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农学   18篇
综合类   27篇
农作物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安麦19是安阳市农业科学院以中育1154为母本、周麦28为父本,采用改良系谱法选育而成的半冬性小麦新品种,高产、多抗、成穗率高、饱满度好、抗倒性强,于2023年7月通过河南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麦20230100。对安麦19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和栽培技术要点进行介绍,以期为其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2.
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是新品种选育、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地农业发展、新品种推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安麦11组合配置、株系选育、农艺性状、栽培技术、产量表现及品种推广转化方面进行了详细总结,为新品种的选育、推广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3.
根据单株同异选择原理与方法,对2012-2013年安阳市农科院小麦所的6个杂交组合30个F4田间中选单株进行了分析。结合实例,介绍了这种方法的分析步骤,评出一等单株3个,二等单株23个,三等单株4个。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这种方法的优越性,指出了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建议在育种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4.
绿豆主要农艺性状间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2002年国家绿豆试验数据,选取产量水平较高的4个品种、20个试验环境,每性状相互集对80对数据.用常规相关、偏相关、通径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相关分析表明:株高与荚长、荚粒数、产量分别呈极显著、显著正相关关系;荚长与荚粒数,株荚数与产量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偏相关分析表明:当株高与株荚数任一性状一定时,另一性状与产量匀呈级显著正相关关系;千粒重一定时,株高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当荚粒数与千粒重一定时,株荚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适当增加株高,提高株荚数可增加绿豆的籽粒产量;当荚长一定时,株高、株荚数与产量匀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选择高产单株时应注重株高与株荚数的协调一致.当荚粒数与千粒重一定时,株荚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也表明在产量三要素中以株荚数与产量关系最密切.因此,可以看出,在选育高产绿豆品种时,株荚数对产量形成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5.
我国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1 我国杂交小麦研究现状与进展1.1 T型不育系的研究有了新进展196 2年美国学者威尔逊育成了具有提莫非维细胞质的小麦“三系”(即T型三系 ) ,196 5年 ,中国农业大学的蔡旭教授从匈牙利引入了小麦T型三系材料 ,才开始我国小麦杂优利用的研究 ,屹今在几个方面已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最重要的是许多育种单位作了大量转育和选育恢复系的工作 ,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并选育出了T型不育系的较好恢复系 ,使F1结实性得到改良 ,杂交种已开始试用于生产。如中国农业大学组配的优势组合MS139/1817在北京、河北、山西等地试种 ,平均比当地推广良种增产…  相似文献   
36.
超级麦选育问题探讨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选育出高产稳产、优质专用、多抗高效的超级麦品种,本文就超级麦概念、育种方法与技术、种质创新等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分别从提高品种的肥水利用效率、协调“库源”关系、增强“流”的畅通特性、提高育种选择技术等方面提出了超级麦育种的思路,并加以实践应用。针对不同的生态区、不同的小麦生理习性从产量结构模式上提出了超级麦育种目标与策略。  相似文献   
37.
黄淮麦区小麦产量构成因素效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研究表明,近期育出小麦品种的理论产量与实际产量更加接近,之间的换算系数应以0.95为宜;经对新育出的品系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偏相关和通径分析表明:穗数(r=0.3389)>穗粒数(r=-0.3346)>千粒重(r=0.3256);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均为正数,以穗数与之最大为0.6052,其次是千粒重为0.5198,最小的是穗粒数为0.1988;间接通径系数均为负数,又一次说明了三个产量构成因素的负相关性。根据上述分析及本地区小麦生态条件的特点,提出黄淮麦区小麦高产育种策略应增加有效分蘖数,稳定千粒重,挖掘穗粒数的潜力。  相似文献   
38.
[目的]筛选最优的分析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区域试验数据的方法。[方法]根据品种同异比较原理与方法,对2003~2004年度安阳市农业科学院小麦区域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参试品种(系)8个,包括安02-43、安02-44、安02-45、安02-47、安02-49、安02-50、安02-52、豫麦18(CK)。[结果]安02-44、安02-45、安02-43综合表现较好。田间试验观察和综合分析认为,上述结论比较客观、可靠。[结论]应用品种同异比较分析方法分析作物区域试验数据可行且优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建议在品种区域试验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9.
针对中低产田设置不同氮磷钾施量处理,通过研究各处理肥料利用率来分析其对产量及其构成三因素的影响,以期为河南省安阳市中西部地区小麦生产中氮磷钾肥合理配比,充分发挥地力、提高小麦产量、增产增收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40.
本文通过大量的田间调查研究,从小麦田间杂株的种类、特别是野生麦田间危害特点、发生蔓延的原因、去除技术等方面做了详尽的阐述。做为全国优质麦基地技术依托单位和研究室,必将对当地小麦生产和加工产生深远的指导意义。应从加大优良种子的供应面积、研究一整套小麦良种生产加工技术、实现良种良法配套种植技术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为小麦粮食生产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