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8篇
林业   11篇
农学   26篇
基础科学   4篇
  19篇
综合类   157篇
农作物   19篇
水产渔业   7篇
畜牧兽医   72篇
园艺   27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为探讨不同行距配置、密度处理对小麦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以半冬性中晚熟品种淮麦2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行距配置、密度处理下小麦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较小行距配置较大密度和较大行距配置较小密度均不利于高产,本试验中,行距配置为20cm、密度为35万/667m2处理因具有适宜的基本苗,较高的成穗率,穗大,千粒重较高,最终获得了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42.
以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戊唑醇(tebuconazole,TEB)为模板分子,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应用电化学聚合法制备了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TEB-MIP/F-CNTs/GCE)。利用循环伏安法(cyclic voltammetry,CV)和交流阻抗法(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EIS)对新型传感器进行了表征,并用差分脉冲伏安法(differential pulse voltammetry,DPV)考察了新型传感器对戊唑醇的检测性能。结果表明:戊唑醇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具有一定特异性;传感器表观表面积比裸电极显著提高;新型传感器具有良好的印迹效果,相较于其他结构类似的三唑类化合物(如苯醚甲环唑),TEB-MIP/F-CNTs/GCE对戊唑醇表现出高效的识别能力,具有专一性和强选择性,且在C_(TEB)≤2.0×10~(-6)mol/L范围内传感器峰电流与C_(TEB)存在定量关系;数据模拟分析得到传感器的电学阻抗谱等效电路模型为R_1(CPE_1(R_2(CPE_2(R_3)))),计算各电极/传感器的等效电路中各元件参数,证明该模型能有效地模拟传感器检测戊唑醇的传感机理。该研究结果可为三唑类农药残留仿生免疫检测方法的建立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3.
古田马铃薯氮磷钾肥料效应及其施肥指标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古田马铃薯N、P、K肥料施用效果, 通过马铃薯“3414”田间肥效试验和土壤养分分析,建立古田土壤马铃薯养分丰缺指标。结果表明:古田县冬种马铃薯在现有土壤养分肥力水平下,施用N、P、K 肥料依然是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增加经济效益的主要措施。施用N、P、K肥料分别增产24.0%、10.8%和22.1%, 施肥处理增加单产的效果依次是N>K>P。施肥增加经济效益依次是P>N>K。N、P2O5、K2O的产投比分别为12.6、13.7和9.3。对古田县冬种马铃薯而言,马铃薯土壤低肥力等级N、P、K养分临界指标含量分别是:<109.9、6.4与92.3 mg/kg;而高肥力等级土壤N、P、K养分临界指标则分别为:>248.9、49.6和151.8 mg/kg。古田县冬种马铃薯平均最高产量的N、P、K施用量分别为:(205.1±31.3)、(88.5±40.5)和(302.1±57.3)kg/hm2 ;取得最佳经济产量的N、P、K施用量分别为:(178.4±42.8)、(68.2±37.3)与(265.2±79.1)kg/hm2;三要素最佳比例为1 ∶ 0.4 ∶ 1.5。  相似文献   
44.
小茴香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小茴香对环磷酰胺模型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以环磷酰胺制备小鼠免疫低下模型并结合体外药理试验,测定灌胃给药后小鼠体内巨噬细胞吞噬率、血清溶血素抗体水平,并观察植物血凝素诱导T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采用含药血清体外培养小鼠腹腔巨噬细胞,MTT法考察巨噬细胞的活性,并观察体外培养的巨噬细胞吞噬红细胞的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结果]小茴香提高免疫抑制小鼠碳粒廓清率,促进血清溶血素形成以及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结论]小茴香有提高小鼠免疫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45.
以不同品种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 Bl.)为材料,采用大田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定期采样,观察不同品种牛膝的形态特征并测定其主根根长、根粗、根干重、产量以及齐墩果酸的含量。结果表明,牛膝根长表现为风筝棵>白牛膝>蒙古牛膝>核桃纹,根粗表现为白牛膝>风筝棵>核桃纹>蒙古牛膝,经济产量表现为风筝棵>核桃纹>白牛膝>蒙古牛膝,齐墩果酸含量表现为风筝棵>蒙古牛膝>核桃纹>白牛膝,由上可知,风筝棵的品质较优。不同品种牛膝根的干物质积累呈S形,最快积累时期是9-10月。  相似文献   
46.
