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2篇
农学   2篇
  68篇
综合类   15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68 毫秒
71.
石灰性土壤磷素的化学活化途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用草酸、草酸钠、柠檬酸和柠檬酸钠作为活化剂,加人不同含磷水平土壤中,通过室内培养试验和分析,结果表明:(1)0.1M草酸和0.1M柠檬酸都有一定的活化土壤磷素的作用,草酸作用最为显著。而相同浓度的草酸钠和柠檬酸钠未显示对土壤磷素的活化效果。(2)对土壤磷素的活化作用,草酸随其浓度的增加而增强,而柠檬酸活化土壤磷的能力有限。(3)柠檬酸在加人的6h之内,对活化土壤速效磷作用明显;而草酸在加人的48h之内,对活化土壤速效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无论是柠檬酸还是草酸,在其对土壤速效磷发挥活化作用期间,均随加人时间的延长而减弱。  相似文献   
72.
在黄土旱塬区长期试验(1985-1997年)中,选取对照(不施肥,CK)、磷肥(P2O5.60.kg/hm2,P)、氮肥(N.120kg/hm2,N)、氮磷(N,120.kg/hm2,P2O5,60.kg/hm2,NP)、氮磷有机肥(N.120.kg/hm2,P2O560.kg/hm2,有机肥75.t/hm2,NPM),种植方式为冬小麦连作的5种有代表性的施肥处理,研究了石灰性土壤磷素吸附特性的演变及其与土壤磷素形态、土壤有机碳(SOC)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P素的最大吸附量(Qm),1997年对照(CK)、N处理比1985年分别提高了18%和14%;而P、NP和NPM处理分别降低了26%、13%和24%。吸附能常数(k值)随时间延长,对照和N处理相对稳定,P和NP处理呈升高趋势,而NPM处理有降低趋势。土壤磷素吸附饱和度(DPS)和零净吸附磷浓度(EPC0)对照和N处理随时间延长呈降低趋势,P、NP和NPM处理呈升高趋势。Qm与Ca8-P、Al-P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P0.001),与Ca2-P、Pe-P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0.05)。Ca2-P、有机磷含量变化与土壤DPS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P0.05)。EPC0只与有机磷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P0.05)。Qm、DPS和EPC0变化与SOC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P0.001)。  相似文献   
73.
黄土旱塬施肥对土壤颗粒组成及其有效磷富集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颗粒组成及其有效磷富集。结果表明,各施肥处理土壤颗粒组成都呈现颗粒愈小比例愈高的规律,而不同施肥处理对同一粒径颗粒含量又有一定的影响。在单施磷肥(P)的基础上,配施氮肥、有机肥(NP、PM、NPM)有利于增加<0.25mm颗粒的比例,以NPM处理最为明显。长期施用有机肥改善了土壤颗粒中有效磷水平,但也提高了土壤颗粒有效磷中水溶性磷的比例。土壤中的有效磷(包括速效磷、水溶性磷)主要富集在<2mm粒径的土壤颗粒中,<0.25mm的土壤颗粒中有效磷富集率最高。氮磷配施(NP)、氮磷有机肥配施(NPM)有利于增加<0.25mm颗粒中土壤有效磷的富集,PM处理更促进土壤有效磷在0.25~2mm粒径中富集。  相似文献   
74.
褐土区农田土壤氮磷淋溶特征及其管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持续过量氮磷化肥投入导致农业面源污染日益严重,了解农田土壤氮磷淋溶特征是降低地下水污染的基础。基于田间调查、长期定位肥料试验和田间试验,分析褐土区氮磷的盈余状况,阐明该区农田土壤氮磷的盈余变化、淋溶特征;评价田间管理措施对农田土壤氮磷淋溶的影响。结果表明,典型褐土区关中平原过量施氮的土壤达到83%以上,大量土壤硝态氮已经迁移到100cm土层以下,15%的水井地下水的硝态氮含量超过10 mg·L~(-1)(WHO饮用水标准);80%耕层土壤有效磷(Olsen-P)含量已超过20mg·kg-1,富磷土壤已出现可溶性磷素向耕层以下迁移的现象。氮肥和磷肥的投入量、氮磷吸收量和土壤氮磷残留量之间存在着3个发展阶段:环境友好-资源高效阶段、环境低风险-资源低效阶段和环境有害-资源无效阶段。与当地常规水肥投入量相比,在保证产量的前提下,化肥减量、降低灌溉量、施用生物炭或秸秆还田都可以降低氮磷淋失量;其中化肥减量、降低灌溉可显著降低氮磷的淋失,其次是施用生物炭和秸秆。施用秸秆条件下,阻控硝态氮淋失与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提高、土壤硝化势降低或反硝化势升高有关。此外,需要关注褐土区粮果复合系统中土壤氮磷淋溶的环境效应、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溯源等问题。  相似文献   
75.
