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12篇
  1篇
综合类   7篇
农作物   49篇
植物保护   1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61.
利用植物疫苗及生长调节剂缩节胺控制棉花黄萎病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2008-2009年于棉花黄萎病重病田研究了植物疫苗渝峰99植保、激活蛋白、氨基寡糖素单独使用及与植物生长调节剂缩节胺混合使用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并选择激活蛋白和缩节胺混合施用研究了不同施药时间和施药次数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渝峰99植保、激活蛋白、氨基寡糖素和缩节胺单独使用,以缩节胺防治效果最好(平均防效41.3%),其次是激活蛋白(平均防效36.7%)。3种植物疫苗和缩节胺混合使用均可不同程度地提高防治效果,渝峰99植保+缩节胺、激活蛋白+缩节胺、氨基寡糖素+缩节胺的平均防效分别为52.9%、52.2%、47.9%。在2个棉花品种上的试验结果均表明,于5月30日开始用药,每10天1次,连续用药3次,间隔20~30天再用药1~2次,对黄萎病的控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2.
转CpTI基因对棉花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6-2007年,采用4个转CpTI基因棉花材料及其受体,于棉花不同生育期取根际土壤,研究了转CpTI基因对棉花根际细菌、放线菌及真菌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转CpTI基因及其受体材料根际土壤中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数量均随着棉花的生长发育变化,细菌在棉花的花铃期达到高峰,放线菌和真菌在蕾期至花铃期达到高峰,之后随着棉花的衰老均减少。转CpTI基因对棉花根际土壤中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数量有显著影响,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均比对应受体材料显著增加,而真菌的数量显著减少;从棉花的不同生育时期看,细菌的数量在苗期和花铃期显著高于受体材料,放线菌在不同时期均显著高于受体材料,尤以苗期和花铃期更明显,而真菌的数量在吐絮期显著低于受体材料。  相似文献   
63.
为确定“棉萎克”喷雾加滴灌控制新疆棉田黄萎病的效果,分别在南疆阿拉尔和北疆精河县选用连作30年以上、黄萎病发病中等偏重的地块,连续2年开展相应的试验示范。结果显示,“棉萎克”于播种后50 d喷施,之后每间隔10 d连续滴灌2次的处理,喷施后10 d时“棉萎克”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在40%以上,籽棉产量较对照增加7.0%~9.3%。综合考虑效果和成本认为,在黄萎病发生偏重的新疆棉田,采用“棉萎克”在黄萎病发病初期喷雾1次,10 d后滴灌1次,既可有效控制病害,又可实现节本增效。  相似文献   
64.
为明确棉花内生真菌CEF-373菌株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效及其作用机理,利用圆盘滤膜法和平板对扣培养法测定菌株CEF-373对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测定其对棉花黄萎病的温室和田间防效,并通过活性氧含量及防御基因表达情况来分析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菌株CEF-373的挥发性代谢产物和非挥发性代谢产物对大丽轮枝菌菌丝的生长均有显著抑制作用,抑制率最高分别可达37.75%和100.00%。用1×107CFU/mL的菌株CEF-373分生孢子悬浮液灌根后,对棉花黄萎病的温室防效可达71.12%,用质量比为3%的菌株CEF-373固体菌剂拌土栽培后,对棉花黄萎病的温室防效可达62.74%,防治作用显著。菌株CEF-373的发酵液滴灌和微生物肥料处理40 d后,对棉花黄萎病的田间防效达到最大,分别为36.23%和27.71%,而在后期有所降低。菌株CEF-373可以诱导棉花叶片中细胞活性氧的爆发;且菌株CEF-373成功激活了苯丙氨酸解氨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几丁质酶和病程相关蛋白基因PR10的表达,对大丽轮枝菌的侵染具有抵御作用。表明棉花内生真菌CEF-373菌株通过抑制大丽轮枝菌生长以及诱导寄主系统抗病性来有效防治棉花黄萎病,具有较好的生物防治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5.
【目的】棉花枯萎病(Fusarium wilt)是棉花种植中较为严重的土传病害之一,主要采用化学方法进行防治,但对环境和人畜安全造成一定影响。生物防治因其专一性强、安全性高的特点,成为防治棉花枯萎病的重要途径。本研究旨在获得一株高效拮抗细菌,并明确其防治机理,为棉花枯萎病生物防治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前期获得一株能够破坏β-1,4糖苷键的棉花内生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YUPP-10,通过平板对峙培养、共培养法和悬滴法分别测试其对棉花枯萎病菌(尖镰孢,Fusarium oxysporum)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影响;利用YUPP-10菌液浸种处理,研究其对棉花生物量的影响;以尖镰孢菌土为基质种植棉花,生长1周后,用LB液体培养基培养的YUPP-10制成不同浓度(分别为1×108、1×107和1×106 cfu/mL)的生防菌剂灌根处理棉苗,于温室中进行棉花枯萎病的防治效果研究;通过Fosmid文库筛选到了YUPP-10关键抑菌物质为环糊精糖基转移酶(CGTase,EC 2.4.1.19),研究其对尖镰孢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影响;利用拟南芥花序侵染法将其转化拟南芥,获得能够稳定表达CGTase的转基因株系,研究转基因拟南芥对枯萎病的抗性,以及在病原胁迫下部分防御基因的转录。【结果】YUPP-10菌株发酵液对尖镰孢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随着发酵液浓度的升高,对尖镰孢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越高,最高抑制率分别为98.41%和51.65%。低浓度的YUPP-10菌液能促进棉花种子发芽、出苗和地上部分的生长。YUPP-10发酵液灌根处理后,棉苗的病情指数和病株率显著降低,其中,1×107 cfu/mL的YUPP-10发酵液对棉花枯萎病的防治效果最高,达到45.11%。YUPP-10菌株的关键抑菌物质CGTase能够水解羧甲基纤维素和葡甘聚糖,表明其具有破坏β-1,4糖苷键的能力,进而检测了其对尖镰孢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CGTase对尖镰孢的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产孢和孢子萌发的最高抑制率分别达到62.63%和30.83%。转CGTase的拟南芥提高了对枯萎病的抗性,过表达CGTase的拟南芥在病原胁迫下部分防御基因的转录水平升高。【结论】蜡状芽孢杆菌YUPP-10菌株能抑制尖镰孢的生长、促进棉花部分生物量指标的增长并控制枯萎病的危害,CGTase能够抑制尖镰孢的生长,转CGTase拟南芥对枯萎病的抗性增强。  相似文献   
66.