8种野生百合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染色体根尖压片法对原产我国的卷丹(Lilium lancifolium Thunb.)、毛百合(L. dauricum Ker-Gawl.)、朝鲜百合(L. amabile Palib.)、兰州百合(L. davidii Duch var. unicolor Salisb.)、大花卷丹(L. leichtlinii Hook .f. var. maximowiczii Baker)、有斑百合(L. concolor Salisb. var. buschianum (Lodd.) Baker)、细叶百合(L. pumilum DC.)、垂花百合(L. cernuum Komar.)8种(变种)野生百合的染色体数目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除卷丹是三倍体(2n=3x=36)外,其他种均为二倍体(2n=2x=24).8种百合属植物的根尖细胞均不同程度地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二倍体种均出现了染色体数目的非整倍性变异,有少于或多于正常体染色体数的22、25、26条染色体,其所占比例为2%~10%;观察到三倍体卷丹存在非整倍性变异和整倍性变异,出现了少于或多于正常体染色体数的34、37条染色体,其所占比例约为9%,而出现单倍体细胞(2n=x=12)的频率约为2%.三倍体卷丹中出现单倍体细胞为首次报道.在毛百合、兰州百合、有斑百合、细叶百合、卷丹5种百合的体细胞中观察到B染色体.  相似文献   
47.
基于土壤硝态氮测试的夏玉米氮肥施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夏玉米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建立了基于土壤硝态氮测试和氮素平衡的氮素实时监控技术,以促进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协同提高。研究表明:优化施氮量为183~280kg/hm^2,平均为220kg/hm^2,比习惯施氮节约氮45.3%,产量提高4.1%。校验试验结果表明,优化氮肥处理在各个处理中产量最高。本研究确定的优化施氮量是合理的,且降低氮肥用量,减少氮素损失,提高了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48.
 WRKY是植物体内最大的转录因子家族之一, 其成员在植物生长发育和抗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解水稻WRKY的功能, 本研究利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 WB)技术, 检测了8个WRKY转录因子在水稻叶片生长和Xa21介导的抗白叶枯病过程中的表达丰度变化。结果表明:OsWRKY12、43、55和86在苗期表达量较低, 随叶片的生长表达逐步增加;OsWRKY50和84在苗期叶片中的表达量相对较高, 成熟期下降;未检测到OsWRKY40/64和52在叶片中的表达。在Xa21介导的白叶枯病抗性反应中, OsWRKY40/64、50和52受白叶枯病菌诱导表达, OsWRKY84受侵染后表达量上调, OsWRKY12、43、55和86在抗病过程中没有检测到表达丰度的变化。进一步比较这些转录因子在抗、感和对照(Mock)反应中的表达, 发现抗、感反应间蛋白质的表达变化是相似的。研究结果提示:OsWRKY12、43、55和86可能在叶片正常生长中发挥作用;OsWRKY40/64和52可能在水稻-白叶枯病菌互作过程中发挥作用;OsWRKY50和84则在叶片生长和抗白叶枯病过程中都有一定的功能。  相似文献   
49.
岗梅是一种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植物,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广西、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和台湾等地。岗梅枝枯病是岗梅生产上的重要病害。根据Koch’s法则,对岗梅枝枯病病原分离物进行致病性测定,并利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对该病原菌的r DNA间隔转录区(ITS)进行扩增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在Gen Bank上,与该病菌ITS序列相似度在99%以上的均是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因此,初步将岗梅枝枯病病原鉴定为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  相似文献   
50.
盐碱胁迫下碱地肤体内的有机酸积累及其草酸代谢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对碱地肤幼苗进行盐胁迫或碱胁迫动态处理,通过分析碱地肤的有机酸含量及草酸代谢相关酶活性等指标,以探讨碱地肤的有机酸积累及草酸代谢调控机制的特点。结果表明,随着碱胁迫时间的延长,碱地肤体内草酸等7种有机酸均有所积累,草酸为主的有机酸的大量积累可能与碱胁迫(高pH)密切相关,它们可能起到离子平衡和pH调节的双重作用。碱地肤积累的草酸并非主要来源于抗坏血酸分解途径。此外,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ase)参与催化的草酰乙酸裂解途径也不是草酸合成的主要途径。实验确定草酸合成的关键酶是乙醇酸氧化酶(GO)。草酸分解的草酸氧化酶(OxO)活性高低不是内源草酸积累量的关键因子。综上推断,碱地肤体内草酸的大量积累与其OxO分解无关,而是主要取决于其合成的GO关键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