旱作冬小麦施氮肥与地膜栽培的水肥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旱作冬小麦施氮与地膜栽培水肥管理试验结果表明,小麦施用氮肥在小麦生育前期连续干旱年中仍有显著增产效果,但小麦地膜栽培未表现良好的增产作用。施用氮肥有利于0-100cm土层土壤水分的保持和改善,明显提高水分生产效率,增加小麦的N素吸收,并促进小麦对P素和K素的吸收总量。地膜栽培在小麦生育前期具有较好的保墒作用,膜际与膜下栽培土壤剖面水分无明显差异,表层土壤湿度的日变化观测表明地膜具有明显的提水保墒作用。  相似文献   
76.
长期定位施肥对黑垆土剖面养分分布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对黄土高原旱地 15年连续施肥后土壤剖面养分分布的研究发现 ,施化肥对土壤剖面有机质、全N、全P含量的影响深达 100cm以下 ,所有施肥处理有机质、全N、全P、NO3--N、有效P含量在耕层 (0~20cm)都有不同程度增加 ;40~60、60~80cm土层有机质、全N、全P都低于长年不施肥处理 ,造成土壤下层养分的亏缺。长期大量施用氮肥造成N素养分下淋累积 ;长期大量施用磷肥土壤耕层有效P显著提高 ,而 20cm以下土层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77.
黄土旱塬黑垆土-冬小麦系统中尿素氮的去向及增产效果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在黄土高原南部旱塬区陕西省长武县的黑垆土上 ,用田间小区和15N微区试验研究了氮肥的增产效果 ,水分利用率以及尿素氮的去向。结果表明 ,氮肥的增产效果随氮肥用量增加而降低 ,施N量为 1 0 0和 1 5 0kghm- 2 时每kg肥料N分别增产小麦 1 2 .1kg和6.4kg。施用氮肥亦提高了水分利用率 ,无氮区和施肥区的水分利用率分别为 7.6kghm- 2 mm- 1和 9.7~ 1 0 .5kghm- 2 mm- 1。15N微区试验结果表明 ,尿素作基肥混施入耕层后 ,小麦利用率为36.6%~ 38.4% ,土壤残留率为 2 9.2 %~ 33.6% ,标记氮肥在土壤剖面中的残留率随土层深度的加深而迅速降低。小麦吸收的氮素来自肥料氮的比例在 33%~ 40 %之间 ,来自土壤氮素的比例在 60 %以上  相似文献   
78.
利用在黄土旱塬上布置的 13年小麦连作肥料定位试验资料 ,研究了旱地冬小麦氮磷的自然供给能力和吸收来源于肥料和土壤的氮磷相对比例。结果表明 ,旱地冬小麦氮素的自然供给能力为 26.68~27.49kg/hm2,平均为 27.2kg/hm2;磷素自然供给能力为 5.21~8.49kg/hm2,平均为7.31kg/hm2 。小麦吸收氮素有 51.9%~76.8%来自氮肥 ,平均为66.6% ;而来自土壤为23.2%~48.1% ,平均 33.4%。小麦吸收磷素来源于肥料的为 13.6%~47.8% ,平均为28.7% ;来源于土壤为 52.2%~86.4% ,平均为 71.3%。同一肥底基础上 ,随肥料用量的增加 ,小麦吸收氮或磷素来源于肥料的比例也增大 ,而来源于土壤的比例逐渐减少。本试验条件下 ,氮肥利用率变幅为 32.6%~66.0% ,平均为51.1% ;磷肥利用率变幅为 1.72%~14.02% ,平均为7.0%  相似文献   
79.
以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典型代表地区长武王东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分析提高黄土高原沟壑区生态系统生产力途径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建立保证生态安全、食物安全的生物保护技术体系,建立黄土高原沟壑区高效、安全和可持续农业生态系统,为黄土高原地区提供农村生态经济系统发展模式,解决黄土高原沟壑区经济发展中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问题,为国家对生态环境安全及生态环境建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0.
有机肥对黑垆土养分含量、形态及转化影响的定位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施用有机肥是保持土壤肥力良性循环的重要措施之一。为了深入研究有机马对黑垆土养分含量及形态的长期效应1984年在长武早塬黑垆土上布设了一个长期定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连续施用有机肥将显著地改善土壤肥力,增加有机质和氮磷钾的含量,以及土壤有效态Cu、Zn、Mn、Fe的数量。有机肥对土壤氮磷贡献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增加了土壤有机氮和无机磷中的有效态组分,增加氮磷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