利用8个分离自新疆不同区域的不同致病型黄萎病菌菌株和2个分离自河北、河南的菌株,在温室中对中棉所96B进行抗病性鉴定,分析了不同致病型菌株对其发病及生长情况的影响,以及病情指数与生物量指标间的相关性,以期为中棉所96B品种区划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接种10个黄萎病菌菌株后,中棉所96B的病情指数为12.93~34.44,说明其对这10个菌株均有较好的抗性。此外,分离自新疆的8个不同致病型黄萎病菌菌株侵染后棉花生物量指标无显著差异。通过棉花黄萎病病情指数与生物量指标相结合可较好地评价品种的黄萎病抗性,进一步为中棉所96B品种区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7.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棉花苗期病害、黄萎病和铃病进行综合防控,明确供试药剂对各种病害的防控效果,以及对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11%(质量分数,下同)精甲·咯·嘧菌包衣种子对棉花苗病的防治效果为88.5%~96.6%;黄萎病发生初期分别使用99植保和棉萎克对黄萎病的防治效果为33.6%~59.3%,棉萎克的防治效果显著高于99植保;铃期分别使用50%多菌灵和75%代森锰锌与高脂膜喷雾防治铃病,前者防治效果优于后者,防治效果最高达54%;上述综合防病措施,可使棉花增产籽棉4.1%~11.9%。该研究可为棉花病害的有效控制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8.
为明确棉田复种芥菜(Brassica juncea)对黄萎病及土壤中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的影响,通过定量检测土壤中V. dahliae微菌核数量,监测棉花黄萎病发生程度,研究棉田复种芥菜对土壤中V. dahliae微菌核数量季节性动态的影响和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试验设棉花单作和3月复种芥菜2个处理,每个处理7个重复,随着棉花的生长在不同时期取试验田中的土壤样品用于土壤中V. dahliae微菌核密度检测,同时调查黄萎病发生程度。试验结果表明,在整个试验期间,复种芥菜的棉田土壤中V. dahliae微菌核密度低于单种棉花的,两者在8月份存在显著性差异;棉田复种芥菜对棉花黄萎病有明显的防治效果,6月和8月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42.4%和19.6%。综上,初步认为棉田复种芥菜作为绿肥可以有效减少土壤中V. dahliae,并且减轻黄萎病的发生。这些研究结果可为利用合理的农业措施防治棉花黄萎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9.
中国抗虫棉品种(系)的抗病性评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从 1 998年开始推广应用转基因抗虫棉 ,到 2 0 0 3年种植面积已达 30 0万公顷。 1 999年国家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增设抗虫棉区试 ,截止 2 0 0 3年 ,共 35个品种 (系 )参试。抗虫棉的抗病性是新品种审定的重要指标之一 ,因此 ,对 1 999年以来参加国家抗虫棉区试品种的抗病性作一评述。1材料和方法1 .1棉花品种。供试 35个棉花新品种 (系 ) ,均为国家抗虫棉区域试验参试品种。1 .2鉴定方法。鉴定在中棉所进行 ,病圃为长 2 0 m,宽 2 .5 m人工感染的水泥池病圃 ,病原菌为安阳菌系 ,具中等致病力。供试品种 (系 ) 1行区 ,3~ 4次重复 ,随机排列…  相似文献   
70.
不同类型棉花品种铃病发生的差异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20 0 3年 8月上旬到 1 0月中旬 ,黄河流域棉区阴雨连绵 ,棉田湿度高 ,光照少 ,棉花铃病发生十分严重 ,棉田平均烂铃率为 2 6.5 % ,个别棉田高达87.8% ,田间铃病的发生以红腐、红粉为主 ,分别占32 .8%、30 .0 % ;其次是疫病 ( 2 1 .2 % )和黑果病( 1 6.0 % )。经对本所试验地的 5 0个不同的材料和品种及不同栽培条件的棉田调查 ,估算由铃病造成的产量损失在 2 0 %以上 ,且铃病发生的轻重与棉花品种及栽培措施关系密切。1海岛棉较亚洲棉和陆地棉铃病发生重对同一棉田的 6个海岛棉材料、6个亚洲棉材料、1 3个陆地棉材料的调查结果表明 ,海岛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