进一步确定其抗旱性和品质特性,对该品种在干旱条件下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指标、田间产量指标、优质亚基进行了初步的鉴定评价。结果表明:陇春22号萌芽期、幼苗期以及成熟期抗旱性强,含有17 18、5 10优质亚基,适合在甘肃及宁夏等地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4.
51个外源DNA导入小麦新品系的抗条锈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51份春小麦品系材料进行了抗锈性苗期混合菌、成株期分小种及混合菌鉴定。结果表明,对目前流行的条锈菌优势生理小种成株期表现抗病的有34份,占鉴定材料的66.67%,其中表现免疫近免疫39.22%。分小种鉴定的结果为:对条中32号免疫的材料有40份,占78.43%;对条中33号免疫的材料有38份,占74.5%。  相似文献   
15.
花粉管通道转基因技术及在小麦分子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文章首先简要回顾了花粉管通道法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历程,并从花粉管通道法转化的发育及分子证据的提出出发,详细介绍了转化的作用机理和操作技术,提出花粉管通道法转基因技术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转基因技术,并以变异频率高,性状变异广泛,类型丰富,稳定快,一次导入片段多及低成本等优点而受到科研工作者的亲睐;其次,就花粉管通道转基因技术在小麦分子育种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指出花粉管通道转基因技术在小麦品质创新及分子育种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品质改良育种和抗性育种方面,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就,选育出了一系列新品系,如春小麦89122,丰富了品质资源;最后,就花粉管通道法转基因技术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甘肃省推广面积在10万亩以上的15个高产优良春小麦品种(系)的对比种植,分析了品种的抗条锈性,对12个品种(系)与产量有关的11个数量性状进行了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穗长,穗粒重,单株粒重,穗粒数及千粒重是构成产量的主要因素:穗长与每穗有效小穗数应是田间选择的主选性状。文中对抗条锈病的育种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外源DNA导入小麦的分子育种实践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将具有高光合效率的C4植物高粱的DNA导入普通小麦陇春13,成功选育出了高产、抗逆、耐盐碱小麦新品系89122,较原受体增产21.06%,在盐碱地比当地主栽品种V 26增产10.5%,比原受体增产22.5%,光合效率明显提高,通过RAPD鉴定表明,高粱基因组部分片断已经整合到了小麦染色体中。将高粱、玉米、谷子、小麦、长穗偃麦草、大麦、硬粒小麦等33份材料的基因组DNA通过花粉管通道法转入普通小麦,创造了大量具有利用价值的变异材料,同时选育出一系列的小麦新品系,并且应用于生产中。经过表型鉴定、生化分析和分子等水平的综合研究表明,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创造的新品系和中间变异材料绝大多数变异性状不以孟德尔规律遗传,而表现为母性遗传特征,这比以农杆菌为代表的单基因转基因技术更具有优越性,对数量形状控制的表型来说更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18.
春小麦新品种陇春32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春小麦新品种陇春32号通过花粉管通道法系统选育而成,其供体为米高粱,受体为自育品系89122。2011—2012年在甘肃省东片水地春小麦10点(次)区域试验中,折合平均产量5 691.0 kg/hm2,比对照陇春23号平均增产7.47%,居8个参试品种(系)第1位。该品种株高80∽85 cm,穗长8.6∽9.6 cm,千粒重41.0∽43.2 g,容重791.0 g/L,籽粒含粗蛋白15.30%。适宜于甘肃省定西、临夏、兰州等地种植。  相似文献   
19.
高粱NDA导入小麦选育出抗条锈白粒新品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试验利用花粉管道将高粱总体DNA导入矮秆红粒,不抗条中29号的小麦品种后,研究了后代白粒新品系统抗条锈性及产量构成,籽粒蛋白质,赖氧酸,淀粉和灰分量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外源DNA直接导入,D1代出现了白粒变异,占30.8%,其粒色和抗条锈性连续5代稳定遗传,产量试验折合亩产497.2kg,比受体增产23.4%,较当地对照增产8.2%,容重高达821g/l,蛋白质(干基)14.31%,赖氨酸(干  相似文献   
20.
小麦抗条锈新品系89144抗锈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将高粱总DNA通过花粉管通道导入小麦感病品种甘麦8号,D2代出现2株对条锈病免疫的变异株,D5代有9个株系抗性已经稳定;用混合菌和分小种鉴定,对条中29、30、洛13Ⅱ、水14、水14中梁17-s、HY3、条中31号等小种表现免疫。结果分析表明,新品系89144接种后组织中SOD活性升高,原受体甘麦8号接种锈菌后SA含量也有升高;但并不伴随有CAT活性下降,SOD活性和H2O2含量的升高;推测SA为CAT过氧化活性提供一个电子的过程中SA含量必须达到一定的阈值,并且与CAT的时序调节相配合;据SA结合态和游离态含量的变化动态,表明89144具有SA信号传导途径,推测SA信号传导途径的上游应该还有一些机制在起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